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限度与实践路径

2020-05-08 08:55陈孝柱杨旭东
关键词:立德树人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陈孝柱 杨旭东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的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任务的提出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不可否认,立德树人在我国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意义,其在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客观来说,我国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代“教育”与“育人”的脱离。这需要我们在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传统思想更新、具体推进举措更新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优化。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作者简介:陈孝柱(1981.07-),男,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 。杨旭东(1987.06-),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出自《左传》中的“大上有立德......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树立德业。“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中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指的是:树立德业,为后代提供榜样,培养人才。并且这个过程是艰苦且具有长远价值和意义的。近几年,我国对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提出:教师必须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可以说“立德树人”就是教育的本质,是我國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途径,需要我们全体国民共同努力。从教育的本质来说,开展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立德”,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则是“树人”,教育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这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过度作用,教育变的越来越功利化,教育的目标也逐渐偏离“育人”,这需要我们严肃正视和及时导正。[1]

一、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立德树人在课程改革深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过立德树人应该是教育的理性和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立德树人的提出是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时代意义的。

(一)继承与发展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我国是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通过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发现,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思想道德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在教育方面。从古代教育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对人的成长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其中,儒家教育者曾将德育和教育的目标整合,并把道德摆在知识之前,同时认为道德教育在人的成长和行为中起到统领和引导作用。其次,在社会治理方面。纵观我国各个朝代的发展变迁过程,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朝代中道德一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从“为政以德”、“德,国家之基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中都可以看出德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在德育方法方面。我国古代教育者开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比如身教、躬行、启发等。立德树人虽然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辨别、有选择的继承,并按现实需求对其进行发展。[2]

(二)“立德树人”具有的时代意义

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德育为育人之首是众多教育家公认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立德树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其对国家存留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立德树人依旧有其存在的时代意义。首先,对教师来说。立德树人应该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认同和积极实施,可以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学生,为国家培养健康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教师对立德树人观念的吸收,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拥有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行为示范,是对学生最直观、生动、长远的教育。其次,对学生来说。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入立德树人理念,则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作用。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导入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动规范和导正。

(三)立德树人的现代使命和历史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国的空间距离被不断缩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在彼此融合、彼此影响。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时期,在变革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社会矛盾。由于一些大学生的鉴别能力还不成熟,并且社会上有很多不良价值观对其进行干扰,导致这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误区,比如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明确的政治信仰、缺乏理想信念等。所以,当下时代急切需要“立德树人”。首先,立德树人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教育过度“工具化”的导正,是对教育“育人”本性的呼唤。[3]其次,立德树人将教育的核心放还到人身上,这明确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最后,立德树人有利于强化我国的软实力。立德树人可以使全体国民形成统一、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国民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建设,这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内驱力。

二、立德树人视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硬性实力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缺乏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就教育层面来说,当下的教育氛围比较浮躁和功利,亟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回归。在高校实行立德树人任务,能有效实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

通过解析立德树人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立德树人不仅是一种育人理念,还代表了一种培养体系。首先,“立德”是实现“树人”目的的方式。对我国来说,“立德”就是要将我国的指导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培养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并不断对教育相关的事业和发展观念进行完善。其次,立德树人中,立德要在树人之前。树人虽然是发展目标,立德却是树人的前提。有德行的人有才识,才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再次,立德与树人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阶段,其是相互融合的。人的发展是动态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和诱惑,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的全过程中,要时刻坚持对学生的道德培育,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最后,要重视立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我国展开深度的合作,多元文化的注入,使我国文化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客观来说,相对于我国发展的软环境,我国硬性实力发展过快,这种过于快速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风气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在教育层面就表现为学术氛围浮躁、功利化严重等现象。[4]一些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对突然涌入的多元文化缺乏甄别能力,再加上比较功利化的学习环境,很容易造成学生重效率轻品德。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和优化,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任务进行解析,即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内在价值观的导正,实现大学生行为的自发、自觉、自为的转变。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规律

首先,大学生价值观的自发形成。自发指的是人们在未认知、未掌握客观规律时所作出的一些活动,其是完全出自情感的,缺乏与理智的结合。这就形成了自发行为的不稳定、主观化、趋从个人利益等特性。自发行为是自觉行为的萌芽,积极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在主观情感中注入理智,这样可以使自发行为稳定化、理智化。其次,大学生价值观的自觉阶段。自觉指的是人们某些事物有相关认知后主动采取的一些行為。自觉行为是在自发行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在自发行为中不断累积理性认知,就会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自觉性分为个体自觉性和社会自觉性两种,将个体自觉进行升华,形成社会自觉,这就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大学生价值观的自为阶段。自为是对自觉的升华,在自为阶段,大学生不仅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有所了解,还可以负责人的为自身提升创造外在环境。

三、立德树人任务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进行立德树人任务时,我们要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是与当下的政治、社会等环境有紧密联系的,并不是脱离群体独立存在的。

(一)社会系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多元文化的注入也为我国的社会环境带来改变。外来文化的注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长久的单一制度化的思维方式,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分支,教育界自然也受到了影响。[5]对此,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这些理念的合理性,但就我国当下的国情来说,我国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很多大学生对新思维的吸收是盲目的、缺乏理智的,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使这些大学生真正因这种观念获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公共意识、信仰和价值高的构建。客观来说,我国曾处于一段急于发展的阶段,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对此缺乏反思和改革的结果就是,高校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丧失了对社会的规范和引导能力。

(二)文化系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如我们所知,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渗透于高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高校的历史、人文素养、办学理念、公共信念和价值观等。通过调查我国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注重物质,忽视精神建设;重视共性培养,忽视个性化发展;重视高校的社会工具化功能,忽视高校的教育本质功能等。另外,由于我国高校中的行政权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过重,使高校内部泛滥这官本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这对高校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构建先进校园文化,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学生。之前提到的文化系统中的不良因子,最终都会作用在某些大学生身上,这样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今后的发展,还会对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阻碍。

(三)人格系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是由自我意识、知识技能和意志品行三者构成的不断构建、解构、再构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构成大学生人格的三要素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大学生人格结构的构建地基是自我意识,其对大学生的人格构建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决定了其价值观的构建方向,并对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对社会价值要求和规范的映射,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价值观脱离社会价值体系。大学生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其知识技能,不仅可以支撑和推动其人格的构成,还是对大学生思想智慧的直观体现,可以推动大学生人格的不断改进与优化。[6]大学生的意志品行是其人格构成过程中的“安全守卫”,可以保护其人格构建之路免于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干扰。

四、“立德树人”任务实践中遇到的困境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加之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缺乏成熟的信息甄别能力,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等方面感到迷茫或作出错误选择。

(一)当下市场经济为“立德树人”带来的迷思

我国当下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传统的所有制经济体制来说,市场经济更加自由、灵活,为我国财富的快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相对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管控上存在一定难题,相关法律法规只是外在管控,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提升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对社会价值观和秩序产生了影响,不可否认,这种影响是有利有弊的。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文化与外界社会文化大范围交融,这有效推动了陈旧价值观的转变,促进新的价值观构建,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明显的推动作用。[7]其次,大量涌入的庞杂的社会文化,在不经筛选、受众辨别能力不足及缺乏自控能力时,容易导致人们在构建人格和价值观的时候产生观念扭曲。这种现象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我国高校德育“弱势”影响“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

从古至今,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被普遍认可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德育却一直被忽视,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德育弱势是历史思维反弹的负面效应。这里主要说的是文革对高校中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文革期间,德育曾经被极端化成为文革的帮凶,这就导致部分人对德育缺乏信赖,对德育的强化持消极态度。还有一部分人对文革完全否定,也就对德育发展极为排斥。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其次,德育弱势是错误的社会价值观的误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功利化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社会现象,在这种重才轻德的社会观念下,德育发展自然容易被忽视。最后,德育弱势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德育的忽略造成的。我国教育部一直在申明高校学生一定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教学依然以智育为主。

(三)大学生关注整体关注和谐、文明,但忽视个体自觉

整体来看,我国九零后大学生是有较强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高校的道德培育方向和社会价值观导向都与国家路线方针同步,这对大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有很明显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素质两方面予以较高的关注,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8]比如,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依然停留在“八卦”层面,其关注的主要是事件的表象,即过程和结果,缺乏对事件的本质性探究,如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体系等问题。此外,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大多是对外界的价值评估和问责,缺乏对自身的反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事件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对事件作出价值判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对于现实评价来说,网络评价主体的责任意识相对缺乏,这就要求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个体自觉,能有效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行规范。

(四)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陈旧

在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首要举措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建设,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通过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陈旧,还在沿袭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课程体系,即将政治教育整体切分成哲学、经济、政治、思政和其他相关课程五大部分,其中,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不足十分之一。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进课程改革,但是,就思想政治课程来说依然处于过渡阶段,并没取得理想成果。课程建设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优劣程度则影响着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9]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决定立德树人任务能否完成的根基,需要我们严肃对待。

五、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再也不是以前独立于社会组织的“象牙塔”,而逐渐成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只限制于高校内部进行,而应该是集合课堂、高校、社会、政府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的教育。

(一)将理论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是人,人的思想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某些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推进,就要为人们生存发展遇到的问题作出解答。如此,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创新的时注重参考不断更新的社会观念,这样可以有效加强相关理论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相关道德问题的解答。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念更新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将道德教育转变为道德教化;其次,要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明确道德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课程,它始终是贯穿于各个学科与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单一领域的,而应该是多领域交叉进行的;最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外生型转变為内生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执行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二)要加对大学生的强思想道德教育

要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工作,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是立德。在立德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知识,其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不宜采用强制的教育方式,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并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所以,在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选择上,我们应该“曲线救国”,首先明确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所选择的方式间接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进行公正、民主、诚信的原则教育时,不要直接对教育内容进行强硬的说教和理论灌输,而是将这些原则融合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认知、认同要传承的原则。另外,我们要明确,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单单是教师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个组织共同进行的。

(三)加强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个体自觉性

立德树人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文化熏陶而进行的文化培育,但是,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相应的规范机制,将不能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我国当下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主要是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以此得出教育要点。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将德育内容有效传达给学生,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事件进行评判或问责,缺乏对自身与事件关联的思考。对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深度思考的引导,不仅让其对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评判,还要让学生深度分析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机制,同时,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对事件的影响。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自身在民族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其的主人翁意识,以此加强学生提升个体自觉的主动性。另外,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能更加有效的完成立德树人任务。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立德树人任务开展的“地基”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要有效推进立德树人任务,首先要对高校的相关课程进行强化建设。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是“量变引起质变”,即通过增加相关课程的数量来达到课程强化的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数量的添加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实施。一是,添加关于顶层设计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感知;二是,对已有教学课程的细化;三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添加相关课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四是,添加国际层面的相关课程,通过中外对比、借鉴,形成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五是,从交叉学科角度出发进行课程添加,如我们所知,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独立的,它是贯穿在各个学科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全方面建设,才能推动立德树人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2] 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4.

[3] 周如东,李淑娜.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97-99.

[4] 谢晓娟,张召鹏.“立德树人”的内涵:一种人学的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6.

[5] 韩丽颖.立德树人: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践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201-208.

[6] 张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研究,2017(11):10-12.

[7] 石加友,陈流汀.人生教育: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17(11):98-100.

[8] 胡秀俊.沂蒙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134-136.

[9] 王曉莉. “立德树人”何以可能——从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与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4(2):63-71.

The significance, limit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Abstract: th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curriculum reform is a fundamental task in the process of. This task is to return the Rucker tree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dmittedl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and also has a positive meaning, function and value can not be ignored in China's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Khalid ents tasks, an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rom the. This requires us to rethink and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value system,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renewal of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s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