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是为将来学生的生活提供服务的,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推行素质的今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创新探究;提高质量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的今天,我们要坚持“生本主义”原则,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阵地。
一、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中介物,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不仅科学地安排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渗透了一些掌握知识的科学方法。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排意图,弄清教材图文之间,例题之间,例题与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前提。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要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会学为主旨,以展现思维过程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始终。
(一)教学生学会预习
讲课前,教师根据所要教的内容设计一些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初步领会学习内容,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上课时听老师讲解时,就能心中有数。
(二)教给学生识图画图方法
引导学生识图时要图文对照,仔细观察、思考,明确图中的数学内容及图与图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时要根据题意,确定数量间的关系,知道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图画好后,应对照题目检查是否符合题意,并使学生养成识图与图画解题的习惯,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给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方法
概念的理解要根据概念的内容,确定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揭示理解概念,比如对圆周率的学习,可使学生自备一个“圆”,自己测量并计算出周长,直径和其倍数关系。并使学生通过多次计算,逐步认识到无论直径多大的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通过操作演示,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既能理解,又能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四)教给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
检测学习效果,可以用书的“做一做”和练习题,也可以由学生自编题目,独立完成。做完题后,应让学生自己检查做题的正误,也可以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交换批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评价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正确与否,将错误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及时纠正。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素质教育要我们教育者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一)“授之以渔”,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小学生认识数学世界,往往是靠每一节课的点滴知识或点滴感受体会连成串再连成块的。而每一新知,很多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学习新知必须依赖旧知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如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有道题目是口算64+25,有部分同学认为不能口算。我想他们是受第三册学习两步计算式题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在教学前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外,教学时还要因材施教,特别是要引导学习中感到困惑的学生自己在解题中感悟出前人算理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把口算题64+25分成几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题,再口算?几秒钟后,那些原来认为不可以口算的学生陆续举起手口算:60+20=80,4+5=9,80+9=89;64+20=84,84+5=89;60+25=85,85+4=89……我就是这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口算。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適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人人参与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合作学习、自我完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展开小组讨论,能集思广益,思维优点得到互补,消除学习中的迷惑与误解,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促进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优化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自我完善,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29页例6的图:这里有4盘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想想看有几种算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把不同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经学生讨论后,我把他们所写的算式一一板书在黑板上:3+3+3+2=11;3×3+2=11;3×4-1=11……这样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式题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再引导学生推想乘减题的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究、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学会了数学。
(三)重视操作训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表明: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开始,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渐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即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不仅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
生在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眼、手、脑等协同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如,我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时、分、秒”时,发动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硬纸钟面,按如下时间:5时;6时;5:25;11:10;9:55;1:40;12时,分别进行操作。课后回去按课本习题“做一做”进行实践活动,并说出表示时间意义,达到深刻理解和获取知识的目的这样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激发激趣 发展思维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的人。”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可以感悟到:兴趣对一个人认识事物是何等之重要啊。所以说: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然而,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他们刚从幼儿教育踏入,由于年龄及心理因素等特点,不可能像中高年级学生能认真学习,他们的学习主要方面还是兴趣,故此,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趣”可以这么说是衡量低年级数学工作成败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创设情境激趣
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实物或生动活泼的语言,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想办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一旦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活跃了。
此时,就充分把握时机完成教学,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如我在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投影出示4只小白兔采蘑菇,再利用童话般的语言述说:今天的天气特别晴朗,4只小白兔蹦蹦跳跳来到森林里采蘑菇,哇!蘑菇好多啊!采也采不完。于是,他们又喊来了3只小白兔,和它们一起采。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有多少只小白兔在采蘑菇吗?有了上述情境后,把学生的兴趣给激发了。然后提高要求,让他们从中学会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二)实践活动激趣
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师讲生听”教学模式的话,然会导致学生不愿听、不愿学,这样的话学生是在老师的强压下不情愿的学习,自然效率低下。我们应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产生和发展
兴趣。从而让活动来激趣。如教学“几减0“时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来激趣。在黑板上挂3个苹果,指名学生摘掉1个,让学生列式,然后把3个苹果再放高些,并说谁能摘到谁就吃摘到的苹果。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实际活动,看能不能摘到,让学生尝试后,感到一个也没有摘到,从中领会了“3—0”的算理。
(三)形式变换激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持的时间不可能很长,为师者就应想办法,让学生集中注意,让学生产生兴趣,故此,要求师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变换形式来激发兴趣。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可采取开火车游戏,挂奖牌游戏,送信游戏,对口令游戏,以及各种方式竞赛。这样就采取变换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维民,张秋爽.跟吴正宪学教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5):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24.
作者简介:张月喜(1963- ),男,汉族,甘肃陇西人,大专,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