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近10年的艺术界关键词

2020-05-11 12:29于涛
世界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于涛

艺术一直深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回顾过去10年,可以用一些关键词来总结和描述艺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包括新生词汇以及被赋予新义的原有词汇。这些关键词概括了艺术家、评论家、(艺术馆)馆长及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或者至少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參考,用以评鉴近10年的艺术发展。这里归纳的关键词并不涉及艺术媒介或风格,而是侧重于艺术在表现不平等、气候变化、种族暴力等高利害性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越会引发更多的争议。

3D

三维是21世纪近10年文化层面的重要概念。曾经是新奇事物的3D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主流。在商业电影制作人通过无缝全景式画面吸引观众的同时,视觉艺术家将我们带回到现实体验中。Trisha Baga曾经尝试将投影仪放到地面上放映低保真的3D视频日记,但放射的光束会随时被前面的物体阻挡;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上Jordan Wolfson的虚拟现实作品由于过度展现暴力以及对观者视角的限制而让人感到不适。

新的制图技术使艺术家能够描绘出空间与物体的细节。Aaron Flint Jamison利用3D扫描仪为艺术家空间画廊2013年的展览绘制了作品;在2015年的新博物馆3年展上,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扫描了一片密林中的空地,观者戴上虚拟现实视听设备去体验作品时,仿佛被带到了昏暗的黑白世界。近年来兴起的创客文化极力倡导和推崇3D打印,设想世界不再匮乏,只要打开机器就能在家中创造物品,从枪支到药品一应俱全。许多艺术家甚至仿制人体模型,如Josh Kline的作品《失业》(2016)中打印出来的婴儿般蜷缩在塑料袋里的人体。

影响

这里的“影响”通常指作用于情感或感觉上的,如厌恶、反感、欣喜等个人主观体验,有时是前认知或前语言的。比如,你会在意识到寒冷、害怕、感动之前就已经起鸡皮疙瘩了。在过去10年间,Lauren Berlant、Sara Ahmed和Eve Sedgwick等思想家将情感影响引入艺术界。情感影响理念反对笛卡尔关于思想与身体分离的主张,指出纯粹客观而不受约束的研究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家Alejandro Cesarco在为书籍整理的索引中加入了“哀悼”与“遗憾”的词条,改写了传统实用主义的文学表达形式。艺术家们认识到治愈创伤与集体哀悼的必要性,正如Steve Locke创作的手无寸铁的非裔美国人死于警察之手的装置作品所描绘的那样。2017年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人造眼泪:奇异性与人性化”展览就聚焦于主体感受。在2016年美国大选后,过度强调主观体验无意中推动了后真相时代的兴起,随之对情感影响的重视大大减弱。

人类世

所谓“人类世”,是从地质年代上说地球的最近代历史,它源于人类行为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过剩、滥伐森林与环境污染正在加速改变着环境。之前的“全新世”时代始于11650年前,并已于21世纪终结。虽然国际地质学联合会并未认可“人类世”这一概念,但它却一直是环境保护论者和科学家呼吁改变政策的缘由。环境问题同样受到艺术家的关注,他们通过作品揭示干旱、极端气候与种群灭绝等现象,试图找到解决途径与方法。Mel Chin的大型现实作品《起锚》(2018)在纽约时代广场展出,使观者仿佛看到了水下的城市;Helen Mayer Harrison和Newton Harrison一直在向工程师、农场主、城市规划者与市民呼吁为解决污染、风暴潮、海岸线缩小等问题制定计划;Mary Mattingly则设想了在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房屋、衣物和花园。

去殖民化

2016年,北达科他州原住民及环保组织抗议当地输油管道的铺设线路规划,他们的理念得到了艺术界的响应。在同年的哥伦布日,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门前也出现了去殖民化的集会。去殖民化意味着改变殖民主义的根基,涉及私有财产化、天命论、启蒙运动、欧洲中心主义、笛卡尔二元论、父权制、资本主义、实证主义、种族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歧视、暴力与控制等,这些在殖民国家习以为常的制度需要被打破。艺术家们也在探讨去殖民化对艺术的影响,需要重新定位艺术机构的身份与功能——由被动接受向积极探求方面转变。本土艺术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揭示殖民主义的主题与视角应该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体悟。

ME TOO

Me Too(“我也是”)运动由积极分子Tarana Burke在2016年首创,性虐待受害者在网络社交平台MySpace上分享自己的故事。2017年10月,随着电影制片人Harvey Weinstein的性丑闻曝光,女演员Alyssa Milano提议遭受过性骚扰的女性都在网络平台上贴出me too字样,进一步推动了Me Too运动的传播。几周内便波及艺术界,一些有权势的男性,包括出版商Knight Landesman、军械库展的负责人Benjamin Genocchio、馆长Jens Hoffmann、艺术家Chuck Close等都被揭露是性骚扰者。艺术圈的性别歧视遭到强烈谴责。这一问题其实早已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一些女权主义艺术家通过作品声援Me Too运动。

后互联网

后互联网概念是指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方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艺术家的立场与意图,二是指作品的影响与语境。这种思维贯穿艺术家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及观众的理解接受过程。后互联网艺术凸显了网络在社会环境中的中心地位,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展示与传播,艺术家也意识到网络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后互联网将数字营销机制融入艺术之中,而它就成为艺术的营销术语。艺术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探寻新的创作方式与灵感。这一发展趋势是处于历史化进程之中的。

社会实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实践艺术随着民权运动、女权主义、反战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像Suzanne Lacy和Mierle Laderman Ukeles这样的艺术家选择街头而不是工作室作为创作场所,揭示经济不平等、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而近10年的社会实践艺术转而进入机构内,一些非营利性质的艺术团体收集作品或举办研讨会,反映枪支暴力和气候变化等问题。2010年,芝加哥艺术家Theaster Gates设立了“重建基金会”,在城市南部提供经济房、艺术项目以及一些社区复兴手段;2016年夏,Simone Leigh在纽约新博物馆设立了等候室,意在改善黑人社区,提供中医治疗和瑜伽课等服务设施。在特朗普时代,艺术机构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

触发

创伤激发概念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退伍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方案。1990年代,“触发警告”出现在女权主义网络社区中,主要指性侵犯、饮食功能失调、自残等。这一术语近10年来已被普遍使用。娇惯的“千禧一代”拒绝接受任何扰乱他们世界观的想法与形象,因此也设置了触发警告。关于触发警告的争论也延伸到艺术和文化界,即刻激发观者内心反应成为优秀作品的普遍特点。而近年来触发的内涵逐渐偏向负面意义。2016年,圣路易斯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黑人员工抗议展出Kelley Walker触发种族与地区痛苦的作品;2017年,纽约新博物馆举办的“触发:性别工具与武器”展览则突出了两代间关于性别身份的对话,重新诠释了触发概念。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