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贤, 朱 慧, 阎文静, 孟心怡, 赵仁亮
最新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1]。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2]。TOAST分型目前仍是国内外缺血性卒中最常用的病因分型[3]。研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脑梗死的发病率自2011年开始下降,从31.1%降至2015年的24.1%,而小血管病变型(small vessel disease,SVD)脑梗死发病率则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15.5%升至2015年的39.6%[4]。研究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常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并存,且狭窄的严重程度与CSVD总分的增加独立相关[5,6]。CSVD是病变累及脑内小血管,如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影像及临床综合征,其主要影像学为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y,WMH)、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腔隙(lacune)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7]。研究表明,CSVD的病理过程是广泛的脑内小血管病变,为了评估和反映脑内小血管病变对大脑的整体损伤程度,2014年Staals[8]提出了CSVD总体负担(the total burden of CSVD)的概念,表示CSVD是一种累积效应,较单一的影像学表现具有更高的临床预测价值。脑卒中的高致死、致残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全面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的CSVD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9,10],关于CSVD总体负担对LAA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的研究迄今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LAA型脑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的关系,为预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6年6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LAA型脑梗死的患者148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11],由MRI证实;(2)首次发病,发病72 h入院;(3)根据TOAST分型,确定为LAA型脑梗死,MRA及CTA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或闭塞,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3];(4)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5)意识清晰,智能正常,能配合完成各项量表评分及影像学检查;(6)临床资料完整;(7)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2)其他病因分型的脑梗死;(3)合并结核、梅毒等可明确导致血管损害的病史;(4)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5)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6)年龄<45岁。
1.2 资料收集 入院当天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等;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实验室检查数据:如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入院当天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2];完善头部MRI检查、头部MRA检查、头颈部CTA检查及CSVD总体负担评分。吸烟史定义为连续3个月及以上,每日至少1支。饮酒史定义为连续5 y以上(乙醇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 ,或者14 d内有大量饮酒史(乙醇量≥80 g/d)。高血压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条:(1)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3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2)既往诊断高血压,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1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条:(1)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 mmol/L;(2)空腹血糖≥7.0 mmol/L;(3)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4)既往诊断糖尿病,正在治疗的患者[14]。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条:(1)总胆固醇>5.18 mmol/L;(2)甘油三酯>1.7 mmol/L:(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 mmol/L;(4)入院前已明确诊断为高脂血症且正在服用降脂药[15]。
1.3 脑结构与脑血管影像学评估 全部入组患者均完善3.0 T的头部MRI、MRA检查及头颈部CTA检查。头部MRI成像序列包括:T1和T2加权自旋回波轴向图像(T1WI和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1WI:时间重复(TR)/时间回波(TE)=1750/24 ms,T2WI:TR/TE=3280/110 ms,FLAIR:TR/TE=9000/150 ms,DWI:TR/TE=5300/81.4 ms,b=(0,1000)。层间距1.5 mm,层厚5 mm,视野(FOV)=240 mm×240 mm。收集T1WI和T2WI冠状位及横轴位,T2-FLAIR、DWI和SWI的横轴位。头部MRA检查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技术,采用水平位及斜位的扫描方法,扫描后经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获得MRA图像。其中层厚6 mm,间距1.2 mm,矩阵465×512。成像范围包括椎动脉V4段及以远、基底动脉和全部颅内大血管的主要分支。头颈部CTA应用64排螺旋CT联合三维血管造影完成,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层厚0.625 mm,螺距0.984∶1,矩阵256×256,扫描时间6~7 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脑顶部。包括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全部颅内大血管的主要分支。向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于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摄片,获取CTA图像后,应用螺旋CT行三维立体重建。颅内血管病变:狭窄率(%)=(1-狭窄最重处血管直径/狭窄近端正常血管直径)×100%;颅外血管病变:狭窄率(%)=(1-狭窄最重处血管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纳入头部MRI显示梗死直径>1.5 cm和头部MRI上脑梗死部位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或者闭塞的患者。CSVD总体负担评分参照Staals[8]建立的量表进行(见表1),总分0~4分,分数越高,表示CSVD对大脑损伤越大。WMH按部位分为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tensity,DWMH)和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tensity,PVWMH)。CSVD的评分由经验丰富的2名放射科医生和2名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评定完成。
表1 CSVD总体评分
1.4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定方法 NIHSS评分因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是评估急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评价工具。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ale,mRS)[19]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可作为功能预后的判定指标。在发病后90 d、1 y行mRS评分,预后良好为0~2分,预后不良为>2分。
2.1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研究期间入组LAA型脑梗死患者148例,男性91例,女性57例。随访90 d时,预后良好72例,预后不良76例,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与高血压、空腹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WMH、EPVS及CSVD总体负担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y时,预后良好88例,预后不良60例,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与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NIHSS评分、WMH、CMBs、EPVS及CSVD总体负担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表2中P<0.1的变量作为自变量,预后不良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后90 d随访分析显示,CSVD总体负担评分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LAA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后1 y随访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EPVS及CSVD总体负担评分是LAA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2.3 CSVD 0~1组与CSVD 2~4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入组患者中,CSVD 0分18例(12.16%);CSVD 1分45例(30.41%);CSVD 2分38例(25.67%);CSVD 3分33例(22.30%);CSVD 4分14例(9.46%)。基线时,根据CSVD评分分组,CSVD 0~1组63例(42.57%);CSVD 2~4组85例(57.43%)。单变量因素分析,CSVD 2~4组的年龄、高血压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后90 d、1 y mRS评分高于CSVD 0~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SVD:脑小血管病;n:例数;M:中位数;IQR:四分位间距,随访90 d,与预后良好组比较*P<0.05,#P<0.001;随访1 y,与预后良好组比较☆P<0.05,▲P<0.001
表3 脑梗死患者卒中后90 d、1 y的临床转归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CSVD 0~1组与CSVD 2~4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RS:改良的Rankin量表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2018年新英格兰杂志最新报告,全球≥25岁人群卒中终生风险为24.9%,不同区域和国家存在差异,中国人群风险最高为39.3%[20]。根据TOAST分型,LAA型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分型,TOAST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血管闭塞型、其他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3]。研究表明,LAA型脑梗死早期更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且预后不良[21]。本研究纳入LAA型脑梗死患者,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LAA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急性期血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入院NIHSS评分、良好的侧支循环、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等[9,10,22~25]。本研究显示,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与高血压、空腹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WMH及EPVS相关;卒中后1 y,预后不良与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NIHSS评分、WMH、CMBs及EPVS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系统回顾研究显示,约75%的急性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急性期血压升高可能与既往高血压病史、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轴、糖皮质激素系统)、心输出量的增加等密切相关,血压升高加重脑水肿及出血转化的风险,继而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26]。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适当控制血压可改善预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27倍,2型糖尿病是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7]。卒中患者可能合并急性期空腹血糖升高,可能是既往糖尿病史而血糖控制不佳或急性应激事件所致。血糖升高,促进机体炎症反应,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还可加速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预后不良[28]。
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常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CSVD影像学表现,卒中预后不良与CSVD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与WMH、EPVS及CSVD总体负担相关;卒中后1 y预后不良与WMH、CMBs、EPVS及CSVD总体负担相关。WMH特征性表现为头部MRI上T2、T2-FLAIR上为高信号的病变。研究发现[10,2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WMH严重程度与卒中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葛成东等[29]研究发现,PVWMH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后mRS评分相关。WMH存在可增加急性梗死的体积,原因可能为遗传因素、机体高凝性、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等。CMBs是脑内微小血管破裂导致的含铁血红素沉积,在SWI序列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直径2~10 mm的均质性的低信号。目前,高血压和脑淀粉样血管病被公认为是导致CMBs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CMBs的存在会增加卒中后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9]。EPVS是早期CSVD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与脑小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在MRI所有序列上显示为直径小于3 mm圆形、卵圆形或线性的脑脊液样信号。EPVS的病因目前尚未阐明,基底节区EPVS周围出现脑组织的破坏,且伴有一定程度的胶质增生;且EPVS同时多合并腔隙或脑白质病变,这些可能参与或导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1 y的门诊随访,发现基线EPVS是预后不良、生活质量差的独立预测因子[25]。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研究均是探讨单一CSVD影像学表现与卒中预后不良或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关于CSVD总体负担与两者关系少有研究。由于CSVD总体负担较单一CSVD的影像学表现更能反映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遂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近年来,有作者探讨了CSVD总体负担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Huo等[23]研究发现,CSVD总体负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预后不良有关;腔隙、WMH、EPVS及CSVD总体评分与缺血性卒中预后良好呈负相关,但此研究未探讨CSVD总体评分对不同病因分型的卒中患者是否具有同样预测价值,且CSVD总体评分未纳入CMBs影像学表现,可能低估了CSVD总体负担对卒中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Liu等[30]研究发现,CSVD总体负担是接受静脉rt-PA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可靠预测指标。本文首次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LAA型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CSVD总体负担是LAA型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还显示,CSVD 2~4组的年龄、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CSVD 0~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NIHSS为常用的判断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的工具,可靠性较好。本研究发现,CSVD 2~4组与CSVD 0~1组相比,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提示CSVD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卒中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SVD总体负担是脑梗死患者90 d及1 y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CSVD总体负担如何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尚不清楚。CSVD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31]。CSVD总体负担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既往卒中史相关[23]。推测可能原因为:上述危险因素导致长期小血管慢性损伤,使得脑内神经储备功能下降。较高的CSVD负荷伴发急性脑血管病,破坏脑白质组织的显微结构,破坏脑的网络结构,降低脑组织的可塑性和代偿机制,继而阻碍了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32]。更重要的是,CSVD可能通过破坏对学习和神经康复很重要的运动/认知网络来影响神经功能的康复[23]。
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CSVD总体负担与LAA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临床结果的关系,CSVD总体负担有望作为判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潜在影像学标志,对临床医师早期评估卒中患者的转归及总体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