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锋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对大豆需求量增加,大豆也成为我国紧缺的农产品之一,因此,对大豆高产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黑龙江气温偏低,且冬季时间较长,为了使大豆在有限的时期内提升产量和质量,需要合理的运用科学种植技术。
一、选择品种
大豆品种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优质的大豆品种更容易达到丰产增收的目标,提升区域内的经济效益。在选择种子时,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霜降来临前能够达到成熟期的品种。种植大豆的农户可以选择去当地的种子站购买种子,避免因种植未经试种的品种造成经济损失。因为黑龙江地区气温偏低,在种子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提升种子的品质,增强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种子包衣处理时,可以选择35%浓度的多克福药剂作为包衣剂,可以适量添加杀虫剂和杀菌剂,并在处理过程中剔除劣质种。一般情况下,优质的大豆品种,能够保证品种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同时,建议种植户定期更换大豆品种,实践证明,换种种植能够使大豆增收15%左右。
二、整理地块
根据区域地形以及土壤含水量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如果种植地区地势较低,或者地势较平但水量较多,可以选择深深翻方式整理播种前的土地。如果地势较高,处于高岗地带,或者土地缺水,则不应采用深翻方式,避免大豆难以扎根。深翻时,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能够有效达到土壤通透性,同时破坏土壤里害虫的生存环境,从虫源入手,有效减少虫害对大豆的影响。
三、适时播种
对于黑龙江地区,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为4月至5月间,播种日前后,需要种植户关注天气预报以及气象条件,掌握土壤的湿度,便于在土地回暖时及时播种,尽早使大豆进入生长期。合适的种植温度一般为5cm深度的土壤温度大于5℃。
不同于其他地区,研究表明,使用“垄三”方法播种,对比条播播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的产量。在使用机械设备对土地进行深松时,需要施加底肥,以保证大豆在生长期能够汲取到足够的营养,播种时也应当根据土壤状况追加施肥。施肥时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注意重复播种问题,以免影响大豆植株间的密度,不利于大豆生长。可以适当对豆苗进行压条处理,增强豆苗的抗性。
四、田间管理
1、科学灌溉
大豆具有良好的亲水性,需要种植人员在种植过程中时刻注意其生长状态,及时浇灌,选择合适的浇灌方法,保障大豆生长具备足够的水分。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芽苗生长期与结荚期尤其需要及时浇水灌溉,避免因土壤缺水,导致大豆发育不良,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需要注意观察大豆的生长状态,禁止盲目浇灌,多次浇灌,应控制浇灌的次数和浇水量,防止因田间积水,增加大豆患病几率。
2、合理施肥
施肥前,建议将土壤样本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测。借助科学的手段,通过分析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的放矢的为大豆施肥,而不是仅凭经验判断大豆需要施加的肥料种类,影响大豆的产量。施加肥料时,可以采用分层施肥的方法,在不同的深度下施加不同的肥料,保证豆苗在生长的任意时期均能够汲取到足够的养分。选择农家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绿色化肥,不仅能达到为豆苗补充营养的效果,将资源用最大化,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大豆在开花期时,可以根据土壤状态适当喷洒叶面肥,以促进大豆的高产。
3、轮作除草
田间杂草在大豆生长期间,与大豆争夺养分,通常情况下,杂草生命力旺盛,其长势远超过大豆植株,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同时,杂草是细菌、害虫的滋生场所,可能会为大豆带来严重的病虫害。因此,田间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除草工作。田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轮作、中耕培土以及喷洒除草剂的方法,除去田中杂草。值得注意的是,轮作和中耕培土的方式更符合绿色农业理念,但如果种植面积较大,杂草危害较为严重,可以适当使用化学除草剂。一般情况下,苗前除草选择普施特或广灭灵等。因其能够在土壤张保持较长时间,可能会对后茬作物具有一定的药害,所以需要控制其用量。苗后除草使用拿捕净乳剂或精禾草克等,土壤中含水量较高时,可以提前用药日期,并控制好药量。
五、病虫害防治
在黑龙江地区,大豆可能遭受的病害有霜霉病、根腐病以及灰斑病等。其中,灰斑病通过喷洒多菌灵即可,根腐病可以通过大豆种子包衣防治,而霜霉病则需要重点關注。霜霉病对大豆侵害严重,需要尽早发现并进行治疗,否则难以根治。初期可以喷洒甲霜灵,定期喷洒两次以上即可。大豆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等,侵害大豆叶片,吸取大豆汁液,影响大豆产量。为此,可以通过保护害虫天敌防治、通过灯光诱杀害虫还可以使用聚酯类农药,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相结合,均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六、收获果实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收获果实方法,能够保证果实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大豆黄熟期时,可以实施人工收割,能够最大程度收获果实,保护果实。如果在大豆完全成熟后,则可以借助机械化设备收获大豆,避免因豆荚炸开造成果实丢失,影响大豆产量。
(作者单位:150008黑龙江省种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