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 郑冰雅 罗 丹 李东雅△ 倪 娟 胡姚佳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急性乳腺炎,又称乳痈,是指由于乳汁淤积、肝郁胃热或感受外邪,致乳汁淤积在乳腺管中引起阻塞,继发炎症所致疾病。本病可发生在哺乳期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率在6.2%~9.2%[1-2]。急性乳腺炎患者乳房疼痛肿胀,如处理不当甚至可发展成乳腺脓肿,影响孕妇母乳喂养和新生儿健康成长,给产妇身心造成影响。目前抗生素是西医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主要手段[3],但由于临床抗生素滥用问题严重,治疗效果缓慢[4],妨碍哺乳,且易形成僵块,影响后期治疗,因此,中药在治疗急性乳腺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5-6]。文献计量学是利用统计手段对文献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以揭示文献分布规律,预测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献计量学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全面快速了解医学领域的研究情况[7]。医学文献王是由北京金叶天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文献检索和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用于整理、调用无序分布在不同信息源的各类文献数据,实现对文献的管理。本研究通过医学文献王的文献管理功能,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研究提供思考。
1.1 临床资料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以“哺乳期乳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哺乳期乳腺炎”“乳汁淤积性乳腺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初步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内容包括中药或中药联合其他方式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研究对象以人为主体,研究类型为临床试验。排除标准:保健科普类、综述、会议论文、名家经验类文献。
1.3 检索结果 按照上述检索方法,共检索文献1 654篇,通过人工筛选的方法,选取采用中药或中药联合其他方式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经去除重复文献及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得到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328篇。然后利用医学文献王和Excel的统计功能,统计纳入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源分布、中药应用方式、常用中药内服方剂及外敷中药剂型,并对单味中药的应用频次进行分析。
2.1 时间分布 由图1可见,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2008年至2018年发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发文量最高达43篇,2017年下降至35篇,2018年有所回升,为38篇。2014年至2018年为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热点时期,每年论文产出在35篇及以上,论文产出共计197篇,占全部论文总量的60.06%。
图1 急性乳腺炎文献2008年至2018年发文趋势图
2.2 期刊源分布 收录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文献的期刊达153种,其中最重要的10种期刊如图2。《中国中医急症》载文量最多,达12篇,其次是《内蒙古中医药》10篇,《浙江中医杂志》载文量为9篇。
图2 急性乳腺炎文献2008年至2018期刊载文量
2.3 中药应用方式分析 见图3。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中,中药内服方剂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占比50.77%,33.84%的研究采用中药外敷的治疗方式,15.24%的研究采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仅有0.91%的研究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的方式。
图3 中药应用方式频次分析
2.4 常用中药内服方剂剂型分析 见表1。328篇文献中,共涉及77种中药剂型,其中,51篇文献未对中药内服方剂进行命名。中药内服汤剂中,瓜蒌牛蒡汤的应用频次最高,达42次。
表1 中药汤剂应用频次表
中药内服汤剂共涉及中药165味,常用的20味中药如表2。其中,使用频次前5的单味中药分别是蒲公英(137次)、甘草(120次)、柴胡(113次)、瓜蒌(103次)和金银花(102次)。
表2 单味中药应用频次分析
2.5 常用外敷中药分析 见表3。328篇文献中,共涉及外敷方剂42剂,有58篇文献未对外敷方剂进行命名,有19篇文献采用了单味中药,在外敷中药中,如意金黄散的使用频次最高,达17次,其次是金黄膏,为7次。
表3 外敷中药计量分析
中药外敷方剂共涉及157味中药,大黄和芒硝是最常用的单用外敷中药,最常见的20味中药见表4。其中,应用频次前5的单味中药是大黄(69次)、黄柏(52次)、芒硝(47次)、白芷(46次)和甘草(38次)。
表4 单味中药应用频次分析
3.1 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年代和期刊分布分析近10年国内对于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研究从未间断,每年都有相关的文献发表,2014年至2018年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章每年发表35篇以上,论文发表高峰时间为2016年,达到43篇。这与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急性乳腺炎的重视程度增加有关,这也可能与近年来期刊种类增加、从事中医的医务人员增加等因素有关。从期刊分布来看,刊载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文献的期刊共有153种,形成了以《中国中医急症》《内蒙古中医药》《浙江中医杂志》等为代表的10种期刊。文献的发表时间和期刊是文献本身所体现的外部特征,这对于揭示文献的结构关系,获取中药信息及研究规律有重要意义。
3.2 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药物应用方式分析 通过对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分析发现,最常用的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式是中药内服,占比50.77%,采用中药外敷的治疗方式占比33.84%,15.24%的研究采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敷,仅有0.91%的研究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的方式。中药内服是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药物可以经胃肠道黏膜吸收,不接触皮肤[8]。与外敷法相比,中药内服药物的吸收效率较高,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多数医家把中药内服作为治疗急性乳腺炎的重要方式。在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整体观念,把局部病变与整体结合起来,有诸于内,必形于外,是中医外治法的体现[9]。《医学源流论》中记载,外用药物可以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且药物外敷无组方和用药方面的局限性,因而中药外敷法在临床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0]。离子导入是指在离子电场的驱动作用下,通过调节电流的强度将药物渗透入皮肤,作用于局部组织或全身的一种给药方式[11]。但是由于离子导入对药物要求较高,药物应满足低分子量与一定亲脂性和低剂量的要求[12],因此,离子导入在治疗急性乳腺炎中应用并不广泛。
3.3 常用中药内服方剂及药物分析 乳腺炎病势急骤,传变迅速,辨证论治是其治疗的重要特点,在这种治疗理念下,中药能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施以相应的方药。中医学认为,急性乳腺炎是由于乳汁淤积、肝郁胃热或感受外邪导致,因此治疗主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13]。中药内服方剂中,瓜蒌牛蒡汤的应用频次最高,达42次。瓜蒌牛蒡汤原为《医宗金鉴》中的经典名方,具有清热疏肝、散结通乳的作用,多数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瓜蒌牛蒡汤进行加减[14-16],也有研究者在瓜蒌牛蒡汤的基础上衍生出芍药瓜蒌甘草汤[17]和瓜蒌连翘汤[18]。在77剂口服中药汤剂中,共涉及中药165味,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是蒲公英、甘草、柴胡、瓜蒌和金银花。蒲公英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有研究者采用蒲公英单药治疗急性乳腺炎,发现蒲公英能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表达,发挥抗炎作用[19]。甘草虽为使药,但是可以调和诸方,与其他药物连用可以扩大其临床作用,因此,在中药方剂中,甘草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还具有抗炎作用[20],瓜蒌入胃经,可散结宽胸,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其主要提取物有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的作用[21]。从常用的5种中药可以看出,这些中药多数都具有一定抗炎作用。
3.4 常用中药外敷及药物分析 中医外用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多数研究者坚持“以消为贵”的治疗原则。328篇文献中,共涉及外敷方剂42剂,有19篇文献采用了单味中药,在外敷中药方剂中,如意金黄散的使用频次最高,达11次。如意金黄散出自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又称为金黄散,为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收敛、抗炎、止痛、减轻水肿的作用。在单味中药中,应用频次前5的外敷单味中药是大黄、黄柏、芒硝、白芷和甘草,其中,芒硝和大黄是最常见的单用外敷中药。大黄具有破血瘀、清血热、消肿毒的作用;黄柏性寒苦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作用强;芒硝软坚清火消肿,泻热导滞;白芷散结通滞、清除热毒。急性乳腺炎患者乳房肿胀,因此,使用频次较高的外用药中多具有消肿的作用。
通过阅读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急性乳腺炎的治疗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文献较多,但是各医家主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药物进行加减,多数临床研究没有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仍停留在对临床现象的观察,用药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医者的临床经验,主观性较强,尚未形成规范的治疗体系,并且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由于多采用方剂的方式治疗疾病,对单味药物及有效成分对疾病的影响研究不足,难以有效阐明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生理机制。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对此多加关注,提升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