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倾向对日常道德决策的影响:道德注意的调节作用

2020-05-12 23:50胡桥龙
心理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反思性形式主义

董 蕊 芦 婷 胡桥龙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1 前言

伦理学通常可以被划分成两个领域——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和描述(或实证)伦理学(descriptive/empirical ethic)(O’Fallon & Butterfield,2005)。 规范伦理学主要集中在道德哲学领域,探讨“应该”的问题,其关注点是指导个体应该如何行为。描述伦理学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 探讨“实际”的问题,其关注点是解释和预测个体如何以某种系统的、可预测的方式进行道德决策或行为(杨洁,2015;O’Fallon & Butterfield,2005)。

不同个体因其所持的道德倾向(ethical predispositions) 不同, 在评估行为正确与否时存在分歧(Wiltermuth & Flynn,2013)。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形式主义(formalism)是规范伦理学下两种主要的道德倾向。Loe,Ferrell 和Mansfield(2000)指出,道德哲学,特别是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如何系统地影响道德决策和行为问题,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在道德两难情景如电车困境中, 应该遵循功利主义还是形式主义, 规范伦理学家争论不休。 功利主义要求“我们去做最有可能获得最好后果的事情”(Pojman& Fieser,2012), 认为应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形式主义认为“决定一个行动正当或错误的不是后果, 而是这个行动自身或者它所代表或示范的那种规则的某些特性”(Pojman &Fieser,2012),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牺牲个人生命。

然而,人们“实际的”想法或行为,常常与规范伦理学所设想的“应该的”想法或行为不同。 Greene 等人在对道德两难情景的研究中发现, 在非个人卷入的情况下(如电车困境),个体选择牺牲一个人,符合功利主义的预测。但在个人卷入的情况下(如天桥困境), 个体拒绝牺牲一个人, 符合形式主义的预测(Greene, Sommerville, Nystrom,Darley, & Cohen,2001)。这一实验结果提示我们有必要基于数据深挖道德倾向对道德决策影响的边界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 正确区分对错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影响(Hofmann,Wisneski,Brandt,& Skitka,2014)。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决策或行为,并非像“道德两难”情景具有明显的“伤害” 特征或带有强烈的道德冲突色彩, 而 仅 仅 符 合Trevino 等 人(Trevino,Weaver,&Reynolds,2006)提出的第二类道德行为,即那些达到了最低的道德或法律标准, 因而没有违背伦理的行为,如诚实、遵纪守法等。 描述伦理学花费大量时间检验道德决策的特殊情境, 却很少谈及日常道德(Narvaez,2010),结果导致我们对“日常道德应对”知之甚少。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道德倾向如何影响道德决策,现有研究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本研究重点探究在日常道德冲突中,道德倾向与道德决策的关系,并首次引入道德注意概念,检验道德注意所起的调节作用。

2 理论与假设

2.1 道德倾向与道德决策

道德倾向是指个体在道德决策过程中所依赖的认知框架(Brady & Wheeler,1996),即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又称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指从结果来判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判定标准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Brady & Wheeler,1996)。 形式主义又称义务论(deontology),指个人道德决策或行为与社会模式、 规则或规定保持一致性的程度(Brady & Wheeler,1996)。规范伦理学认为,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单一连续体的两端, 个体如果更偏向于其中一端的话, 那么暗含其更不偏向另一端。但实证研究表明,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并非零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具有兼容性和补充性。个体在道德决策过程中, 可能依赖其中一个或同时依赖两个认知框架, 只是其相对重要性可能不同 (Brady &Wheeler,1996;Schminkee,2001)。

Jones(1991)指出,道德决策是在法律上和道德上能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并接受的决策。反之,不道德决策是违背了法律或道德而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决策。 由Jones 的定义可知,道德决策和不道德决策处在单一连续体的两端。 Craft(2013)认为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成三大类:组织变量(如组织文化和组织规模等)、道德强度(如后果严重性和社会共识等)和个体差异变量(如马基雅维利人格和控制点等)。 学术界每隔5~8 年左右就出现道德决策的阶段性综述 (Ford & Richardson,1994;Loe,Ferrell,&Mansfield,2000;O’Fallon & Butterfield,2005;Craft,2013),可见学者对其的重视。 本文不再赘述相关研究结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个体的道德决策会受到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Hunt & Vasquez-Parraga,1993; Beekun, Stedham, Westerman, & Yamamura,2010)。 个体首先知觉到情景中的道德问题,进而考虑可能的解决方法。一旦确定了解决方法,会产生两种道德评价: 功利评价和形式评价(Vitell,Singhapakdi,& Thomas,2001)。在功利评价中,个体强调行为结果的价值决定行为的道德性, 评估行为好坏的关键来源于决策结果。 如果一个行为比其它行为带来更大的好处,那就是道德的。这种评价方法令人担忧之处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允许或要求我们伤害某些人,以使其他人受益”(Luper,2014)。例如:在器官“捐赠者”案例中,个体以功利主义的名义,赞成将健康人的器官在若干匮乏者之间分配以挽救他们的生命。 因此,基于功利主义进行决策,可能导致行为结果虽然对大多数人有益, 但并没有得到社会规范或法律的许可。在日常道德决策中,受到道德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体可能更容易忽视潜在的社会规范,做出不道德决策。 相反,在形式评价中,个体强调行为规则和标准, 评估行为好坏的关键是该行为是否违背了社会规范(Wiltermuth & Flynn,2013)。 如果一个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即使它带来再大的好处,那也是错误的。 因此,在日常道德决策中,这种评价标准促使个体思考行为本身的规范性, 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决策。 Craft(2013)回顾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后总结, 现有研究基本上支持形式主义与道德决策正相关,结果主义与道德决策负相关。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 功利主义对不道德决策起正向预测作用,即随着形式主义道德倾向的增加, 个体做出不道德决策的可能性越高。

H2: 形式主义对不道德决策起负向预测作用,即随着形式主义道德倾向的增加, 个体做出不道德决策的可能性越低。

2.2 道德注意的调节作用

新近一些研究表明, 道德倾向和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强度可能会受到第三个变量的影响, 如社会共识(Albert,Reynolds,& Turan,2015)和道德认同(林志扬,肖前,周志强,2014;Xu & Ma,2016)等。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对情境中道德内容的觉察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道德反思也可能会影响道德倾向,特别是形式主义与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 这种能力被定义为道德注意(Reynolds,2008)。

道德注意指个体在其经验中长期感知和思考道德内容的程度(赵立,2012;Reynold,2008)。 Reynold(2008)指出,道德注意包含两个维度:(1)知觉性道德注意:对输入刺激进行自动加工,将刺激知觉为道德的或非道德的;(2)反思性道德注意:对道德刺激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和检验。 道德注意是基于道德的个体差异变量,它影响个体的道德决策(Mihelic &Culiberg,2014) 和道德想象 (Whitaker & Godwin,2013)。 Reynolds(2008)认为那些长期使用道德框架的个体,对于输入的新刺激,关注其道德方面,并依靠其以往经验对其进行解释。 道德注意与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不同, 它更关注的是个体能够识别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非道德的。它可以使个体在面对外部事件或情境时, 可以从道德的视角对外在信息进行审视和分析。

在既定的情境中意识到道德问题是进行道德决策的重要前提(VanSandt,Shepard,& Zappe,2006)。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显地伤害整个社会群体或他人的幸福 (Trevino et al.,2006)。因此,持功利主义的个体更容易通过计算特定情景中的损失与获得, 选择接受不道德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尽管形式主义侧重与社会规则保持一致性, 但这尚不能保证形式主义越高的个体越可能拒绝不道德决策,做出道德决策。 这是因为,并非所有人对日常生活所涉及的道德层面给予同等关注,这还取决于在道德强度低的日常道德情境中,个体是否足够敏感以识别出道德内容。 道德注意高的个体, 更有可能觉察到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道德因素,反思其行为的伦理性。在具体的日常道德情景中, 持形式主义的个体更容易识别出行为涉及的社会规范而选择遵守规则。 相反,道德注意低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伦理方面更少地意识和思考(Van Gils,Van Quaquebeke,Van Knippenberg,Van Dijke,& De Cremer,2015;Trevino,den Nieuwenboer,& Kish-Gephart,2014)。 由于不能对道德规则保持清晰的认知,因此,在具体的日常道德情景中,持形式主义的个体可能由于未能识别出行为涉及的社会规范而做出不道德决策。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持形式主义的个体, 尽管在道德决策时偏好与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但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反思或意识不到外部事件或情景隐含的伦理含义,那么也可能会忽视行为的伦理结果, 可能做出与社会规则相反的决策或行为,即做出不道德决策。而对于高道德注意的个体, 他们会自动自发地从道德的视角来解释和看待日常外部事件或情景, 如果他们又持有形式主义的道德倾向, 那么就会更加坚定地拒绝做出不道德决策。 据此,我们提出假设:

H3:道德注意可以负向调节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的联系。当个体的道德注意水平高时,形式主义的个体越可能拒绝进行不道德决策。 当个体的道德注意水平低时, 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的相关减弱甚至不存在。

H3a: 当知觉性道德主义越高时, 形式主义分数越高的个体,越可能拒绝不道德决策;然而,当知觉性道德注意水平越低时, 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的相关越弱甚至不存在。

H3b: 当反思性道德主义越高时, 形式主义分数越高的个体,越可能拒绝不道德决策;然而,当反思性道德注意水平越低时, 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的相关越弱甚至不存在。

3 研究方法

3.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 在山东某高校的公选课招募本科生443 人,平均年龄19.28±0.90 岁,其中男性162 名,女性281 名。 完成问卷测量后给予相应的课程分数。

3.2 测量

道德倾向:使用道德观点量表(measure of ethical viewpoints; Brady & Wheeler, 1996; Fields,2003), 要求被试对13 种特质的重要程度进行7 点评分 (1=对我而言完全不重要,7=对我而言完全重要)。功利主义共7 道题(例:注重结果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0.79;形式主义共6 道题(例:有原则等),内部一致性信度α=0.78。 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02,CFI=0.94,TLI=0.92,RMSEA=0.07,SRMR=0.05。

不道德决策: 使用不道德决策量表(unethical decision making scale;杨洁,2015;Detert,Trevino,&Sweitzer,2008),要求被试阅读8 个道德情景,并判断其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进行场景中描述的行为(1=完全不可能,7=完全可能)。 分数越高,表明个体越可能做出不道德决策,分数越低,表明个体越可能拒绝不道德决策。 这些道德情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并且违背了一个或多个道德原则。条目1 的因子载荷因小于0.40 而删除(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剩余7 个条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0.82。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4.50,CFI=0.95,TLI=0.91,RMSEA=0.09,SRMR=0.05。

道德注意:使用道德注意量表(moral attentiveness scale;Reynolds,2008;Dong & Ni, 2016),要求被试对关于个人道德情况的认同程度进行7 点评分(如“我喜欢思考道德”;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 知觉性道德注意包含6 题,其中2 题为反向计分,内部一致性信度α=0.84;反思性道德注意包含5题,内部一致性信度α=0.83。 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的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4.40,CFI=0.93,TLI=0.91,RMSEA=0.09,SRMR=0.08。

社会赞许性:尽管我们采取了匿名作答的方法,但是社会赞许性仍然会影响被试的作答反应(Albert,Reynolds,& Turan,2015)。 社 会 赞 许 性 通 过Marlowe-Crowne 社会期许量表 (MCSD) 进行测量(Crowne & Marlowe, 1960; Robinson, Shaver, &Wrightsman, 1997)。 该量表共包含33 个条目,其中15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 这33 个条目描述的是:(1)社会期许的但不常见的行为(如,承认错误);(2)社会不期许的但常见的行为(如,说三道四)。要求被试阅读条目后,对其进行是或否的回答。被试回答是则记为1,回答否则记为0。 其所得分数的范围是从0到33,得分越高,表明其社会赞许性越高。 本次调查所有被试在33 个条目的Cronbach 系数为0.75。

4 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误

本研究采用了匿名测试、 反向计分等方法进行程序控制(熊红星,张璟,叶宝娟,郑雪,孙配贞,2012)。 同时,本研究预先已设想到影响很大的方法变异即社会赞许性,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在后续的分析中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熊红星等,2012)。 再次,为评估共同方法偏误对假设检验的影响,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结果显示,第一公共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17.50%,小于40%临界值标准。 说明共同方法偏误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并不明显。

4.2 相关分析

如果一个变量与自变量或因变量相关不大, 它不可能成为中介变量, 但有可能成为调节变量。 理想的调节变量是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都不大(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从相关系数表1 可以看出, 知觉性道德注意与自变量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关不显著,与因变量不道德决策的相关不显著;反思性道德注意与自变量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存在低度相关,与因变量不道德决策存在低度的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 知觉性道德注意和反思性道德注意可能是理想的调节变量。

表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4.3 调节作用分析

使用回归分析法检验调节效应, 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处理以消除共线性。 对于两个调节变量的分析,既有依次检验每个交互项的,也有同时检验每个交互项的 (罗胜强, 姜嬿,2014;Detert &Burris,2007;Lam,Ashford,Liang,& Lee,2015)。 本文同时用两种方式进行检验(见表2)。

Model 1 发现社会赞许性与不道德决策负相关。 Model 2 在Model 1 基础上,增加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和知觉性道德注意。 功利主义和不道德决策正相关;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负相关。 假设1 和2成立。

Model 3 在Model 2 基础上, 检验知觉性道德注意的调节作用。 知觉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假设3a 不成立。

Model 4 在Model 1 基础上,增加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和反思性道德注意。 功利主义和不道德决策正相关;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负相关。 Model 5 在Model 4 基础上,检验反思性道德注意的调节作用。反思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的调节作用显著。 假设3b 成立。 当调节变量大时 (M+SD=4.65+1.06=5.71), 形式主义对不道德决策的简单斜率-0.37(p=0.001);当调节变量小时(M-SD=4.65-1.06=3.59),形式主义对不道德决策的简单斜率-0.12(p=0.38)(见图1)。 将社会赞许性、性别、年龄、功利主义、 知觉性道德注意作控制变量, 形式主义作自变量,反思性道德注意作调节变量,不道德决策作因变量, 对反思性道德注意的调节效应再次进行Bootstrap 验证(Hayes,2013;5000 次取样,模型1)。 社会赞 许性 对不 道德 决策 有负 向影 响,b=-0.09,se =0.01,95%CI=[-0.11,-0.07]。 功利主义对不道德决策有正向影响,b=0.16,se=0.08,95%CI=[0.01,0.31]。形式主义对不道德决策有负向影响,b=-0.32,se=0.09,95%CI=[-0.49,-0.16]。 反思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间的调节作用显著,b=-0.19,se=0.07,95%CI=[-0.33,-0.05]。 Johnson-Neyman 技术表明,反思性道德注意低于4.03 时,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不存在关系; 当反思性道德注意大于等于4.03 时,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负相关。

Model 6 在Model 1 基础上,增加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知觉性和反思性道德注意。功利主义与不道德决策正相关; 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负相关。Model 7 在Model 6 基础上, 同时检验知觉性和反思性道德注意的调节作用。 知觉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反思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的调节作用显著。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图1 反思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的调节作用图

5 讨论

5.1 结果讨论

5.1.1 功利主义与道德决策

Trevino 等人(2016)认为现有的伦理决策或行为研究可以划分成三类: 第一类研究重点关注具体的非伦理行为,如撒谎、欺骗和偷窃等;第二类研究关注那些达到了最低的道德或法律标准, 因而没有违背伦理的行为,如诚实、遵纪守法等;第三类研究关注那些超出道德标准的伦理行为,如慈善捐款、保护环境、检举揭发等。 我们在前言中已经阐述过,日常道德情景并非像“道德两难”情景一样,具有明显的“伤害”特征,而仅仅只达到了最低的道德或法律标准(如撒谎)。相比于为了达到个人的短期利益,通过违法行为主动获益(如喝饮料不付钱),被动获益的行为的社会共识更低(如服务业计算账单错误但没有告知)。Albert,Reynolds 和Turan(2015)发现,在社会共识低的道德情景中, 功利主义与不道德决策存在正相关。 因此,受情景特征本身的限制,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决策情景中, 个体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同时,可能并没有产生足够大的伤害,从而引起个体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功利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可能倾向于追求自身的快乐,导致产生利己的不道德行为。 而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在日常道德情景中,功利主义可以正向预测不道德决策。

5.1.2 形式主义与道德决策

与规范伦理学在道德两难情景中所探讨的“应该”问题不同,本研究旨在回答“日常道德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形式主义认为,个体的道德决策应遵循社会规则或规定,因此,在日常道德情景中,即使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再大,或者行为造成的损失再小,只要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 个体都会拒绝不道德决策或行为。而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在日常道德情景中, 形式主义可以负向预测不道德决策。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形式主义和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强弱,受到了反思性道德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反思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当反思性道德注意低时,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当反思性道德注意高时, 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当反思性道德注意高时,形式主义得分越高,越不可能进行不道德决策。 然而,与我们的假设相反, 知觉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道德注意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赵立,2010)。道德注意的感知维度代表个体感知到生活经历中的道德因素, 侧重于道德信息的处理; 道德注意的反思维度代表个体经常性思考道德时间的程度, 侧重于道德信息的思考和道德行为决策(Reynolds,2008)。 知觉性道德注意仅仅是对环境刺激的道德感知, 反思性道德注意则与道德决策和行为的联系更为紧密。 知觉性道德注意仅仅帮助个体将环境刺激区分为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Reynolds,2008),或者仅仅是帮助个体将情景解释为和道德有关的,还是和道德无关的,但并未进一步将刺激做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分。 仅仅意识到情景涉及道德内容, 并不能保证个体意识到该情景中违反社会规范的可能因素,因此,知觉性道德注意对形式主义和道德决策之间关系强弱的影响作用有限。Greene 等人(2001)指出,人们在道德判断过程中,做出义务论的道德判断依赖于直觉性的情绪反应。相比于道德两难困境, 日常道德情景中的道德冲突和社会共识更低。因此,对于反思性道德注意低的个体来讲,即使他们倾向于形式主义,但由于没有对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深入思考, 意识到其中潜在的道德规范,因此,可能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不道德决策。但是,如果个体的反思性道德注意足够高, 那么他们会自动自发地从道德的视角来解释和思考日常外部事件或情景, 即使当前的道德情景社会共识和道德冲突可能很低, 但他们仍能敏锐地捕捉和思考可能的伦理后果, 因此会更加坚定地拒绝做出不道德决策。由此可见,反思性道德注意和道德倾向共同塑造个体的道德行为。 形式主义可以为个体提供正确的方向, 但不能保证个体做出正确的行为。

5.2 研究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之一在于,回答了“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 为什么持有形式主义的个体也会进行不道德决策”这一问题,为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间的关系寻找到新的理论边界, 即反思性道德注意可以调节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 将道德注意作为调节变量, 探索其对形式主义和不道德决策之间的影响,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出现过。 同时,道德注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8 年(Reynolds,2008),对其的研究还不到十年的时间,研究领域较为前沿。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之二在于, 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来看,个体在道德两难中应该如何决策,不同观点的规范伦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形式主义认为不应该牺牲一人救五人, 而功利主义认为杀一救五在道德上是许可的。 规范伦理学家对此争论不休。道德两难情景的道德冲突非常明显,具有显著的“伤害特征”,但日常道德冲突却未必如此。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社会共识很低。本研究从描述伦理学视角,探讨日常情境中普通人的道德决策,挑战规范伦理学在假想的“道德两难”中关于道德决策的思辨式假设。

本研究的实践贡献在于,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决策都涉及道德,但其社会共识较低,如在工作时间处理私事,将公家纸张带回家等。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反思性道德注意和道德倾向共同塑造个体的道德行为。 形式主义可以为个体提供正确的方向,但不能保证个体做出正确决策。 这就提示我们,仅仅在哲学或伦理学通识课上教授普通人哲学理论是不够的, 哲学家或者教育工作者还应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个体的道德注意能力, 提高个体知觉和思考生活事件中道德内容的能力。

5.3 研究局限

本研究的所有变量都是由被试自我报告的,所有数据都是基于同一时间点的测量, 属于横截面研究,因此无法得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推论。未来研究可尝试采取数据来源和收取时间不同的方法,以降低共同方法偏误的可能影响, 加强因果关系的检验。

6 结论

功利主义正向影响不道德决策。 当道德注意低时,形式主义与不道德决策不存在关系;当道德注意高时,形式主义越高,个体越可能拒绝不道德决策。形式主义不能单独决定个体的不道德决策, 其与反思性道德注意共同塑造个体的道德决策或行为。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反思性形式主义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