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心理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

2020-05-09 06:18张洋周晶朱跃华陈海君张德和徐叶进张戈黄弋芳
浙江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情绪心理疫情

张洋 周晶 朱跃华 陈海君 张德和 徐叶进 张戈 黄弋芳

2020年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1]。若患者在诊疗期间存在较重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其对药物治疗的配合度降低、求生意愿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出现的心理特征及干预效果作一分析,以期为更好地开展COVID-19患者心理干预治疗提供经验。

1 临床资料

2020年1月21日至2月22日本院收治了18例COVID-19确诊患者,均符合《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10例(55.6%)。其中男 5 例,女 5 例;年龄 18~87(44.9±19.2)岁;合并高血压2例,无基础疾病8例;均有流行病学史;入院时症状:发热(体温 36.2~38.9℃)9例,咳嗽 8例,心悸 3例,腹泻2例,乏力2例;均神志清醒。10例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10例COVID-19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

出现心理问题的10例患者普遍治疗过程长、住院时间久,平均住院时间 10~31(18.1±5.8)d;其中 8 例患者在入院7d后首次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当患者首次出现情绪明显波动时,立即采用焦虑评价量表(SAS: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评价量表(SDS: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对患者开展心理测评并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治疗,之后每5d开展一次心理测评(即在首次出现明显情绪波动的第0、5、10天和出院日进行心理状况测评)。10例患者中,8例存在轻度焦虑,2例存在中度焦虑;4例存在轻度抑郁。主要表现为多疑焦虑(100.0%),失眠浅睡(80.0%)以及重复性行为(40.0%)等,个别患者存在情绪失控及过激行为(10.0%)。10例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及特征,见表2。

2 药物治疗

采取抗病毒、抗感染药物治疗,并辅以中药治疗,具体如下:10例患者均予干扰素针500万U雾化吸入(2次/d)、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克力芝,每片含洛匹那韦200mg和利托那韦50mg)2片口服(1次/12h)、酪酸梭菌活菌片0.35g口服(3次/d),同时辅以中药治疗。其中5例患者联合阿比多尔片0.2g口服(3次/d),7例患者联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75mg口服(2次/d),8例患者加用莫西沙星片0.4g口服(1次/d),2例患者加用甲强龙针40mg静脉滴注(1次/d)。1例老年患者反复发热,继发胆囊炎,加用甲强龙针40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5d,同时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针2.0g(1次/8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0.5g(1次/6h)静脉滴注,并在彩色B超下行经皮胆道引流造影术。

3 心理干预治疗

采取心理指导(耐心倾听并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利用肢体语言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患者与亲人信息转达)、健康教育(培养患者健康饮食和作息、在隔离区张贴疫情防治海报等)、改进医患沟通(解释疾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告知患者病情和外界疫情动态)、应激预案(及时评估患者争吵、狂躁、攻击风险,给予正面心理支持,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等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后,10例患者情绪状况均明显好转,主动配合后续治疗,康复信心增强。第5、10天直至出院时心理状态均好于心理干预前,综合治疗效果有所提升。10例患者心理干预方法及SAS、SDS评估,见表3。

表2 10例COVID-19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及特征

表3 10例COVID-19患者心理干预方法及SAS、SDS评估结果

4 讨论

现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引发的症状也存在相似之处[3]。此前,一系列针对SARS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及时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SARS患者治疗效果,缓解患者心理压力[4-6]。106例SARS患者心理情绪对病情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较多患者在确诊后出现严重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心慌、反复询问病情等,不利于临床治疗[7]。可见,患者自身求生意愿和情绪状况对配合整体治疗和最终治疗恢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发现18例COVID-19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10例,发生率为55.6%。笔者对COVID-19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外部信息刺激。治疗期间患者易受到疫情扩散、尚未发现特效药物、危重症患者死亡等新闻报道内容的影响。(2)自身体感刺激。病症引发的身体不适对患者存在感官刺激,如发热、咳嗽、乏力、腹泻、心悸等不适会加剧患者恐慌的情绪。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患者情绪亦有负面影响。(3)封闭环境刺激。确诊患者长期处于封闭环境,缺少正常的社会环境交流,可能导致其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厌烦情绪。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现行解除隔离标准:体温正常3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2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间隔至少1d)。在实际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粪便标本病毒核酸检测持续阳性,但谨慎地选择了继续隔离治疗。部分患者在恢复期自我感觉病情好转,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病毒核酸检测仍阳性而未达到出院标准、需持续进行治疗,可能误认为院方有意拖延出院,加剧其焦虑情绪。然而,本研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心理干预措施,并对其应激反应做好预案,10例患者情绪状况均明显好转,主动配合后续治疗,康复信心增强。

综上所述,COVID-19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主要表现为失眠浅睡、多疑焦虑等,但经过临床心理干预后均明显好转。因此,对于COVID-19患者诊疗期间出现的情绪异常,应予以及时、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加快患者康复,提高综合治疗效果,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猜你喜欢
情绪心理疫情
战疫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心理小测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