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芙蓉
钱币是等价交换的一种流通方式。升入大班,幼儿对钱有了概念,知道用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但大多数幼儿对钱的面值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们开展了“认识人民币”的活动。
教师向幼儿出示人民币,请他们辨别不同面值的大小。馨洁指着红色的说:“老师这个钱面值最大,是100元。”子宸说:“不,美元比这大。”馨洁反驳:“美元不是人民币。”美善发现:“人民币上画着人物头像和万里长城。”点点说:“这是习主席。”柏林反驳道:“不是习主席,是毛主席。”教师又继续向他们出示了两元、两角的钱币。子宸说:“这些钱已经不用了。”随后教师请幼儿触摸感知人民币。子宸边摸边说:“老师,从毛主席的领子上就能摸出真假。领子摸起来如果不平就是真的。”其他幼儿听了,都好奇地摸了摸。昱帆说:“拿小灯在白色一端照一照,能照出毛主席头像就是真的。”幼儿都在认真观察、探索着人民币的异同。
活动分析:通过活动,教师发现大班幼儿生活经验丰富,对人民币有基本的认识。5元和 5角,2元和2角是幼儿容易出现混淆的面值,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钱币上的图案、纸张大小和钱币单位学习正确分辨。
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可以按照单位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如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放在一起,将5角、2角、1角放在一起。随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还可以按照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子宸说:“可以把纸币放在一起,硬币放在一起。”柏林说:“可以把100元和100元放在一起,50元和50元放在一起。”幼儿都在积极思考着,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活动分析:幼兒在对人民币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整理、认识人民币的技能。教师发现在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拓宽自己的思维,探索多角度的分类方法,是分类技能的一个新突破。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开设“小超市”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幼儿分组、分角色扮演售货员、收银员、顾客,开展了“小超市”活动。售货员首先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给小超市中的商品标注了价格:薯条5元、冰激凌5元、糖果2元、蛋糕4元、罐头9元、口香糖1元……顾客在选购商品后,向收银员付钱。“1个口香糖、1个罐头,给你10元。”“嗯,正好10元,我不需要找你钱。”“1个蛋糕、1包薯片,给你5元。”“不对,不对,你应该给我9元。”“我只有5元和20元。”“那你应该给我20元,然后我找你11元。”
活动分析:每位幼儿社会经验不同、数学基础不同,因此他们所使用的兑换方式也不同。幼儿在买卖活动的真实情景中,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有助于幼儿经验的累积和判断推理能力的提升。
教师组织幼儿和家长开展真实的“玩具交易活动”,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乐趣,并加强幼儿对人民币的正确认识和使用。
情景1:白笳禾:“买物品可以抽奖,一等奖可以抽到一个拼图,二等奖可以抽到一个小笔袋,三等奖可以抽到一张小贴画。”妙妙直接购买白笳禾最便宜的一元的橡皮、贴画,并要求抽奖。白笳禾赶忙补充:“5元以下的物品不参加抽奖活动。”
情景2:王星然小朋友把自己的鞋子、衣服还有半成新的玩具都带来进行展卖,可是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买。星然便向妈妈要了30元,然后走向柏林的摊位:“柏林,这个卡子多少钱?”柏林说:“1个4元钱。”星然说:“我用10元钱买你5个,行么?”柏林同意了。星然买好后,将刚买到的卡子放在自己摊位上,并吆喝:“卡子1个3元,1个3元。”
情景3:点点:“买一个大汽车送三个小汽车。大汽车1个10元,买10元的大汽车送3个小汽车。”他的摊位前有好多小朋友都在抢购。
情景4:一个中班小女孩看上了轩轩的小熊,询问价钱后准备购买。从钱包掏钱时,钱被拉链夹住了,小女孩用力一拉,钱变成了两半。小女孩难过地说:“钱烂了,我不能买了。”轩轩看到后说:“这钱我补补是能用的,不过你以后要小心点儿,不要再把钱弄烂了,等着我给你拿小熊。
活动分析:玩具交易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睿智的经济头脑,他们能够巧妙运用促销方式进行买卖。在活动中,幼儿积累了关于成本、收益的认知,超越了大班幼儿应具有的能力。这与我们之前系列的人民币学习应用是分不开的。另外在活动中,中班幼儿认为烂了的钱就不能用,大班的轩轩耐心引导,把烂了的钱收回来自己修补,并告诉小女孩要爱护人民币,传递出了大班幼儿的友爱。
活动结束后,教师向幼儿提出希望,希望他们在与家长周日逛超市时,能够自选商品,自己结账,并在周一来园后,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购物经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吃的、穿的、玩的都需要用到人民币。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集体学习、区角游戏、真实情景活动,使他们认识人民币并学会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