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州 350117 )
从本质上来说,设计是处理、协调人与物的关系的,或者说设计是创造性处理“关系”的学科。这里的关系复杂交错,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同一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内部因素变化和外部因素变化,“设计思维”也随着这一些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变化规律的把握和前瞻性的预测分析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需要用现代数据思维来进行观测和跟踪。数据思维与设计思维都具备科学性和时代性,如何使学生运用数据思维来解决设计问题,二者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并且相互转化的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
设计的方法与工作流程是不同的,在这里以设计工作流程为手段,数据思维为导向,以学生为主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思路,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和方法论。男装设计是实践性和经验性非常强的设计种类,男装设计相对于女装设计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其款式,材料和造型上面的变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发散性思维非常强的学生是来说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男装需要理性的判断和对使用者的精准分析,才能保持其长期的稳定性发展和品牌的忠诚度。
本课程将学生的思维模式调整到数据思维与发散性设计思维相互平衡的关系中进行,建立学生和老师共同探索的学习模式,基于教师的宏观分析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1.理论体系的建立
>图1 设计思维与数据思维关系图
>图2 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时间进行量化
>图3 男装关联词影响百分比
让学生了解整个数据思维的过程,对数据三大板块有所理解:数据业务定义(把一个具体业务问题定义成一个数据可分析问题)、数据分析与建模(描述统计、数据可视化、回归分析、机器学习)、数据业务实施(流程改造、产品设计、标准制定等)。
在这个阶段,第一部分给学生观看一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不同手法,重点讲解数据可视化、数据记录的手段和数据的价值。首先数据可视化是呈现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这里给学生观看大量的数据图表如柱状图、饼图、折线图、茎叶图的不同用法,使学生明白在视觉上和功能上如何结合和表达。其次数据的记录手段部分,让学生打开思路,明白什么是数据,很多学生认为的数据是一堆数字,在这里列举一些分析案例,让学生明白一切可以电子记录的都可以是数据,包括图片、对话、视频等等,并且可以通过现代工具即各种记录方式取得,如数码拍摄、录音、眼动仪器、手机等都可以呈现数据信息。
2.数据的科学性能更好的解决设计问题
数据具备写实性和科学性,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为人的意识所改变,设计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信息繁杂的时代,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男装设计已不是那么简单,信息和数据变化太快,新旧数据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的课堂分析,学生大脑中对于男装设计的思路开始逐渐清晰,能更理性地看待设计问题。
1.发散性设计思维
艺术生最擅长的发散性思维是以主观意识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在男装设计课程这一阶段先让学生以自身感受和需求出发创作设计草图10款以上,再进行数据理性分析。这一模式不会禁锢学生的创作思维,才能有别于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设计师的思维,有新外观、新材料、新理念的出现。
2.“量化式”数据思维
当文字、方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不可量化的事物都可以转化为数据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切不可能的事物都可以被“量化”。
在这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量化思维习惯,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白将感性的设计问题和发散性创作思维如何演变成数据问题,将复杂的设计因素转变成可以记录的数据模式。这个阶段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个部分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量化,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人数平均,采用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成员搜集目前年轻男装品牌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不低于10个,这些问题的渠道要求分别来自于互联网、手机APP、杂志、多媒体视频等等,并给来自不同渠道的问题进行编号并进行量化分类处理。
第二个部分明白“自我量化”的概念。2007年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首次提出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QS)的概念,是指用技术和设备追踪、探索自我身体,也称“自我跟踪”(Self-tracking)、“自我量化”(Self-quantification)、“自我监视”(Self-surveillance)、“个人分析”(Personal Analytics)或“生活骇客”(Life Hacking)。在这里让每个同学对自己搜集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记录,按照课时计算,其中每个组员花费多少时间也要进行记录,时间总和即作为小组时间总和,这样我们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效率如何,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积分制评分模式,每个积分再进行分配,根据每个组员总结出问题的效率和问题多少和类别再分配积分,对自己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时间进行量化。(图2)
“关联物”是数据分析的常见词汇,表示影响数据变化的相关事物。寻找到影响男装设计方向和年轻人希望的男装样式的关联物就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的第三阶段就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对第一阶段得出的几百个问题,进行分类并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汇,找出高频词汇即关联物,经过数据筛选,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高频词汇是价格、质地、网络,在购物过程中大部分年轻人受网络信息影响非常大,网红经济、新媒体会直接影响年轻男性的消费模式。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品牌文化和品牌意识,希望男装更加舒适、个性、时尚、风格化。其中年轻男性消费更加注重男装的营销模式和专卖店的服务意识即体验式消费,图3中的词汇基本上能反映目前年轻男性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
1.数据收集
在掌握了一系列关联词后,教学的第四阶段就是让学生用最基本的数据思维解决问题,根据这一些问题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小组制作并完成《大学生男装消费调查》《男装品牌市场调查表》,其中还包含双11销售数据统计,可以加强学生对影响销售的直观数据的积累。
2.数据基本分析
针对一堆数据,小组进行讨论,以组长为单位进行简单的因素相关和数据之间的交叉分析,找出影响不同风格品牌的销售的关键点,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对于男装的需求更多的受价格因素影响,大部分人群接受的价位在200到800之间,众多大学生都倾向于休闲风格,希望带有一定的时尚元素,这一时尚元素的比例不能超过整件服饰的20%,而且要运用在局部不明显部位。色彩的变化对销售的影响较弱,男装基本以黑白灰为主要色调,只有少部分人群能接受艳丽的色彩。另外发现大学生每个月服装的消费占据生活费的60%左右,只有2%左右的学生花费惊人,经常购买1000以上的服饰。90%的学生都是网购,同时发现大学生购买率最高的男装品牌为“优衣库”,理由是价格实惠质地好又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宽松的选购环境。总体来说男装存在一系列的共性问题和许多个性问题,大部分男性希望的男装关键词汇是城市绅士,优雅,风趣,分享,礼貌,慢生活,活出人生品质,但是现在的男装服饰基本只能满足潮流、休闲、文艺等风格。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的是性价比,大学生人群与社会人群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更倾向于品牌专卖店,并且把品质需求放在第一位,价格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
根据《男装品牌市场调查表》中的品牌双11销售数据中发现其中三个品牌销量好的都是基础款,但是又具有一定的设计点,比如毛衫上的小图案,中国传统图案的局部刺绣。在价格上,销量好的品牌都是实实在在的对折销售,优惠力度较大。在色彩上,我们发现销售好的大多数都是黑色为主,局部中性色为辅,一些特别流行的色彩销售量并没有基础色的销量高。然而对于一些小众品牌如“黑鲸”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畅销的也是基本款,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设计因素影响。还有一些文艺风格男装品牌如“速写”,在双11前后销售数据变化很小,价格打对折以上的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大数据的核心意义在于发现和挖掘潜在价值,而不在于发现现实价值。其科学方法论意义不在于从“已知”的现实中发现问题和规律,而在于从“未知”的种种可能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数据的潜在价值就如同发现设计“需求”一样,设计市场的潜在需求需要通过数据的潜在价值体现出来。
1.男装品牌设计开发内容
在做完丰富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之后,要对男装品牌设计进行分析与简单的预测,以更好的指导进行实践性的创作,而不是盲目的形式感设计,这样设计才能具备一定的市场价值和需求。整个男装设计的发展规律和设计方向不是一次两次的数据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每年进行数据跟踪和筛选分析。
在课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带有预测性阶段,首先拟定一个预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使用者进行分析,建立清晰的产品定位,再从款式风格定位、款式设计、色彩、年龄、价格、面料等的设定和选用上每个小组按照自己调查的信息资料和相关数据,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男装品牌,以填补目前男装市场上的空白和解决一些设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采样分析,得出影响男装每个因素之间的合适配比,决定设计款式风格的细微变化,流行元素设计的配比,流行色和经典色的配比,不同的款式生产哪些颜色以更好地控制库存比例,最后小组以PPT文档模式汇报课程结果。在进行两次设计创作之后,再把创作设计与市场调研以后产生的设计图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产生一定的评判能力。
2.如何分析数据的“潜在价值”
对教学和学习的数据采集和统计,每一组数据都有其潜在的价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具备二次利用的价值,需要对数据做分类,不能因为一时的无用而放弃,这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分析。
在这次的数据跟踪分析过程中,发现目前男装的分类不能完全满足年轻男性群体的需求,大部分只能满足于时尚、休闲和潮流的服饰需求,对于其他形式的风格欠缺;年轻男性对于运动健身的爱好不如打游戏来得吸引人,大部分偏向于“宅”文化;从分析的双11数据来看,品牌代言人的作用也没有那么大,对于男装的消费也越来越倾向于价格与价值的回归,消费更加理性;各大品牌之间的跨界合作,对于服饰的销售影响度增大,年轻人更热爱新元素和动漫、绘画、国际大品牌之间的融合。
数据思维和设计思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学生能自觉地养成学习的习惯。对一门学科通过2到3年的跟踪学习,对某一领域的规律的理解已经逐渐成熟,量变产生质变,毕业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数据和信息的储备量,当我们的信息储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事物的本质和状态也会发生改变。这意味着毕业的时候能直接在工作中使用,同时这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结合大学期间多年积累的问题将其转换成设计问题,最终应用到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