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构建及其发展路径

2020-05-11 13:59萧林静程文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冰雪消费空间

司 亮,萧林静,陈 淼,程文广

(1.大连外国语大学 体育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2.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终身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3.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 英语组,辽宁 大连 116023;4.沈阳体育学院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国务院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指出,7大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并积极培育“冰雪运动”体育消费新业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1]。“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因素,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力。而由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增长、进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已成为当今经济生活的普遍内在发展逻辑。”[2]特别是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促进了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快速发展,且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带动能力强。我国现代冰雪运动历史悠久,但冰雪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适合开展冰雪文化的地域覆盖面不广,冰雪文化建设不强,冰雪文化消费的特征未能全面体现出来,这些对于我国发掘冰雪文化促进消费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个崭新的重要命题。

1 我国发展冰雪文化促进消费中存在着不足

1.1 我国冰雪文化建设处于发展阶段

2017年3月蒋效愚先生在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指出:我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展尽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冰雪文化发展仍然处于发展期,远未达到成熟期。由此可见,对我国冰雪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和消费空间的构建都极具研究空间,而且其空间发展和提升潜力巨大。

1.2 冰雪文化内涵发掘不足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形成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千差万别。我国北方地区多民族、多民俗,历史悠久,虽然冰雪文化群众基础浓厚,但对冰雪文化内涵发掘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地域冰雪文化深度挖掘不足。在开发冰雪文化产品时,过于注重产品表面形式,没有从精神需求层面考虑,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2)地域文化重复性挖掘。冰雪文化项目规划多处于复制和模仿状态,未能形成地域文化特色。3)地方文化特色融入不足,尤其是地域文化与冰雪艺术、冰雪体育等的结合不科学,造成冰雪消费产品缺乏人文气息。

1.3 冰雪文化认知差异影响消费

为了促进冰雪文化消费,对独特的民族地域冰雪文化的认知至关重要。从地域上来说,冰雪文化已经成为北方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重视冰雪环境的塑造、冰雪赛事的举办以及文化景观的创新,对冰雪文化消费类型的要求高;而对南方人来说,冰雪文化是新奇和陌生的,他们渴望亲身体验和加深了解,但由于冰雪资源的缺乏以及时间空间的问题,对冰雪文化消费可望而不可及。

1.4 冰雪文化空间规划缺乏整体性

当前,国内不少城市和地区都在大力发掘和建设冰雪文化,可是对冰雪文化的消费增长效果不甚明显,主要体现在:1)地区品牌消费仍存在发展空间。地区冰雪文化项目规划虽颇具规模,但是仍然具有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例如,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等)和吉林冰雪文化(净月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2)项目规划缺乏整体性。部分城市和地区各自为战,在冰雪资源开发、项目整体规划、经济资金利用以及消费收入再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3)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在促进冰雪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仅强调了经济特征,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对冰雪文化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品牌提升、运营策略、文化旅游、传播媒体等方面,但是在促进我国冰雪文化消费上的研究极少。2019年1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和发改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的通知,为了推进体育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行动计划中重点提出“拓展体育消费空间”的任务。因此,冰雪文化空间如何成为消费品,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如何构建,冰雪文化空间消费的竞争力如何增强,成为我国推进冰雪文化发展促进消费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城市消费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1 国外学者对消费空间的研究

1960年以来,西方城市从工业生产型城市向后现代消费型城市转型,消费主义成为学术界探讨当代社会的新的中心范畴[3]。消费空间在城市复兴和后现代消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外对消费空间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城市地理学方面。1958年贝瑞(Berry)基于消费者需求对中心地理论进行重建,1972年戴维斯(Davies)提出了“次级购物中心等级发展模型”等。2)城市社会学方面。西方城市社会学者对消费影响城市空间的问题非常关注,最主要的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1974年亨利·列斐伏尔(HerriLefebver)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等。3)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学方面。城市设计和建筑学界的维克多·格伦(Viktor Gruen)、捷得(Jerde)、库哈斯(Rem Koolhas)等人研究了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向旅游休闲目的地转型以及消费导向型活动转变。由于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西方学者对消费空间的研究从最初的经济学逐渐扩展到社会学、文化符号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元领域,特别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城市消费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范式。

2.2 国内学者对消费空间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城市消费空间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西方理论研究框架,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解析,充分展现了消费空间的新特征与发展趋势、建构过程与机制以及消费文化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演变。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相关学科:1)在城市地理学方面,柴彦威等立足于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行为提出了居民对城市生活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亟需调整[4];2)在城市社会学方面,姜文锦等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总结了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过程[5];3)在城市规划学方面,季松解析了消费文化对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6];4)在城市设计方面,蒋涤非分析了城市消费空间化,提出了消费空间具有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效益的价值等观点[7];5)在建筑学方面,对特定区域消费空间、消费文化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不断涌现,荆哲璐分析了城市消费空间的特征及其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的角色[8]。

3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

一定区域空间内冰雪文化在消费活动的作用下促进了内部功能的不断增加,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冰雪文化消费活动,并形成了承载着冰雪文化的典型消费活动空间单元;随着消费活动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冰雪文化空间出现了复合多样的消费活动,空间本身随之也直接参与到消费活动过程中,冰雪文化空间作为消费对象成为消费品,冰雪文化空间消费规模不断增大、空间单元消费特征逐渐细化。

3.1 冰雪文化、消费活动到空间消费品

3.1.1 冰雪文化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国内学者对冰雪文化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虽然对冰雪文化的研究结论相近,但对其阐释并不相同。付振宇认为冰雪文化是地球上生活在高纬度人们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它包括适应恶劣冰雪环境和利用开发冰雪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9]。殷亮等认为冰雪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冰雪生态环境中的人们所采用或所创造的含有冰雪元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10]。郑永梅认为冰雪文化就是指在冰雪自然环境中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以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所采取的或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11]。综合学者们对冰雪文化概念的论述,冰雪文化是对寒冷环境冰雪区域内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改造的总体概括,也是体现精神理念的“冰雪符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生活的不断提升,冰雪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不断更新。

3.1.2 消费活动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消费定义是“对物品和劳务的最终耗费”,从字面上看,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20世纪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们则认为,现代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12]。城市消费空间中的消费内涵丰富,其特征与非消费要素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复杂的联系,这种关联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中人的消费活动,改变了城市功能活动;而消费的可操作性又反作用于城市空间,为消费活动转变提供了契机。城市消费空间中的消费活动与城市空间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互动效应也成为解析消费空间形态的重要途径。

3.1.3 成为空间消费品

1)从“空间中的消费”到“空间消费”。消费经济理论认为,空间既可以作为消费工具,也可以作为消费对象。“空间中的消费”是指空间作为承载消费活动的消费工具;“空间消费”则是指用现实中可利用的资本和资源去交易,以换取对空间的体验、感受以及占有,从而激活与之相关的空间体验[13],与此同时,空间消费品的生产者从这一交换中获取利润。随着休闲娱乐业、旅游业的发展,企业化和产业化方式的运营,冰雪文化的资源、建筑、景观乃至无形的空间冠名权、经营特许权等,都逐渐变成商品性消费的对象——空间消费品,人们对冰雪文化空间中的消费逐渐转变为对空间消费品的消费——“空间消费”。

2)商品化和市场化是空间消费的物质基础。空间的商品化、市场化催生出大量消费品的空间,为空间消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冰雪盛会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创办于1985年 1月5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冰雪节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的盛大节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是突出了主题经济化、目标国际化、经营商业化、活动群众化,汇集了冰灯游园会、大型焰火晚会、冰上婚礼、摄影比赛、图书博览会、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经协信息发布洽谈会、物资交易大会、专利技术新产品交易会等空间消费品于一体,吸引游客多达百余万人次,经贸洽谈会成交额逐年上升。除此之外,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成为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热点和国内外客商开展经贸合作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3)冰雪文化消费从城市空间中的消费独立出来。消费社会的演进改变了大众日常消费理念,消费者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实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难忘体验”的消费需求。从此,消费者的需求重心也由显而易见的大众化产品向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产品转变,消费活动也不再是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更能凸显个性的深层体验。因此,作为冰雪文化空间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独特空间消费品,冰雪文化的形态、氛围、场景均成为体验消费对象。从此,冰雪文化消费从城市空间中的消费中分化独立出来。

4)冰雪文化使空间消费的广度和深度日渐加大。旅游休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冰雪文化旅游是一种复合型体验式消费,它既包含了冰雪空间中的消费,如享用体验馆、影视馆,会展厅、演示厅、酒吧、购物和美食等,也包括了冰雪文化空间的消费,如游览冰雪雕塑、自然景点等独特冰雪文化空间。与休闲度假性的旅游方式相比,冰雪文化空间消费更为体验化和多元化,促进了文化、传统、风俗、购物、休闲等各种类型的消费活动,使冰雪文化空间成为重大事件(吉林净月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消费活动集聚区,空间内无可替代、无法复制的情调和氛围更是消费者消费体验的重要对象。

3.2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内涵

消费空间是承载着消费活动的空间,既涵盖了空间中的交换,也强调了空间中存在着对消费品在场性的使用和耗费。消费空间不仅是消费活动发生的物质场所,也是叠加在消费地之上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建构的意义空间[14],能够实现人们文化生活与消费行为的有机结合,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消费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因此,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是消费者为实现冰雪文化娱乐体验和休闲服务为目的消费行为的空间。

现代意义的消费走向大众化,正式成为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12]。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最大特征是由被动适应消费需求转向积极制造消费需求、引领消费时尚,辅之以现代传媒的大量复制和传播。这一方面标志着冰雪文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消费空间再生产的关键条件;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冰雪文化消费的物质性进一步弱化,文化和社会特征进一步增强,消费者所消费的不仅仅是消费品本身,而是被刻意生产和塑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符号化”社会和文化内涵(图1)。

1)经济内涵——拉动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消费活动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冰雪文化消费空间自出现开始就具有了经济内涵,其消费与生产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并且这一经济内涵随着消费空间的发展而不断增强。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合3 300亿元,分别比2016—2017冰雪季增长16%、22%。预计未来,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带动冰雪特色小镇、冰雪文创、冰雪运动、冰雪制造、冰雪度假地产、冰雪会展等相关产业的产值达到2.92万亿元[15]。

2)社会内涵——创造个人身份、带动城市发展。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tard)指出,在当代西方社会,消费越来越被视为直接满足人们欲望的一种活动,这种欲望代表了消费者希望自己成为某一类人的愿望,以及想要创造、模仿或者获得某种生活方式和形象的愿望[13]。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即是如此,其社会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冰雪文化消费活动能表现出个人的品味、收入、地位等,并且能够调整社会关系,为创造“共同身份”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消费空间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既带来了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财富;既带动了城市的就业,也带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经营期间就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拉动相关周边产业200至300亿元规模[16]。

3)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实践活动的消费。“在现代世界中,消费完全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场合,消费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17]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内冰雪与消费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是被赋予意义的冰雪资源。冰雪是物质,其本身没有消费价值,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冰雪经过人们以各种形式生产后而成为消费品,也具有文化内涵和传播功能。另一方面源于消费者逐渐脱离物品本身,转向带有文化目的的使用。冰雪文化消费空间通过美化改造和广告渲染等方式进行大量系统的“意义转移”,进一步将文化意义从文化世界中“转移”到具有消费价值的冰雪文化身上。

图1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内涵关系

3.3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特征

当前,人类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已经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而改变,对冰雪文化消费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承载着更多公共空间的典型消费功能,作为空间体验的一部分呈现出非消费活动要素的特征。

3.3.1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典型消费特征 玛格丽特·克劳福德(Margaret Crawford)在《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世界》中指出“消费的回响穿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文化、休闲、性、政治、甚至死亡都被商品化”。现代消费内涵的丰富促进了开放性消费的增加,同时也推进了冰雪文化空间典型特征的体验化、商品化、休闲化、娱乐化发展。

1)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体验化。体验化是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显著特征。追求体验已经成为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早期消费文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关注点先后转移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体验。新的机遇促使空间发展紧随着体验经济趋势,新的需求推进了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因此,我国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具备体验化的特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打造极强体验IP:历史最长冰滑梯、极限飞球、动感6D影院、企鹅驻扎的极地馆等。

2)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商品化。商品化推进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生存发展。现代消费中,消费品的商品性是拉动生产的主要动力,而且能够为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商品化。在一定消费空间内,私人消费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却不足以支持公共消费品的存在;反之,社会公共消费的过度增加会导致个人消费的减少,降低私人消费的质量,完全社会公共消费往往会因公共产业资金短缺而导致其运转受阻,也降低了公共消费的水平。因此,在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内,将部分公共消费品商品化并转由市场来生产和经营促进商品性消费,可以获得大量利润来推进消费空间的生存发展。

3)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休闲化。休闲化是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重要组成。当代社会既是一个消费社会,也是一个休闲社会,对大众而言,休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会自由选择休闲,享受休闲被看作是现代生活的必要权利。因此,消费与休闲是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密不可分。一方面,冰雪文化的休闲不再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极少数人的消遣,也不再仅局限于滑冰、滑雪之类单调的冰雪运动,新内涵、新形式、新形态的冰雪文化休闲活动不断生产创作出来,丰富了消费空间;另一方面,冰雪文化消费本身就是为了追求休闲,在空间中放松身心、张扬个性、顽强斗志、力臻完美、感悟美感。

4)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娱乐化。娱乐化是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体现。消费活动快速发展,冰雪文化产业与民俗冰雪运动相融合丰富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特征,民俗和艺术的渗透增添了空间的娱乐化。从此,冰雪文化消费空间进入了普罗大众的文化消费范畴,并积极地以其生动的娱乐性体验吸引大众参与消费活动,甚至是高雅文化也成为大众观赏和娱乐、体验的消费对象。2018年五棵松华熙LIV·HI-SNOW 雪乐园企鹅嘉年华的活动,主要针对受众设置了冰滑梯、棉花糖diy、陀螺椅、儿童脚踏旋转车、整点飘雪秀、雪地寻宝、自由戏雪的娱乐性活动。

3.3.2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与非消费要素的相关性不断增强 随着社会对消费需求的提高,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并非只有冰雪文化娱乐体验和休闲服务(如休憩、冰雪文化表演、冰雕雪雕、冰瀑艺术展览等)的典型消费特征,而是通过细分空间单元类型、增大空间消费规模、增强空间内部功能的非消费活动丰富了空间内涵,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非消费活动要素与消费活动紧密联系共同构建了复合功能冰雪文化消费空间。

1)文化艺术化成为提高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价值重要手段。在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中,冰雪文化与消费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现代消费走向大众化,人们对冰雪运动的需求逐渐转变到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冰雪文化消费空间被艺术化后提高了价值评估的比重。冰雪传承文化(冰雪风俗、冰雪风情生活文化)和冰雪艺术作品(冰雪雕塑、冰雪书画、冰雪文学)更加丰富了冰雪文化空间的内涵。例如第19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精心打造哈冰秀、国际级演艺IP的冰雪艺术宫T台秀,地方民俗味儿的东北风情大秧歌和萨满舞蹈的室外热舞风暴大舞台[19]。

2)信息网络化为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发展另辟新径。信息网络化使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获悉各类冰雪文化活动的信息,全面了解冰雪文化内涵、活动时间、地点、价格、交通以及周边服务设施等;提前预定或购买门票、酒店、餐饮等消费活动;虚拟的数字世界也成为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一部分。2015年我国冰雪旅游产品中移动端和PC端下单的比例为44:56,2017年与2015年相比移动端占比明显增大,2017年移动端和PC端下单的比例为73:27[20]。由此可见,移动互联产业与在线冰雪旅游产品的特征高度吻合,有力促进了冰雪文化空间消费。

3)全球国际化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推向世界。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全球传播也被视为文化全球化的一部分。“商品和消费时间的意义不再固定或受限于地方,而是跨越空间流动、断裂且变动。”[21]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被带到我国,经过复制和创新,促进了我国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国际化发展。如第7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组合冰雕比赛、第32届中国·哈尔滨冰雕比赛等赛事IP的打造奠定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国际性地位。卫星通信、跨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形成全球化信息传播系统,使我国冰雪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张艺谋团队拍摄冬奥会《北京8分钟》)。从此,国际化的冰雪文化活动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冰雪文化空间的消费也扩展到了全球。

4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体系的构建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空间实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其特定空间发展模式,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分布会因为地理环境改变而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我国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不论是从宏观、中观到微观,还是从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到冰雪景观、重要地段乃至特征要素,都会受现代消费的影响而产生巨大且细致的变化。因此,构建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体系(图2)成为科学合理开发冰雪文化空间促进消费的必要工作。

图2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体系构建

4.1 宏观层面——规划整体空间体系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体系是地域空间内经济、社会、文化核心要素的空间投影以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冰雪文化空间消费的效益,同时也决定了空间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一定地域空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决定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体系的整体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冰雪文化空间发展战略、预测空间发展规模、选择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规划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等过程规划整体消费空间体系。由于地域空间的冰雪资源、地理位置、现状条件、规模战略各不相同,整体规划工作的内容应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变化。因此,消费空间的整体规划要充分利用地域空间的资源基础,以消费空间开发结合地域问题解决为主,促进空间开发与地域建设协调发展。

吉林省充分利用禀赋的冰雪资源,从经济实力以及消费群体的需求,通过战略规划、政府引导和扶持、打造品牌积极推进冰雪文化产业,构建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吉林省主要结合地区特点,围绕长吉都市、长白山、查干湖地区,构建“一山、两城、三区”整体空间格局,以点带面,加快全省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打造净月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冬捕旅游节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吉林省对冰雪文化项目及产品进行准确市场定位,结合不同群体消费者[9],形成了高、中、低不等消费空间,满足了更多民众冰雪文化消费需求,发挥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作用。

4.2 中观层面——消费逻辑中的特征要素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规划布局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基本元素的主动建构,空间规划布局是消费活动的重要部分,它的发展遵循着消费逻辑,因此,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态也是微观层面的。一方面,冰雪文化消费空间要承担着更多公共空间的典型消费功能;另一方面,作为空间体验的一部分还要呈现出非消费活动要素的特征。

哈尔滨冰雪节作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其内容丰富、气氛热烈。首届冰雪节的一个月时间里,接待国内外游人200多万人次,其中24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游客1.2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增加60%,旅游外汇收入比上一年增加84.5%;长春瓦萨冰雪季冰灯艺术与竞技滑雪的动静结合却是以动为主,其特点吸引来了德、法等企业界的赞助商,拓宽了长春国际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之路;地处中国南方的深圳世界之窗冰雪节曾经打造过大型综艺史诗晚会《天地浪漫》文化艺术盛典;瓦屋山冰雪童话的儿童绘画比赛主题激起了孩子们对冰雪、对瓦屋山、对大自然的兴趣;满洲里国际冰雪节主题园区的整体规划充分体现了大众娱乐性、群众体验性的特点,重点突出中俄蒙三国艺术风格,大型冰雪彩灯展示了区域文化风情。

4.3 微观层面——消费掌控城市文化和景观地段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体系在中观层面更趋于显性和直观。一方面,极力打造体现传统文化、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体育赛事等城市文化为主题轴的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街区、长廊、环路、公园、场馆等不同区域优势打造冰雪文化景观区促进消费。同时,冰雪文化消费活动也“掌控”了地域文化、区域景观和重要地段的发展。

哈尔滨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是以哈尔滨市内为核心、结合城市规划、整合冰雪资源构建消费体系,打造出一廊、二轴、三环、四核的空间结构。“一廊”:是指松花江风景长廊;“二轴”:以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十字形分布形态,规划出两条冰雪景观主题轴线,即世界大道主题轴和时尚活力主题轴;“三环”:体现城市整体结构布局和城市演进发展历程的三条环城路;“四核”:体现城市冰雪文化品牌的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欧亚之窗雪上风情游园会大核心景观区[11]。第19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奇幻大世界、冰雪百花园”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以冰雪为载体,以东北亚中心哈尔滨为核心设计游览线路,还原一带一路沿途绚丽的建筑和人文风采,打造世界共享的冰雪“百花园”[19]。

5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发展路径——纳入社会再生产

5.1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菲弗尔于1970年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认为“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对冰雪文化消费空间而言,其“空间的生产”中的空间不再仅是承载生活活动的场所,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生产模式,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就是说,冰雪文化的空间消费与空间生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完全可以作为消费品的物,被刻意“生产”出来,再纳入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以市场需求和竞争力为导向,以获取利润为目标,完成冰雪文化空间的再生产,进一步推动冰雪文化空间生产的深化,促进空间消费。

5.2 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以直接被消费的方式生产利润

古典经济学指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够生产出利润。因此,为了拉动对冰雪文化消费品的消费,先要将冰雪文化空间看作消费品直接被消费生产出利润;再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空间中消费活动的数量,获得更高的利润;最终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由生产性的物质空间扩展向消费性物质空间。所以,冰雪文化消费空间可以通过不断地被消费和再生产而持续发展。当前,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就充分体现出经济理念,据统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连续举办了19届,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 500万人,近3届的门票收入平均超过3亿元,它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成为冰雪大世界空间生产的主要依据[16]。

5.3 空间消费品转化为生产要素再生产利润

“生产要素”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4种。优良的消费品不仅能够以直接被消费的方式生产出利润,还能进一步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行更多的利润生产。冰雪文化消费空间要更大范围地实现空间再生产,应发挥冰雪文化内涵的作用,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全力打造具有“城市品牌”效应的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提升吸引资本的能力,增强资本的投资信心,为空间吸纳资本和吸收人才,在促进空间生产的同时强大空间的消费力,创造出更大利润。

5.4 冰雪文化当作消费品构建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语境下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不再仅是生产场所和消费工具,而是正式纳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它或通过被消费生产出利润,或通过吸收生产要素(资本、人才)提升消费能力。冰雪文化消费不再是简单的利用空间,而是基于“生产—消费”的逻辑发展冰雪文化空间,刻意地将冰雪文化空间作为消费对象生产出来,并促使其被消费生产利润。因此,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是有意识地被构建出来的,在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的共同推动下,不仅让空间生产成为消费品,而且是被精心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更应该是能够生产出利润的消费品,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对冰雪文化消费需求的目的。

猜你喜欢
冰雪消费空间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空间是什么?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创享空间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