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增强理论性

2020-05-08 08:55王亮亮
关键词: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

王亮亮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发展。思政课三次改革相继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有理论性,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是思政课改革的目标”,指涉着当下思政课理论性不够的现实困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增强思政课教学理论性的理论依据;经济快速发展、相关书籍丰富、国家加大重视、思政课队伍壮大等众多现实因素的具备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理论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在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理论性与政治性、理论性与通俗性、理论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方能使思政课既不迷失方向,又具有吸引力。

   關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其地位作用不容忽视。思政课是否具有吸引力关系着其地位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目前,思政课理论性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以政治弱化理论,以通俗消解理论,以娱乐取代理论,不仅没有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而且使原本严肃的课堂一片哄闹,这需要我们通过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用理论的深度、广度、张力的魅力感染和打动学生。

一、问题从思政课三次改革和一次重要讲话提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思政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的探讨如火如荼的进行,与此同时,思政课的性质也引起了国家和学者们的热切关注。政治性、实践性、价值性等学者们探讨较多。国家层面对思政课性质的定位主要集中在三次大的改革和一次重要讲话中,即思政课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和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大方案中的论述对于我们把握思政课的性质具有重大的意义。“05”方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第一段集中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前几句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有政治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暗含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有理论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体系。后面几句话指出“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在它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同时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分别表明思政课应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有用性)、价值性,其中“放之四海而皆准”“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等表明了思政课的科学性,“三个面向”“运用……重大问题”表明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引导……世界观”表明思政课的价值性。同样,“98方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中第三段集中阐述了思政课的属性。第三段第一句话指出“‘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表明了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政治性,“树立三观”表明了思政课的价值性。第二句话“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一方面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其中“比较系统的”有所佐证;紧接着第三句话“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则表明了思政课具有实践性;后面几句话则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继承中发展。“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作为首次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的指导性意见,其附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间一段开头第一句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开门见山的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指导性方案中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科学性。

纵观思政课三次改革方案中或明确或内含的对思政课属性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价值性几乎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属性。既然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性质之一,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回答此问题应该从万众瞩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说起。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现实中的苦难, 既是诱发人们渴望未来新世界的动因, 也是人们设想未来新世界的素材。”[2]问题倒逼改革。笔者认为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这一问题,有其深刻内涵。这一句话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总结过往,指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当下乃至从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第二,展望未来,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方向,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和发展必须在这几方面着力。这其中就关涉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不够的现实困境和迫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的急切要求。

二、增强思政课理论性的理论意蕴和现实观照

前文通过梳理思政课三次改革方案和一次重要讲话,已明确指出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属性之一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遭受理论性不强的束缚与桎梏困顿。接下来,有必要从理论逻辑层面和现实情景向度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做学理论证,以坚定课程改革自信、教学改革自信、教师授课自信。

思政课是落实离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了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思政课是传输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艺术,以集体课堂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教授给受众,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理所当然构成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理论性色彩突出。理论是“人们对于某一方面的认识或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并反映这方面的规律”,[3]可见,理论常常与“系统”“体系”“规律”等词语想联系,而区别于“零散”“经验”等词语。因而,“理论性”即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相关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并进一步探究其规律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4]其理论性就表现在它站在理论的最前沿继承了前人成果中合理的成分并通过实践效验剔除不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新的适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正确内容,尤其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所散发出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及依附于其上的阶级分析法、实事求是法等具有超越社会形态、穿越时空限制的普适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部分都体现出了这种理论性特征。马克思通过整合黑格尔、费尔巴哈、大卫李嘉图和达尔文等人片面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规律、剩余价值来源和生产规律、资本主义国家形态演进规律,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不是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也绝非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由此我们也能窥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自成体系,钢铁一块,层层演进,逻辑严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中介和桥梁,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目的和归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各自也是逻辑严明、系统彻底的理论体系。比如,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而言,对于国家的产生的论述就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没有仅仅局限于否定这种观点的合理性,而是通過一步步的严密论证,阐明了国家不是观念的集合,不是凭空产生的。国家是人的国家,对国家的研究首先而且应当从人开始。马克思在考察国家产生之时,以唯物观为论基提出了“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处在特定历史阶段有思维能力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本质。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现实的人”的本质需要,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即维持肉体的存在。人们相互合作推动生产发展,生产范围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否定了从前的劳作方式,社会生产活动开始细化、分化,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引起阶层的化分,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大阶层: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这两大阶层后来固化为两大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由于存在大生产条件下摆脱了集体劳动一同享用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的占有和争夺,两大阶级相互攻伐,社会势必一片硝烟战火。所以,国家就出现了,起了规制社会成员行为、平衡利益冲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和之外的某些论断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而就缺乏理论性。例如,共产主义社会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出现、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观点解释不了现实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现象,等等,通过一些个别的论断和现象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进而攻击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意识形态的维护途径,没有理论深度、广度和张力。马克思曾针对有人提出“革命成功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种论断,尖锐指出“问题提的不正确”,对此问题的回答首先应该回到对该问题的批判。同样,对于上述通过解构方式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性的论断的回答也应回到对该问题的批判、审视和反思。该问题的错误在于:第一,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思维、大局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个别论断的错误性并不能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第二,具象思维不够,抽象思维有余。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系统总结、理论抽象的产物,并不能以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超越时空(前文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法论具有超越性特征),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超出了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所做的论断可能就会出现不适应性;第三,盲目套用,不虑实际。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教条主义的套搬套用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某些论断是针对特定社会形态所做的,并不一定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比如,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观点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进程中的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总结党的数代领导集体思想结晶创造性形成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聚力量、稳步前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应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接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开拓创新、共产党执政规律继往开来,具有深厚的理论性。

猜你喜欢
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探索在农林高校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加强高中化学教育生活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