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度协同视角下广西陶瓷产业突破低端锁定对策研究

2020-05-07 01:51高安刚覃波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技术广西

高安刚 覃波

摘 要:广西陶瓷产业面临科技创新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等低端锁定困境。基于技术-制度协同的视角构建产业反低端锁定的理论框架,对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角度提出广西陶瓷产业反低端锁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制度协同;陶瓷产业;低端锁定;广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11

0 引言

陶瓷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我国陶瓷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地方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同样较低,促使陶瓷产业整体面临低端锁定困境,严重制约了陶瓷产业发展。广西陶瓷产业也是我国陶瓷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钦州坭兴陶与北流陶瓷是广西陶瓷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广西陶瓷产业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年产值达到50亿元。但广西陶瓷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不强,2015年,广西陶瓷产业利润只占到全国的1.41%。面临着陶瓷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同时,以贴牌生产、单纯依靠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陶瓷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广西陶瓷产业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最终不利于产品多样化发展,严重阻碍了产业创新效益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突破陶瓷产业低端锁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广西陶瓷产业应对国内外竞争、厚植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协同演化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经济系统的协同演化强调互动双方存在相互选择与反馈机制,二者演化的动力交织在一起,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基于此,本文从技术-制度协同视角研究广西陶瓷产业突破低端锁定的对策。

1 文献综述

低端锁定问题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断融入全球分工协作网络而逐渐受到关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基本上存在“内生派”与“外生派”两个派别。“内生派”强调低端锁定源于本土企业自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内需不足、制度障碍等内生性环境约束。“外生派”则认为跨国公司利用核心能力优势控制本土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提升,导致企业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杨水利(2017)则认为产品内分工的出现、生产模块的过度分割束缚生产商的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重要外部环境动因。虽然对低端锁定形成动因的解释存在分歧,技术创新能力弱是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本质动因却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

在针对突破低端锁定的途径研究中,Gilles(2013)、胡大立(2019)等学者强调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对避免低端锁定的功效,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注入是占据价值链高端位置的重要途径。资本要素对企业突破低端锁定困局的也具有作用。也有学者呼吁加快制度学习是解决当代中国制造业技术低端锁定的根本途径,制度红利能显著提高产业分工地位,是后发地区打破低端锁定的必由途徑。

在针对广西陶瓷产业的研究中,庄晋财(2006)、周石生(2008)提出集群化发展是广西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邓海莲(2015)都认为品牌构建是广西陶瓷产业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汪德荣(2012)则强调外贸出口在推动广西陶瓷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对广西陶瓷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但却忽略了对广西陶瓷产业低端锁定问题的探讨。

2 理论框架

在初始条件下,地方产业往往依靠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传统技艺,获得较快成长,但却容易导致对“区位-资源”的路径依赖。已有资源和技术成为自我扩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这只是强化了初始条件,产业的知识关系并没有改变,使得产业区逐渐变为加工制造基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低端锁定困境。资源获取、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制度设计是产业演化的驱动力。本文构建“资源-市场-技术-制度”产业演化动力模型(如图1所示,0分别表示资源、技术、市场、制度的初始状态,1,2,…,n表示变化的状态)。创新知识与创新方法是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实现的,有助于实现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当产业演进到高级阶段时,促使产业产生产业管理制度(如行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紧迫需求,因此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累积,促进产业产品的创新,同时推动产业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基于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便成为一种协同创新,助推产业功能的不断增强。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是核心,是突破低端锁定的关键。技术创新是内生动力,会促进资源的开发和新产品生产,从而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同时促进了制度创新建构的进程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制度再设计是其演化的外部动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在推动激励、信息交流、产业优化、风险防范等维度显著抑制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然而由制度创新带来的生态场域应和技术创新生态协同共生,才能强化产业自我演化的内生动力,达到突破低端锁定困境的目的。

3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由于技术创新在突破产业低端锁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着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广西陶瓷产业发展现状。选择1985-2016年广西陶瓷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广西陶瓷产业技术水平。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首先在该数据库中选择“轻工业产业”栏目中的“陶瓷”项目,其次在国省代码一栏中输入广西,得到广西陶瓷产业的专利申请数据。

3.1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规模不断壮大

运用陶瓷产业专利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值来衡量广西陶瓷产业技术规模(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1985-2016年间广西陶瓷产业技术水平基本表现出“三阶梯”发展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梯为“技术稳定期”,时间范围是1985-2007年,在此时间范围内,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广西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因素的限制,广西陶瓷产业专利技术虽然经过了从无到有的演化态势,然而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却十分有限,年均申请数量仅是10件,表现出非常不明显的增长趋势。第二阶梯为“技术水平增长期”,时间范围是2008-2012年,在此时间范围内,外部经济环境不但得到好转,并且广西市场环境持续改善,以及多个国家战略的获批(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广西陶瓷产业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年均数量达到142件,陶瓷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第三阶梯为“技术水平再增长期”,时间范围是2013-2016年,企业逐步开始重视技术研发,大学、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创新水平也有所提升,加之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陶瓷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导致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大幅度增加,年平均申请数量达到760件,是技术稳定期的76倍、技术增长期的5倍,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开发步入活再增长期。

3.2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在全国中的地位低

广西陶瓷产业专利技术经过了从无到有的演化态势,在1985-2016年间,陶瓷产业专利申请数量大体上表现为逐年增长的态势,说明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开发能力持续增强,陶瓷产业技术知识积累规模有所扩大,这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陶瓷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推动陶瓷产业以较快速度发展。然而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而言,广西陶瓷产业技术水平却尚未表现一直提升的态势,反而具有波动的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是广西陶瓷产业技术的基本特征,即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在全国整体水平中的地位偏低,且竞争力不高。在1985-2016年的31年间,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在全国中水平呈现出“三峰两谷”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然而所有的峰值都处于较低水平。1987年有了第一次峰值,此时广西陶瓷产业技术规模占全国的比值仅是2.7%,其后1988-1993年经历了第一次“谷底”,广西陶瓷产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值逐步有了下滑的态势,陶瓷产业技术地位未产生明显改变,持续维持在0.7%上下的范围内。1994年有了第二次峰值,广西陶瓷产业技术规模占全国的比值也只有1.9%的水平,与第一次峰值相比,表现出下降趋势。第二次“谷底”时期出现在其后的1995-2012年间,在此时间范围广西陶瓷产业技术规模在全国中的地位也未有明显上升,同样持续呈现出大幅度波动态势,从年均水平来看,此时期占全国比值仅是0.8%。2014年有了第三次峰值,是1985年以来的最高值,占全国的比值也达到最大,进一步表明广西陶瓷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增强,然而其后却呈现出逐步降低的特征。

4 对策建议

4.1 制定陶瓷產业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展的战略设计

产业技术与产业制度协同是产业演进的重要驱动力量。在陶瓷产业战发展上,广西应制定“新技术累积-制度再设计-产业功能强化-结构攀升-新技术累积-……”的陶瓷产业反低端锁定的战略体系。结构攀升是突破低端锁定的标志,强化陶瓷产业的知识关系结构、创新结构及价值链结构等,不断提升以产业内部动力为主的产业反低端锁定能力。通过增强技术动力、优化制度环境、技术-制度协同共生的分路径,为反低端锁定战略实施建立长效机制。

4.2 推动陶瓷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不断提升广西陶瓷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规模,促进原产地标识、集体商标等公共知识共享,进一步推动知识扩散、耦合与价值创造的协同演化。促进企业私有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变,增强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积极构建陶瓷产业知识地方化的集体学习机制。推动企业与政府共同制定陶瓷产业知识的激励制度,提升制度和技术融合度。整合陶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资助、技术创新激励、财政税收等政策,构建以知识高级化为核心的陶瓷产业“质量工程”激励制度。

在制度与技术协同演化方面,促进前沿核心技术嵌入广西陶瓷产业治理体系,分享与制度创新的共轭效应,促进产业制度与产业技术高度融合于陶瓷产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增强产业发展的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创新功能与社会功能)。构建跨界协同治理体系,整合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的制度优势资源,探索有助于实现创新驱动、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治理体系的途径,推动广西陶瓷产业品牌塑造,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实现向高端价值链的跃升。

4.3 促进陶瓷产业网络化与集群化发展

网络化与集群化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有助于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进而突破低端锁定困境。可通过采取“点-面”推进的模式来实现,增强产业创新的能力。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微观层面的“点”,即培育和壮大广西陶瓷龙头企业,将其作为“点”,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其他陶瓷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即“面”形成。龙头企业的培育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历史及水平,也需要政府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

二是指中观层面的“点”,即实现广西地方特色文化与陶瓷产业融合,积极提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将其也作为一个点,通过这一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如影视、文艺创作等),促进产业种类的多样化、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即“面”的形成。可通过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来促进这种“点”与“面”的形成,从而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集聚规模效应、共享知识溢出效应,增强整体竞争力,提升价值链地位。创意产业园区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制度模式的持续创新。陶瓷产业创意集聚区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形态,应积极培育。但陶瓷产业创意集聚区仅是基础,业态才是根本保障,陶瓷产业创意集聚区必须有具体产业来填充,才有助于将陶瓷创意产业化、陶瓷产业创意化,进而实现陶瓷产业创新集聚。基于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将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制度要素、地理空间等创新要素高度结合起来。政府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引导陶瓷产业创意化的政策体系,持续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从产业链条与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交易平台方面建立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才有可能真正变为现实,从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发展的质量,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进而提升陶瓷产业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左和平,杨建仁.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陶瓷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9):78-87.

[2]朱虹.关于加快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升级的思考[J].中国陶瓷,2015,(11):1-4.

[3]陈爱娟,刘可春,黄惠喆.“一带一路”战略下潮州陶瓷产业价值链增值模式研究[J].中国陶瓷,2017,(5):41-44.

[4]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37-70.

[5]熊珍琴,辛娜.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战略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34-38.

[6]张慧明,蔡银寅.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低端锁定”——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01):52-65.

[7]杨水利,苏贝,易正广.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与“低端锁定”突破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4):1-6.

[8]Gilles H. The role of analysts in intra-industry information transfer[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4):1265-1287.

[9]胡大立,黃虞.知识封锁、能力隔离、战略俘获与低端锁定效应形成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59-67.

[10]吕越,罗伟,刘斌.异质性企业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基于效率和融资的视角[J].世界经济,2015,(8):29-55.

[11]翟士军,黄汉民.基于全球风险指数的制度质量对价值链竞争力提升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07):42-52.

[12]庄晋财.广西北流市日用陶瓷小企业集群分析-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16.

[13]周石生.以价值链协同管理促进企业集群化-来自广西北流市陶瓷业发展的案例[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7):8-9.

[14]邓海莲.特色产业标志设计的企业形象传播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陶瓷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3):59-63.

[15]汪德荣.广西玉林打造日用陶瓷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研究[J].企业导报,2012,(3):140-141.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BZ2017018);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7FJL007);北部湾大学高级别培育项目(2016PY-SJ13)。

作者简介:高安刚(1985-),男,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覃波(1987-),女,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技术广西
壮美广西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