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军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是常见且较严重的临床骨折类型。根据临床相关调查得知,预计髋部骨折发病率到2050年将会提高至每年450~630万次,并且其病死率约为14.00%~36.00%[1]。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常见的临床髋部骨折,虽然给予传统保守治疗方法能够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十分容易出现如骨畸形情况、骨延迟愈合情况、骨不连情况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2]。临床相关研究指出,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尽早开展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但是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病程时间长以及病情症状比较严重,同时多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因此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固定松动并发症、假体下沉并发症等,并造成手术治疗效果受影响[4]。故此,临床应选择适合手术方式,以保证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探索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选择30例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随机抽签方法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 5 例,此次试验均在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完成。对照组:性别: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67-89岁,年龄均值为(68.75±6.55)岁;骨折发生时间:1-16h,骨折发生时间均值为(4.65±0.35)h。实验组:性别: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68-88岁,年龄均值为(68.90±6.45)岁;骨折发生时间:2-15h,骨折发生时间均值为(4.75±0.30)h。一般资料具备临床可比性(P>0.05)。
对照组选择动力髋螺钉治疗。实验组选择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具体: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于骨科多功能床上仰卧体位,将软垫放置其患侧臀部,并确保患肢与躯干轴线间内收角为10°~15°。结合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操作者在C型臂机透视辅助下,进行闭合复位(牵引、内收、外展、外旋、内旋等)。取患肢外侧正中位置,操作者在股骨大粗隆下方远端作一股外侧直切口,长15cm,使骨折端充分暴露;操作者在C型臂机透视辅助下进行骨折块复位,使用点式复位钳及克氏针作暂时固定;操作者将导引角度导向器放置于大粗隆下2-3cm处,并确保其前倾角、颈干角,在角度导向器辅助下将导针置入;操作者在C型臂机透视辅助下仔细查看导针置入情况,确定满意后,沿着导针用扩孔器钻孔,并结合手术具体要求攻丝;旋入长度适宜动力髋螺钉,并安装动力髋螺钉钢板,作旋入螺钉固定;将加压螺钉拧入动力髋螺钉尾部;透视满意后,给予常规引流管放置,逐层缝合,给予常规术后加压包扎。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给予术后消肿、术后镇痛及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处理等。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的安全性(包括术后再骨折、内固定切割、内固定断裂、下肢外旋、肢体短缩等情况)。
处理数据经SPSS20.0统计学软件,若存在数据统计差异,用P<0.05替代。
实验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负重活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手术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的比较(±s)
骨折愈合时间(月)实验组(n=15) 55.35±4.35 144.50±5.45 6.45±2.20 96.85±6.55 10.45±1.20 24.95±3.35 3.25±0.20对照组(n=15) 72.50±3.35 280.65±5.65 12.20±3.20 155.45±9.30 10.05±1.30 31.65±3.45 5.45±1.45 t值 12.0977 67.1715 5.7347 19.9521 0.8757 5.3961 5.8211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3887 0.0000 0.0000分组(n)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术后引流量(ml)住院时间(d)负重活动时间(d)
实验组中,有1例术后再骨折,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1/15);对照组中,有2例术后再骨折,有1例内固定切割,有1例内固定断裂,有1例下肢外旋,有1例肢体短缩,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0%(6/1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值=4.6584,P值=0.0309。
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尤其好发于老年人,分析原因,考虑是由于老年人普遍伴有骨质疏松症相关[5]。人体粗隆部位运血非常充足,当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恢复,更甚至痊愈。但是由于粗隆间骨折以老年人作为主要发病群体,并且患者发生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因此对自然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在卧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合并症,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需选择合理有效手术方案,以提高疗效,保证安全性[6]。
动力髋螺钉是临床常用的粗隆间骨折治疗髓外固定疗法,该术式具备良好加压作用、滑动作用等能够加快骨折愈合。虽然如此,但是动力髋螺钉为偏心性固定,如果过大负重则不但导致折弯,更造成患者关节功能的最终影响。在实施动力髋螺钉手术过程中,骨折端需充分暴露,从而使伤口感染概率明显增加,而且手术创伤较大,以及术中失血量较多[7]。与动力髋螺钉外固定相比,作为中心性固定术的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具有较强的股骨近端髓内钉扛折弯能力、抗拉力能力及抗旋转能力等。同时,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手术创伤性小,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能够明显缩短,并且更利于术后快速康复[8-9]。分析本次结果,实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负重活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治疗安全性更高,可缩短手术相关指标时间,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能够减轻对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影响,提高手术质量,并且手术安全性高,用于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