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景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的劳动”将劳动者与其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劳动产物分离,异化的劳动中劳动者是苦的,甚至麻木的。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异化”:将幼儿园教育视为小学教育的预备阶段,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重要性;将儿童视为可任意涂写的白板,忽视其成长的主体性、能动性;将幼儿园生活视为单一、高控的集体管制,忽视其中蕴含的宝贵学习资源,等等。幼儿渴望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和融,期待在生活中获得自由、自主的愉悦体验。
“和乐”一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和睦安乐,指向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境界,体现了顺应天性、和谐美好的教育追求。我们将“和乐”思想运用于幼儿教育,立足幼儿班级生活挖掘“和乐”思想内涵,并以“一日活动皆课程”为实施理念,在班级生活小环节中展开实践,为幼儿提供自发学习、自由表达、自主管理的机会,追求顺应天性的教育指向、和融快乐的人际氛围、自主愉悦的活动路径以及和谐共生的发展愿景,力求让幼儿园班级生活呈现出“和而不同、各得其乐”的美好生长状态。
1. 和——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说明“和”不是追求整齐划一,相反,“和”应是“和而不同”。从幼儿发展角度来看,群体发展应与生活和融、与自然和谐、与他人互为唱和,追求积极、调和的生长状态;个体发展应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幼儿成长中的差异,促进强项与弱项之间的和合发展。立足幼儿班级生活,“和”意味着打破界限,将生活、游戏、学习有机调和;意味着积极跨界,将五大领域有机渗透;意味着主体转换,将生活主导权由教师转至幼儿。
2. 乐——各得其乐
从字源学意义上探寻,一个人举着丰收的谷穗跳舞,充满收获之喜,就是乐。对幼儿而言,与周围的人、事、物、环境和谐互动,按照个性化需要自主地学、享受地学,才是真正的、富有发展价值的“乐”。这里的“乐”包括:发现之乐,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充满好奇,兴致勃勃;探究之乐,动手动脑亲历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经验;互动之乐,在集体生活中积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乐于听、敢于说,快乐分享;创造之乐,大胆想象与表达,在积极尝试中体验生活小主人的自豪与喜悦。
3. 和乐——和谐共生
“和乐”一词中,“和”与“乐”紧密相关,互为衍生,由和致乐,乐方显和。从幼儿班级生活的角度看,“和乐”代表的是协和、美好、快乐的集体共存状态,没有师幼情感之“和”,就没有幼儿成长之“乐”。有了班级成员间的和融、和睦之“乐”,才有指向快乐健康的和谐发展之“和”。
杜威对“教育即生活”的解释是,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我们将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视为他们参与、体验、创造、主动学习的过程。其中的环节包括晨间谈话、早点、早操、入厕洗手、散步、生活整理等。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环节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契机。我们将“和乐”理念运用其中,开展了相关的教育实践。
(一)捕捉生活環节中的自发学习,感探究之乐
实施案例:蜻蜓的故事(小班午间散步环节)
雨后的中午,孩子们发现了半空中几十只飞舞、旋转的蜻蜓。师幼间展开了一系列的问答。等到了午睡环节,教师轻轻哼唱儿歌《小蜻蜓》:“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幼儿入神地听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起床后,几名幼儿竟然能完整唱出曲子。
几天之后,同样的时间和地点,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教师再次发问:“咦!今天这里怎么没有蜻蜓啦?为什么那天有那么多蜻蜓在这儿飞呢?”噢!天阴要下雨——蚊子多——蜻蜓来吃蚊子,天晴——蚊子少——蜻蜓也少。
围绕蜻蜓开展的探究活动是在午后散步时随机产生的,有问题、有思考、有讨论、有学习内容、有新经验建构,对于幼儿来说,这就是学习,而且是与生活和融、与他人互为唱和的快乐学习。“和乐”理念下的班级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师幼间平等而互融,快乐的探究学习自然、自在地发生、发展!
(二)鼓励生活环节中的自由表达,享互动之乐
实施案例:趣味点名(大班晨间点名环节)
晨间点名环节是一日生活中首个集体组织的环节。大班教师尝试将数学认知、科学概念渗透其中,鼓励幼儿自由、自主、个性化地表达,让晨间点名环节充满趣味和发现。
A.趣味主题点名。幼儿确定某一主题,如:交通工具、水果、四条腿动物等。教师点名,被点到的幼儿大声说出个性化的答案。
B.自助式点名。幼儿以茶杯号码为序逐个报号,遇到缺勤者的号码就跳过,直至全部报完。再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缺勤的号码及人数,最后统计出今日出勤人数。
C.游戏式点名。幼儿按座位顺序依次报数,统计出当天的出勤人数。数数难度逐步增加,从“1、2、3、4、5……”一个一个起立报数,发展到“2、4、6、8、10……”两个邻座的幼儿同时起立报数。
教师将原本单调的晨间点名环节变成富有乐趣的合作挑战游戏,让身处班集体这个微观系统的幼儿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功感,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彼此传递着和善、分享着快乐、学习着知识、积累着经验,共同构建起和而不同、各得其乐的生态环境。
(三)支持生活环节中的自主管理,获成长之乐
实施案例:我是值日生(中班进餐环节)
自主盛餐的服务工作是幼儿确定的值日生工作重点。那么,值日生的进餐服务工作具体怎么做呢?
问题一:分发餐具怎样不出错?值日生分发碗和筷子时常出现数量错误。他们讨论后决定分工合作,一个人发完另一个人再数一数,保证每一桌都数量准确。
问题二:自主盛餐时有人挑食怎么办?有人遇到不爱吃的菜就少盛或不盛,值日生负责监督,等本桌所有小朋友都盛餐后再盛,保证每个人都吃饱吃好。
问题三:如何保持用餐后桌面整洁?针对个别小朋友“漏嘴巴”的问题,值日生提出“桌上、地上都是米!应该让他们改掉!”值日生观察并主动提醒小伙伴,班里的“漏嘴巴”现象有了明显改善。
生活环节中的自主管理考验的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退后一步”,将自主管理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孩子。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仿佛点亮了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资源点,将习惯的养成、经验的积累、人际的互动、情感的体验整合、协调、提升,让幼儿体验到自主成长带来的快乐与自信。
我们将“和乐”思想渗透到不同年龄段的班级生活,原本被忽视的生活小环节变为幼儿自发学习、自由表达、自主管理的舞台,幼儿获得的快乐与成长显而易见。同时,教师作为“和乐”生活的一员,既是和谐的班级微观生态系统的营造者、维护者,更是其中的拥有者、共享者。教师内化、建构起更先进、更适宜的理念,专业成长的脚步清晰可见。
下一步,“和乐”班级生活的教育实践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设计与幼儿兴趣相“和”的班级主题课程。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幼儿一起建构班级主题课程。这样的课程是灵活变通的,多以微课程、小组项目课程的方式展开。
2.拓展与幼儿需要相“和”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组织形式跳出单一化模式,实施小组、个别、集体等多种组织形式,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发展。
3.构建与幼儿发展相“和”的课程评价方式。以儿童为中心开展课程评价,评价方式从横向的统一清单式评价优化为纵向的个体连续式评价,评价方法从垂直式的定期节点评价转变为平行式的自然散点评价,评价结果从仅关注个体发展信息延展为寻找幼儿群体发展中的整体趋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