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2020-05-12 01:08李志亮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辛弃疾中职情境

传统文化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产物,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思维价值、道德观念的意识和物质,也是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比如古诗词,传统风俗等。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迫切的话题。所以就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在中职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真实性是情境建设中的重要的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重新构建知识。个体的心理往往来自于构成、指导、支持的情境中,所以说认知大多是由情境所决定的,情境是认知的来源。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让学生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建设属于个人的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真实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良好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讲述故事等多种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准确豪迈的语句,将这首词的大气磅礴表达出来,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技术,通过画面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诗词中豪迈、奔放的气势,让学生体会到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人生情感体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回肠荡气中,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将其中的意境表达出来,精准把握作者那种旷达豪迈、自畏自励的精神状态。

再如,《赤壁赋》中的描写,苏轼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没有必要难过伤心,所以需要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享受来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无限的美好。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和音频播放等方式,营造教学中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作者保持乐观的状态,感受苏轼的豁达人生。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苏轼的人生虽然坎坷,但是苏轼在遇到人生挫折的过程中一直坚强的走着,他的这种不气馁的精神,值得我們效仿。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挫折,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展示当时的场景,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拥有直观的感受,在全面的情感体验中享受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古典作品的美

白居易认为,诗歌有三种特征:“有窍”“有骨”“有髓”,这主要是指诗歌中的声律,形象和意境。学习古诗文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在以诵读为主的诗歌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这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中的意境之美,声律之美,形象之美。古代开始,诵读就成为了语言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共读的方式,展示交流,内化赏读,传达教师的感悟,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价值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李白气势磅礴的《将进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诵读式教学,让学生根据诗歌韵律,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到这首诗歌中气势磅礴的语言,进而领会到李白的豪迈与激愤之情。首先可以从诗歌的旋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多变,参差有致的韵律之美。通长短错落的,铿锵有力的句式,感受旋律中流露出的作者豪迈狂放的情感,例如,学生在读到“将进酒,杯莫停”的语调转换,传达出的即是诗人的豪迈激愤情感。同时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特质和由此呈现出的独特意境。

不管是“黄河水”“白发”“青丝”,这些具体的形象,还是“天上”“人生”这些情感化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来自于美学上的情感触动,感受作者被压抑的豪情,傲然的风骨和洒脱的人生境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权贵的蔑视,及时行乐追寻,建功立业的期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通过利用体验教学的策略对《将进酒》这篇古诗开展教学,让学生体会出李白豪放又夹杂着悲愤的情感,领会了诗歌的主旨,同时,也在吟读中体会到了韵律,形象,意境的美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

三、主题学习,深化传统文化的认知

通过主题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出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性认知。例如在学习爱国主题诗文中,可以让学生欣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永遇乐》,学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关于辛弃疾的情感曲线,感悟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于辛弃疾的全面的、深刻的认知。

(一)了解文章背景,了解作者生平

要准确的认识到作品的思想情感,需要对作者“知人论事”,也即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生平经历,思想情感有必要的了解。例如,辛弃疾出生于动荡的南宋,一生都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风雨蹉跎的人生对其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作品具有深深的时代特征,也逐渐形成了他爱国主义的诗词情怀。所以,在学习辛弃疾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身世、经历、思想有所了解,从而才能感受到其中崇高的爱国精神。

(二)揣摩词句,感受情感

揣摩词句需要对语言的深层含义进行辨析、品味,只有领会诗词的关键语句,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通过语言的鉴赏,可以让学生体会在具体语境下的情感表达效果。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气吞万里如虎”一句再现了英雄刘裕当年的辉煌与气势,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追慕和建功立业的向往。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中作者以廉颇自比,在表白自己勇武不减当年的同时又流露出为恢复大业出力愿望的落空,既内涵丰富又悲壮苍凉。

(三)比较阅读文章,加深情感认知

将诗词对比着进行阅读,经过对照和鉴别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加深对于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辛弃疾的词大都是以豪放为主,同时也具有明快、婉约等特点,风格多变,不拘一格。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基调是悲凉的,但是却包涵着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诗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战斗的渴望,对英雄情怀的向往,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青玉案·元夕》的语言婉转含蓄,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细腻柔媚处写出了元宵之夜灯火阑珊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虽然,两首词风格不同的,但是都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理想的追求,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国家的深深热爱。通过主旨、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比较,更能从整体上了解辛弃疾不一样的诗词风格。

结束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特征,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能够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建霞.论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职业,2019(21):115-116.

[2]王焰激.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15):44-47.

[3]马研.信息化手段助推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导刊(下旬),2018(12):113-114.

李志亮,河南省商丘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猜你喜欢
辛弃疾中职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