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式机不同,笔记本电脑专用的处理器芯片内部几乎都集成了GPU单元,也就是所谓的“集成显卡”(又称“集显”)。为了利于推广,英特尔曾给这种显卡起了个颇显档次的名字——“核芯显卡”,于是如今无论英特尔还是AMD,业内都已习惯将它们旗下处理器内的集成显卡称为“核顯”。换句话说“核显”即“集显”,它也是99%笔记本的标配。
为了满足更多3D游戏的运行所需,很多笔记本在集成核显之余,还会额外增加性能更强的“独立显卡”(又称“独显”),从而获得“双显卡”的加持(图1)。我们通常可以在桌面点击鼠标右键看到分别属于独显和集显控制面板的入口(图2),在独显控制面板中还能手动/自动设定指定程序以独显还是集显模式运行(图3)。
笔记本自带的显示屏默认都是与集显直连,这意味着使用独显玩游戏时,后者渲染的画面数据需要“借道”集显才能输出到屏幕上,存在一定的性能耗损。因此,现在有少数游戏本可以屏蔽处理器内的集显,直接通过独显与笔记本显示屏相连,从而获得最佳的性能表现。
在很多朋友的潜意识中,独显一定就比集显强。然而,独显领域存在入门、主流、中端和高端,而集显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分级。以10nm版本的第十代酷睿i5-1035G7为例,它集成的锐炬Iris Plus 64核显,以及AMD移动锐龙所集成的Vega 8/10核显,它们的性能就足以超越AMD Radeon 520或英伟达GeForce MX110等入门独显。但是,面对GeForce MX250或更高级别的独显时,集显暂时就毫无招架之力了,如果你喜欢玩大型3D游戏,更是要认准GTX1650或更高级别的独显型号。
需要注意的是,集显虽然无法在性能上比肩主流或更高级别的独显,但它们却依旧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就是集显运行时的功耗更小,根据图3所示,强制指定程序以集显运行,可以显著延长笔记本的续航时间。其次,在视频转码和图像渲染等领域,集显的效率有时比独显更高。换句话说,游戏靠独显没有错,但在部分多媒体应用领域,集显才是王道。
此外,无论是集显还是独显,要想让它们“火力全开”,笔记本必须处于接电状态,使用电池供电时,处理器和显卡都无法满载运行,对性能的损失很大。
为了便于读者朋友对比,我们将目前常见集显和独显的型号、规格和性能做了汇总(表1、表2),并用★(1分)和☆(0.5分)对它们的理论性能进行了打分。如果你只玩《英雄联盟》,需要2分才能确保始终流畅;如果你追求最高画质,则需要3分或更高的性能;如果你喜欢玩《绝地求生》一类的游戏,5分性能才是底线;如果你不想错过每个最新的3A 游戏大作,就需要不低于7分性能的显卡了。
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显卡性能发挥失常的现象。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方面是显卡或OEM厂商故意为之,比如英伟达GeForce GTX/RTX系列独显就存在Max-Q设计的版本,它属于官方的降频版,通过调低核心频率降低TDP,从而可以将高端独显塞进更轻薄的游戏本体内(图4)。Max-Q版显卡的性能较之标准版下降了1分左右,比如GeForce GTX2070 Max-Q基本就等同于RTX2060的表现。
另一方面,则是笔记本散热设计不过关,CPU和GPU全速运行时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芯片过热而触发了降频机制。此外,我们还需留意笔记本电源适配器的功率,有些游戏本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标配的适配器根本“喂不饱”当前处理器和独显。很多新款轻薄本都支持USBType-C接口充电(PD协议),此类轻薄本如果在搭配独显时,必须使用65W或更高功率的PD充电器才够用,如果你错买成45W的PD充电器,虽然依旧可以正常充电使用,但性能发挥却将受到严重的限制(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