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诞生至今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在阶级”阶段和“自为阶级”阶段。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毛泽东的《实践论》都对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进行了阐述,是研究无产阶级历史性发展的重要文献。因此,依据《共产党宣言》和《实践论》文本,可以对无产阶级由“自在”状态发展为“自为”状态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究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原因和标志。
关键词: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实践论》;自在阶级;自为阶级
一、何为“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
马克思认为,“阶级”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对阶级问题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对“阶级”概念的高谈阔论,而应当扎根于生活实际和生活实践,在对社会生产与社会交往的考察中不断深化阶级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性认识。阶级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阶级的存在仅仅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可见,马克思是以人们在生产分工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对生产资料或生产工具的占有情况为划分阶级的依据。这种依据也可以概括为人们的“经济条件”。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写道:“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虽然“经济条件”使人们从属于不同的阶级,但是仅有同等地位和共同利害关系的阶级还称不上是自为的阶级,而只是自在的阶级。
“自在阶级”如何转变为“自为阶级”?《哲学的贫困》继续写道:“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换而言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自在阶级内部的个体能够超越个人私利,将阶级成员之间的共有利益上升为共同维护的阶级利益,并且“能够有意识地突破‘经济条件的边界,追求并实现更丰富、更重要的使命或抱负。”只有以此为基础,这个‘自在阶级才能上升为‘自为阶级。
二、《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由“自在”向“自为”转变的阐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但通过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促进无产阶级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分析,间接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过程。
首先,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最初,工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他们受到压迫的根源,而是盲目地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个别资本家、生产机器和外国商品。此时的斗争还不是全国性的,它只停留在某一工厂、某一地方或某一部门的范围,斗争的目的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是“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可见,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最初斗争往往是自发的,斗争的方式是原始的,斗争的范围是局部的,斗争的状态是分散的,斗争的目的是落后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他结合成更大的集体,他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伴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商业危机的不断爆发和工人生活状况的日益恶化,“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沖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可见,无产阶级是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自己不断增长的力量,它从自发走向自觉,由分散日益联合。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联合,使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进而汇合成阶级斗争。为了同资产阶级进行更为有效的斗争,无产阶级还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政党。有了自己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就能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就能提高斗争的水平,就能“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所谓“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其实就是使无产阶级由分散的、自发斗争的“自在阶级”联合为有意识的、有组织的、自觉斗争的“自为阶级”。因此,无产阶级组织成为政党,是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发展到自觉斗争,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标志。
然后,马克思还分析了促进无产阶级发展的三个方面,为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找到了内在原因。正如《宣言》中所说:“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在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初创时期,在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中,到处都有无产阶级的身影。在这些斗争中,“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换言之,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组织的斗争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学会了日后用来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策略和方法。这是促进无产阶级发展的第一个方面。其次,工业的进步使得资产阶级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大量中小资产者由于无力同大资产者相竞争而纷纷破产。他们被无情地从统治阶级中抛出,沦落为被统治的无产阶级。但不同于工人的是,这些破产的中小资产者曾作为统治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远高于大部分工人。因此,他们的加入“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最后,随着旧社会在阶级斗争的发展中逐渐瓦解,统治阶级内部也必然会发生瓦解与分裂,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将坚定而鲜明地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宣言》指出:“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这样的思想家。
其实,促进无产阶级发展的三个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词,即“教育因素”。不论是通过斗争的实践,还是通过一部分中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加入,无产阶级获得的“教育因素”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历史地位与历史使命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特别是一部分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从理论上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同无产阶级一起战斗,把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贡献给无产阶级,这对于无产阶级提高认识能力和阶级觉悟,提升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水平,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实践论》对无产阶级由“自在”向“自为”转变的阐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存在一部分深陷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窠臼的同志,他们没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要么拒绝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教条式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理论,要么固守自身狭隘的局部经验而对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视而不见,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毛泽东撰写《实践论》,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毛泽东在文章中鲜明地指出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认识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将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首先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继续推进,不断深化的感性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产生概念,“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即形成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为了对“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毛泽东运用了“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加以论证,并对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作了精辟的分析。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思想,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重新叙述。在工人斗争实践的初期,无产阶级还处在“自在阶级”的状态,自发斗争的实践所形成的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表象的、片面的感性认识。而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长期斗争的经验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总结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再通过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的教育灌输,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彻底开展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武器。这样,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感性认识就发展为理性认识,自发的斗争就发展为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自在”的无产阶级就发展为“自为”的无产阶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亦即《宣言》所说的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那“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正是这些思想家用科学的方法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创造出共产主义理论,实现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仅凭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创造出共产主义理论的。其次,是革命的知识分子。革命的理论要与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意识要与无产阶级相结合,这就需要革命的知识分子做桥梁,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只有通过革命的知识分子对工人的理论教育,无产阶级才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再次,是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没有革命的政党,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在认识上达到“三个理解”,在实践上进入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在结果上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
四、结语
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通过《共产党宣言》和《实践论》这两篇伟大的著作,我们得以洞见这一过程的全貌,并总结出这一转变的原因和标志。首先是无产阶级长期进行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这是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无产阶级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形成了成熟的阶级意识,这是转变的关键。最后,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革命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工人和指导实践,并在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自觉自为的无产阶级斗争实践,这是转变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4.
[2] 王义德.马克思“自为阶级”思想的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15(06):16.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40,44,41.
[4] 《共产党宣言》再解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35.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5,288-289.
作者简介:王淇,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生,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