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辉
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竞争已经成为了常态,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方能够获得优质的生长空间,而另一方的生长则会长期受到阻碍。立足于生态学的角度之上,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很多年当中,尽管学者们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对于树种之间的竞争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多局限于采取实验的方式,因而最终所得的研究结果往往缺乏相应的数量指标。近年来,学者们为了能够或到更为精准的林木生长数据,提出了一系列的林木间竞争强度数量指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竞争指数系统。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阔叶红松林所具备的整体性功能,探求生态系统当中植物种群的生态学研究路径,本文就對于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竞争关系及引领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切实强化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起到有利的作用。
一、研究区域的自然情况
日本子研究当中,我们所选取的研究地点位于某地的一处有名自然保护区内,该区域地势宽阔平坦,主要树形为椴树阔叶红松林,1ha小牧树种株数大约为700株,主要以水曲柳、红松以及子段为主,同时也包含一些其他类型的乔木树种。研究区域内部的灌木层分布较为密集,草本植物较为发达,覆盖率较高。
二、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方法
首先,我们在阔叶红松林内选择较为平坦的区域作为研究地,并在区域内部选择不同径级的红松对项目,测量出对项目的胸高直径、高度、活枝下高以及冠幅,然后再进行分别编号。将对项目是为研究中心,对于周边区域内的乔木树种的胸高直径、高度、活枝下高以及冠幅进行测定,同时测定竞争木与对项目之间保留的物理距离。
2、数据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运用到了某学者在1974年所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来进行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的竞争关系,然后再将多个弹幕间的竞争指数进行累计叠加,取得平均数作为红松种类及其伴生树种之间的竞争强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对象木与竞争木的特征分析
本次研究当中我们共抽取了红松对象木70株,这些对象木的胸径为20~69cm,平均胸径为42cm。我们以每个对象木作为中心点勾画出一个半径为四米的样圆。而根据研究区域内已有的树种类型,我们选取了七种不同的竞争木,包括水曲柳、红松、紫椴、糠椴等,共计1028株,但由于该保护区内的树木多为自然生长,因此分布比例不太均匀,有些树种的数量较多,有些树种的数量较少。
2、红松种类及其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强度
通常情况下,红松树种类的竞争强度会根据林木径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树种类型不同,其种间竞争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径级逐步增大时,红松种类的竞争强度会随之减小。在阔叶红松林当中,红松种群具备着天然的调节功能,植株之间的距离较大,意味着单位面积内的林木都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资源,资源之间的竞争也会随之减小。在这样的形势下,群落结构的分布更加稳定,林木的生产力水平也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
植物物种之间的竞争能力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就包括该物种本身的生长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当中所处的位置。正常情况下,生态习性较为类似的植物物种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如果该物种处于生态系统中较高的位置,其竞争能力较强,能够占据的资源也较多。不仅如此,中间的竞争强度也与群落的动态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如果树种在群落当中具备着较为突出的竞争力,在群落逐渐生产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会有部分树种因竞争力减小而退出。根据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红松是整个阔叶红松林树种间当中竞争最强的一类树种,尽管在该树林当中紫椴所占的比例较高,但由于水曲柳以及其他几类树种的生长习性较为类似,降低了紫椴的竞争力。
3、竞争强度与对象木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分析
植物体的竞争能力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例如植物本身所处的生长阶段、植株的大小、植物的个体生活能力等。其中对于竞争能力影响最为突出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个体胸径的大小。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可以红松林内的红松竞争关系与对项目的胸高直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生长特性,而这种生长特性又决定着该植株的竞争能力。根据研究我们发现红松种的竞争强度会随着对象木的个体增大而逐渐减小,但胸径达到一定大小时,竞争的强度遍布在发生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对于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的竞争关系及其引领意义进行的研究分析,作为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林木,阔叶红松林内部多种多样的阔叶树都会对于红松林木生长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但生长年限较为久远的红松以及与红松生长特性较为相似的云杉等林木反而对于红松林的生长起到了反向的作用。也就是说,为充分确保林木的生长水平,我们除了要了解木的生长特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树种之间所存在的竞争关系。在阔叶红松林群落当中,经过长期的自然生长,红松已经占据了较高的生态地位,林木之间的竞争虽然一直存在,但竞争的发展也使得群落的生长呈现出了一种平衡的态势,在不受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下,阔叶红松林的生长与经营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
(作者单位:152300黑龙江省海伦市森林资源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