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晓秋
(雷州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广东雷州524200)
口蹄疫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侵入或呼吸道传播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疫病没有特别明显的发病季节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该病症一般存在1~7d 的潜伏期,一旦感染此疫病,发病急且控制难度大。该病对猪牛羊养殖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做好该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临床发现,猪牛羊感染口蹄疫病后的症状存在差异,因此以下从猪口蹄疫症状和牛羊口蹄疫症状两个方面分别对该症状进行分析。
猪只在患病初期,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体温上升40℃以上,且口腔黏膜、乳头周围等部位出现红肿、发热以及水疱性疹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病猪蹄部变形脱落,并逐渐导致其行走不畅,病情严重时站立困难。仔猪患病症状不明显,但死亡率较高。取部分病死猪解剖,发现病死猪咽喉、器官以及胃部等多处的皮肤粘膜出现溃烂,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存在于心包内部,甚至在部分病死猪的心肌切面上发现“虎斑心”。
牛羊口蹄疫疾病在患病初期在口腔黏膜及蹄部位置发生水疱,患病羊只在口蹄等位置产生小型水疱、烂斑等,临床症状相对较浅,而患病牛在染病后常表现为体温上升、结膜潮红以及 口腔病变和水泡等,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根据牛羊个体差异,部分牛羊在患病后,在口蹄等位置直接出现糜烂、溃疡、败血症等,或出现血性炎症、心肌炎等症状;该病引发的血性炎症、心肌炎等病症,导致幼龄牛羊的死亡率提高。
当猪牛羊感染口蹄疫病,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死亡率。应从隔离工作、患处清洗工作、中药治疗以及西药治疗等四个方面出发。
(1)做好隔离工作。由于口蹄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现猪牛羊感染口蹄疫,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牲畜。选一个干净且安静的隔离空间将患病牲畜进行隔离,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根据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进一步的恶化。同时,还应将患病牲畜所在的圈舍及饲养用具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出现二次感染。
(2)做好患处清洗工作。对于患病牲畜的发病部位,口部和蹄部都要进行仔细清洗。清洗时,可用盐水处理干净后,涂抹药剂的方式进行处理;或采用食醋、高锰酸钾溶液或明矾对患病吃进行擦拭,处理干净后再涂抹甲紫溶液或碘甘油。针对蹄部感染的牲畜,将适量的冰片、硼砂、黄连、明矾、儿茶,研成细末后做成纱布冰硼散,包裹在伤处;或用克辽林或来苏儿清洗干净,再涂抹药剂,将伤处进行包扎,尽量避免伤口处接触湿地。
(3)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在口蹄疫病的治疗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取适量的甘草、山豆根、赤芍、桔梗、生地、连翘等中药材,研成细末后备用,用水冲泡,混入适量蜂蜜,给患病牲畜口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病症轻症的。
(4)西药治疗。根据患病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患病较轻的牲畜,可通过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溶液、青霉素、双黄连或鱼腥草,一天1~2 次,连续治疗2~3d;针对患病较重的牲畜,通过肌肉注射口蹄疫外源性抗体,在肌肉注射时配合使用葡萄糖和安钠咖,治疗效果更佳。
减少口蹄疫病感染率,除了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做好疾病预防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猪牛羊养殖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环境卫生与饲养消毒管理。保持猪牛羊圈舍环境的清洁,定期做好圈舍的通风工作,保持充足的光照,调节控制圈舍的温湿度,在春秋疾病多发季节注意加强护理,避免病菌产生。发现有患病牲畜,应立即进行隔离,并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避免病毒大范围传播,消毒时利用酸性或碱性溶液对圈舍进行消毒,及时消灭病菌,同时还应做好圈舍的防蚊灭鼠等工作,从源头上降低口蹄疫病的发生率。
(2)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定期对猪牛羊分开接种相对应的口蹄疫疫苗。根据猪牛羊的实际生长状况,合理按照免疫程序的指导,在不同生长阶段选择接种相应的疫苗,一般采用疫苗有三价灭活疫苗(牛羊专用)和O型灭活疫苗(猪体专用),通过定期注射疫苗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猪牛羊的免疫能力。
(3)科学饲喂。在猪牛羊的饲喂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饲喂方式,才能有效提高猪牛羊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饲喂过程中,要保持水源干净,以及确保饲料营养充分,饲料主要有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荆防败毒散和适量微量元素。
口蹄疫疾病给我国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求养殖户加强对猪牛羊口蹄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通过采取隔离工作、患处清洗工作、中药治疗以及西药治疗措施进行科学治疗外,还应加强环境卫生与饲养消毒管理、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以及科学饲喂等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严格做好猪牛羊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