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艺 徐定成
摘 要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农业博物馆,肩负着“宣传三农,服务三农”的责任,承担着发展农耕文明的时代使命。2019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特别推出了“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记初心使命”的讲话精神。为满足社会公众日渐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本次展览进行了观众调查及数据分析并悉心听取观众意见,以期提升本馆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文化发展。
关键词 观众构成 临时展览 农业遗产
0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先实现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不遗余力的传承发展来提升农耕文明。
为全面展示中国桑蚕丝绸的悠久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文化积淀、桑蚕丝绸业的发展成就,揭示桑蚕丝绸文化的历史价值、科学價值和艺术价值,“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于2019年6—8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该展览以“一棵圣树、一只天虫、一缕丝线、一方锦绣、一带一路”为脉络,反映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桑蚕丝绸文化,讲述了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
1 调查目的
本次观众调查采用了现场访谈、观众留言以及接待记录等多种渠道进行数据的搜集与统计,数据来源主要依靠来访人员身份证信息识别系统,通过STAT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整合,使用分类、对比与分析等多种方式形成各项信息数据,分析观众的基本构成、来访时间等因素,寻找观众参观偏好等行为规律,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信息整合,对展览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加以探讨。希望更好地了解当前公众真正的需求,推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打造一流的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地。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观众基本构成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6—8月,“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共计开放70天,累计来访观众为35 623人次,占全年全馆总参观量的26%。如图1所示,在展览举办的这三个月,日均来访人数在10 000人次以上,且在展期中段来访人数达到一个高峰,说明该临时展览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在记录在册有具体信息的3 351位来访人员中,男性观众为1 702人,占51%;女性观众为1 649人,占49%。可以看出男性观众数量稍微高于女性观众,但差距不大。男女比例相对均衡,显示出抽样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记录在册有具体信息的3 351位来访人员中,50岁以上的观众为1 041人,占31%;30~50岁之间的观众为1 620人,占48%;30岁以下的观众为690人,占21%。说明中老年观众对本次展览内容的传统农耕文化更有亲切感,而对青少年人群则相对缺乏吸引力。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调研时间在工作日天数远大于周末天数,青少年相对缺乏参观时间。可针对此现象将展览年轻化,针对青少年人群传播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前来参观学习。
在记录在册有具体信息的3 351位来访人员中,京外观众为2 567人,占77%;京内观众为784人,占23%。可见京外观众占参观人员总数比重较大,证明本馆在北京地区城市发展和在全国对外宣传影响上差距不大,在北京以外省市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可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优势,增强对京外京内各个地区的宣传力度。针对京内地区人员发挥出地域优势,有力地促进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工作。针对京外人员可充分发挥北京的地区优势,依托国字头博物馆的金字招牌,将本馆打造成弘扬中国农耕文化的地标性文化教育场所。
在2019年6—8月来访总人数35 623人次中,团队观众为3 261人次,散客观众为32 362人次。其中团队数量为106个,大多为单位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说明本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建设基地,始终在传播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外国人占有一定比重,包含多个外宾团队,其中包括秘鲁农业和灌溉部部长等。此外,还吸引了众多高层领导前来,这对本馆工作的开展是一种认可同时也是一种鼓励,鞭策我们笃定前行。
从统计数据来看,周二至周五来访人数为18 441人次,周六、周日来访人数为17 182人次,分别占52%和48%。由图2可知,散客及团队观众的来访时间有一定的差异。就团队观众而言,周二至周五平均来访量为1 407人次,周六、周日平均来访量为475人次。主要原因是团队来访由企事业单位组织,大多安排在工作日。因此,可在工作日期间加强团队讲解的接待力度。就散客观众而言,周二至周五平均来访量为4 610人次,周六、周日平均来访量为8 591人次,可见周末来访量比工作日来访量多,说明大部分散客群体主要利用周末进行参观,将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另外,在现场随机访问中发现观众多为亲友结伴而来。博物馆是一个向大众展示历史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地方,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放松身心。因此,不妨在周末增加配套教育活动的频次。
2.2 各单元停留时间
本次展览主题鲜明、主线清晰,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典型性和广泛性,系统展示了桑蚕丝绸产业和文化内涵。展览分为六个单元:(1)序厅,介绍桑蚕丝绸的起源、发展过程、功能作用、文化传承,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情况。(2)“桑为圣树”,介绍植桑的历史变迁、技术演进,以及桑的价值利用和文化内涵。(3)“蚕为丝母”,揭示桑蚕奥秘,再现养蚕历史,展示蚕业副产品,反映蚕事习俗。(4)“丝缕流光”,介绍缫丝的历史、技艺以及机具,蚕丝的广泛用途和丝品修复技艺。(5)“织绣华章”,介绍丝织技术、机具变迁,精湛的刺绣技艺和多彩的锦绣纹样。(6)“丝路无疆”,从丝绸之路的开创发展以及贸易往来、技术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诠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如图3所示,观众在“蚕为丝母”和“桑为圣樹”单元的停留时间最长。这是由于“蚕为丝母”单元将展、演、教结合,包含大师现场演示缫丝和活体蚕宝宝孵化等环节,内容生动有趣,有效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桑为圣树”单元则十分新颖,注重互动性、参与性,涵盖品桑茶、吃桑葚、认桑树等环节,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2.3 意见与建议
(1)增加精品展品的数量
从总体参观感受来说,人们普遍表示本次桑蚕丝绸文化展的文化氛围感很强,有内容丰富的知识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在展示陈列区域希望增加更多的精品数量,多维度地呈现本次展览的文化内涵,提高展览水平,深化文化基础。
(2)设置对应的成果展销会
部分来访观众表示本次展览活动结束后应当设置成果展销会,对相应的展品产品进行展销活动,在人们参观过后能将感兴趣的产品带走,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于农业文化产品的深层了解与认识,而且使本次桑蚕丝绸文化展得到了延伸。
(3)面向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讲解侧重点
部分观众在留言中表示希望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人群进行不同知识侧重点的讲解,这样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内容,无论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群,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知识讲解,那么展览活动本身对于观众会更具有吸引力,不同侧重点也会引发不同人群对于同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3 启示与思考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发展理念已经转变为“以人为本”,旨在思考能为公众带来什么。因此,发挥行业博物馆的职能、满足公众需求正是当下博物馆工作的重点。通过对“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来访观众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个临时展览开办的效果明显,显著提升了群众对于桑蚕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推进了优秀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1 加强对公众的具体研究
观众属于公众的一种,研究观众、组织观众对博物馆,特别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曾说过:观众,如同展览和藏品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缺少的因素。观众的重要性还不仅因为他们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服务对象,而且观众的正当要求和愿望代表着社会舆论,是促进博物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我们必须做好关于每日观众流量的调查分析,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调整淡旺季,均衡年度观众数量,根据观众热情度合理配置展项位置,积极开展馆际合作。最大限度满足各类型观众的需求,发挥博物馆最佳的社会效益。
3.2 搭建观众与博物馆的沟通桥梁
在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对观众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其结果转化为可利用的适合性科普数据,在构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时应当注重理念的更新,从死板的物品陈列转变成人与物的关系,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空间,观众对展品的认知也是博物馆对外界的一种沟通方式甚至是主要方式。在诠释展品时我们要尽量做到让观众产生心理的共鸣,保证传达信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从科普教育的角度去落实一些专业性知识,在扩充博物馆信息传播路径的同时,合理构建与观众的沟通桥梁,真正成为公众了解历史的文化传播殿堂。
3.3 推动传统农业文化发展
由于观众对于本次展览的满意度较高,兴趣浓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馆在未来开办展览活动中可更多倾向于农耕文明专业知识的传播,充分发挥本馆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研究的优势,积极利用馆企、馆媒、馆校等多种形式,策划组织对应青少年的研学体验活动及科普课堂,包含参观、讲座、动手体验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满足当前社会人群需求的同时,推进我国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定三农事业发展的步伐。
4 结语
博物馆需要和公众之间产生联系,才能更好地让公众吸收并传播文化。阶段性的观众调查可以帮助博物馆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及时修正工作的思路,调整工作的对策。同时观众调查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博物馆的一种途径。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博物馆的设施要更加便捷有效,文化更具有深度,层次更加丰富。从博物馆自身的角度出发,应当有意识地建立更加完备的观众信息系统,积极地对日后来访观众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定期地进行汇总并处理分析,更好地掌握当前社会观众的心理及需求。
尤其是作为行业博物馆,本馆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宣传和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和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积极引导公众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我们在今后的进步道路上更要坚决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在保证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上,把握当前社会公众最真实的需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冬.博物馆观众学浅析[J].丝绸之路,1999(A1):93-96.
[2]刘卫华.略论陈列的前期调查与后期评估——兼及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J].文物春秋,2001(5):35-38.
[3]徐旺生.论博物馆及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大众参与问题[J].古今农业,2002(2):78-84.
[4]唐志强,肖克之.把握时代脉搏,满足观众需求——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3):33-38.
[5]农茜,秦仙梅.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7(3):76-79.
[6]何宏.博物馆服务与观众调查[J].文博,2012(2):50-53.
[7]闫捷,荆大伟.浅谈中国农业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中的作用[J].古今农业,2018(4):102-108.
(2020-03-20收稿,2020-04-13修回)
作者简介:曾艺(1995—),女,從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工作,E-mail: 1349489502@qq.com。
Survey report on Visitors of the "Chinese Silkworm Silk Culture Exhibition"// ZENG Yi, XU Dingcheng
First-Author's Address National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Center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E-mail: 1349489502@qq.com
Abstract As the only national first-class museum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izing agriculture, serving farmers, and ser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farmers, and farmers". The "Chinese Silkworm Silk Culture Exhibition" was carefully prepared and carefully organized by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It is a large-scale silkworm culture exhibition activity launched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Jinping's speech of "remember the mission of the heart". In order to meet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ublic, we conduct audience surveys and data analysis, and listen to the audience's opinion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our library's business level, better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udience composition, temporary exhibition, agri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