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梅 向强
摘 要:习近平的群众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旨在构建人民满意的美好生活。进入新时代,我们需继续以习近平群众观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观;理论意蕴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53
习近平群众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开创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福祉显著提升,社会建设发展紧跟步伐。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习近平主席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正是习近平群众观的体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习近平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习近平群众观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改善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群众观旨在构建人民满意的美好生活。
1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树立人民“主人翁”意识
“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是由个人来创造,也不是个人能决定,能决定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脉络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人民群众在书写着整个历史的发展、兴衰、更替,人民群众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的更替、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具有话语权的,这个话语权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个人的英雄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个人不能代替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个人只是滚滚洪流中的一员,就如汇聚入大海的一滴水,起了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所以在英雄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个人的英雄主义只是一种英雄情结,不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由无数人民共同创造谱写的,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是这些各种角色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变更演化出各种社会形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创造者为我们谱写了历史,推动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为我们书写新的篇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种民本思想的情怀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秉承的情怀,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人民群众是主体,是我们社会建设和发展最为坚实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坚持人民社会主体地位源于习近平对人民重要作用和力量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深刻认识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归结于发动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卓越成果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我们党就始终不忘人民群众,因为不忘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了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不忘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发展的如此迅速,取得的成绩才如此傲人;同时,反观中国共产党史,我们会发现,我们党坚持群众主体性的地位并没有削减我们党的力量,我们党反而因为坚持群众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进而吸纳了更多仁人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增强了我们党的力量。所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党迅速发展,从建党时的50多人到现今拥有的9000多万党员,这是一个庞大的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群众主体性地位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来自群众的力量。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切成果归根结底应归功于人民,人民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支撑起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摩天大厦,“万丈高楼平地起”人民是高楼的基础,根基牢固,楼才坚实,要肯定人民对历史的贡献,看到人民中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认识之深,时刻将人民群众牢记心中,真真切切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缔造者,是实现中国伟大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我们的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努力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发展建设新中国,创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文明;而我们党无疑是最伟大的党,给予了人民群众最大的支持,赋予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力,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到底,为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努力。
2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保持和群众的血肉关系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的力量无穷尽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可以改写历史,历史怎样书写都掌握在人民群众的手中。“读史可以知兴替”历史证明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哪个时代,执政者一旦脱离群众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建的王朝也能在顷刻间轰然倒塌。所以时刻保持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是我们党必须要做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必须要看到人民群众在党执政中扮演的角色,一旦我们放弃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就会如突然来袭的洪水冲垮堤坝,将载在他上面的小舟给覆灭。习近平深深的知道人民的力量,因此身体力行的践行着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所关心的民生事业问题,围绕群众所面临的困难、困惑,帮助群众化解难题,时刻保持和群众的紧密联系,不脱离群众;人民是当家做主的主人,公务人员是公仆,必须时刻牢记执政的根本是为了人民,脱离群众就是脱离根本, 党员干部要有“俯下能干”的精神 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保持和人民的信息交流沟通,以高度为民请命的情怀帮助群众,关爱群众,保持血肉关系,不离不弃。将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心底,身体力行的踐行,争取为人民群众做更多好事、做更多大事。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来自于广大的人民,服务于广大的人民,正是印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因此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顺利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始终情系人民,心中装着人民,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才能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践行落实到实处。
我们党员干部沉下去深入人民群众中,和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这样做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群众看,是要让群众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我们党时刻保持着执政为民的理念,实践也需要检验,执政成功与否也需要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谁来评判,当然是人民。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人民群众决定了价值评判标准以及我们最后执政的得分,答不答得好这份试卷就要看我们执政中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是不是解决好了问题。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将决定试卷最后的得分。
3 构建人民满意的美好生活:改善民生福祉
党的十九大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即,在十九大后召开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中再次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多次反复提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要坚守理想信念。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人民的幸福,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就是我们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为民谋幸福,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因为我们执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怎样得民心,就在于要顺民意;怎样顺民意,就在于我们矢志不渝的去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民生福祉,要让人民群众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住有所居,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焦点。解决人民群众关系的民生问题,包括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国遇到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公平正义、收入分配等问题。在住房问题上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理念,防止投机倒把,恶意炒房行为,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居住问题;在就业问题上通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举措,稳定就业;在养老问题上通过加快城乡养老改革,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养老问题,对城乡地区困难群体采用政府兜底等政策举措推进老有所养;在教育问题上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在公平正义问题上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在良好的法治保障环境中谋求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权力资源集中造成的隐形不公进行改革;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通过政府税收调节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保障收入分配的均衡发展,缩小基尼系数,缩小贫富差距。通过以上举措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党和国家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要情系百姓,人民群众的事无关大小都必须重视,“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满意生活的构建必须基于小事开始,竭诚守职的为群众办好小事,只有不断把人民的小事当成是大事来办,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在小事中体现我们的担当和使命,才能在做大事的时候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有更多的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革命精神所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归结于发动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卓越成果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以习近平群众观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以习近平群众观引领党的事业继续发展,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2]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01).
[7] 曾永安,廉永杰.论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其逻辑体系[J].社会主義研究,2018,(0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