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何正奎
(永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永靖73160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重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加大对草莓产业发展的技术、资金及政策扶持,促进农民的增效增收。从而,助力区域草莓种植由弱到强、从分散种植到产业集中,进而形成地方特色、凸显区域农业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有助于帮草莓种植户增产增效的基础上,提高地方草莓产业整体种植水平以及品质。并且,这也更有利于“一产三产化”,使传统的草莓种植转型,实现草莓产业的创新升级。
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对农业种植工作开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菜篮子工程使得整体蔬菜市场的供应较为充足,消费者需求也从“吃饱”转变为“吃好”和“吃的丰富”,蔬菜供应市场整体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草莓种植的面积、规模逐渐扩大,很多菜农看到草莓市场需求向好、价格相对较高,便开始转种草莓。但草莓的种植技术相对也更难,因跟风种植、草莓品质不一,只会使草莓市场价格更混乱,亦或者出现量大杀价的问题。为此,需重视草莓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优质种植技术的推广,实现草莓种植的增产增效,形成地方草莓的种植优势,适当拉长草莓的产业链条,实现一带多,使农户收益变得更加丰厚、可观。
2.1.1 应用轮作套种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促进套种种植,有助于充分利用大棚空间,提高复种率,实现增产增收。但对于草莓的套种种植来说,应考虑到以草莓种植为主,避免两者间发生共生病害,或是降低土壤养分。例如:部分种植户选择草莓与西红柿的套种,草莓在高大的西红柿植株荫蔽下[1],草莓叶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不仅两者会出现病害互传,所结草莓的品质难及预期。为提升大棚利用率,促进种植增产增效,可尝试与早稻的轮作套种。当草莓收获后,进行一季早稻的种植,或者可与小西瓜、甜瓜等进行多种轮作套种,丰富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
2.1.2 加强对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草莓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较为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炭疽病以及蚜虫、斜纹夜蛾、蝼蛄、蛴螬等。为此,应施以针对性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炭疽病会导致草莓植株的死亡,为此在选种的过程中可首选无炭疽病脱毒种苗,并需控制好植株间的距离,科学的推进田间管理,可用嘧菌酯、咪鲜胺等进行防治[2];其次对虫害来说,应秉持化学、物理、生物及微生物防治相结合原则,避免过于依赖农药制剂,必要情况时也需选用低毒与低残留类药剂,保障草莓种植品质。
2.1.3 可使用喷滴灌技术
温度与水分也会影响草莓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草莓种植中给予优惠性政策。同时,应结合种植草莓品种调节棚高,并选用喷滴灌技术进行田间灌溉。相较于沟灌来说,该技术更加节水,并有助于对草莓生长环境的调节,使土壤之中的水分、肥力、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而且有助于冲洗草莓植株叶茎泥土,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在实现增产的过程中提升草莓种植品质。此外,该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自动化控制,节约人力与水资源。据调查数据显示:相较传统灌溉,喷滴灌技术有助于增产10%以上,能提高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畸果率[3]。
2.1.4 重视对土壤的消毒
草莓连作会出现品质、产量的双下降。且草莓植株低矮,较易受到地下害虫的侵蚀。为促进草莓种植的增产增效,应及时进行土壤的消毒杀菌,使其保持良好的肥力、消灭地下害虫。例如:可在每年的高温时节(7、8 月份)进行土壤的灭菌消毒,接着在土壤中拌入消毒剂,促进精细化管理,消除土壤深层的害虫、病菌等。
转变单一式草莓种植思路,促进草莓产业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一产三产化”,可有效激发区域经济增长的活力。例如:当每年的草莓收获季,组织嘉年华活动,与草莓文化表演、手办礼物、民宿旅游等发展相融合。此外,还应思考如何缩减草莓流通环节,通过高端体验提升草莓的“价值”。例如:可开设亲子活动园区,让家长与小朋友一同摘草莓、制作草莓零食,如果酱、饮料等。这样以来,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依托草莓种植,拉动草莓产业,使种植、旅游、电商、食品加工、体验活动及演出表演等融为一体,延长产业链,帮助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
相较于传统的农产品种植,草莓种植技术相对更难、也更繁琐,需要农户精心照料,并采用适宜的种植管理技术。同时,草莓的附加值也更大。随着消费需求向好、市场价格表现相对坚挺,很多原本种植大陆菜的农户纷纷转种草莓,可一味跟风种植并不能有效提升种植户受益,反而使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只有促进草莓产业化发展,重视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才能使“小”草莓发挥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大”作用,甚至将有效带动区域相关产业、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