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习爱,朱晓卓,王变云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所谓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相关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政行业是朝阳产业,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也是新兴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家政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家政相关专业,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中也发现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家政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家政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年针对30家用人单位以及2013、2014、2015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课程满意率为83%,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无论是核心课程还是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均超过50%。另外,在和用人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毕业生的访谈中也发现,我校家政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专业方向也比较明确。毕业生通过在校的专业学习和岗位的实践锻炼,对于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较高。54%的毕业生认为通过学校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48%的毕业生表示提高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43%的毕业生表示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46%的毕业生表示提高了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我校家政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条件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课程目标达成度总体良好。但从培养优质家政专业人才的角度考虑,学校也要根据行业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围绕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经过调查发现,家政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希望家政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能进一步加大母婴课程、护理课程、营养课程以及家政实务细化课程的比例,适应母婴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适当增加家庭整理课程、特殊人群护理课程,适应母婴、养老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另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建议增加秘书实务、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提高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开设课程内在的逻辑性,也要照顾学生岗位适应性的需要。譬如近几年选择母婴方向的学生明显增多,相关母婴护理、营养配餐课程需求较多。家政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行政管理等相关素质课程也要增加。
要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次调查中,77%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最有用,74%的毕业生认为实训实习对自己最有用,其次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兼职。在调查建议中,部分毕业生建议进一步细化深化家政专业课程教学,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另外,需要加强对顶岗实习质量的监控。家政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加上企业人员流动性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要加强实时监控。
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背景,高职家政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将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依据,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各种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最终以专业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合理设置相关课程,譬如开设保育员、育婴师、营养师、催乳师考证相关课程,实现课证融通。我校目前建立了家庭保洁、母婴护理员、患者陪护员、家务助理员和婴幼儿照护员5个家政服务工种考核体系,制订母婴护理员、患者陪护员、家务助理员和婴幼儿照护员4个工种培训标准,出版培训教材16本,培训鉴定人数近3 000人。
产教融合的家政课程教学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建立真实的工作情景开展课程教学。家政企业管理、养老机构管理、高级管家、家庭管理实务类专业课程都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主动完成学习。譬如,在家庭烹饪类课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了解客户需求—宴会菜单设计—原材料采购—烹饪制作—成果展示—宴会服务—交流总结”,重新厘清教学思路,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宴会接单操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进入职场夯实基础。
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正常关系应是产业部门通过纳税等方式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服务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产业部门提供人力资源[1]。关于校企双方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在今年国务院发布的“职教二十条”中也有了明确的规定: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2]。从产、学、研3个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改革,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最终实现多方共赢,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高职家政专业学生不仅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技能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将以文化、专业基础课程为先导,培养高素质家政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家政专业“健康+家政、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为例,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分别构建了思政与公共素质平台、职业能力素质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三全育人”局面。其中,按照国家职业素质教育要求,2019年我校家政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又新增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体验式实践课程两门课程,着重培养家政专业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职业核心素养。“健康+家政、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见图1。
图1 “健康+家政、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
在家政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密切关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家政行业职业标准开发高职产教融合特色课程群;以项目引领,打破原有课程界限,构建贯穿式课程群;拓展和延伸专业课程内涵,扩展和丰富课程群建设内涵。这样有利于家政专业学生更快融入今后的实习实践工作,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家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当今家政产业发展的需求,我校家政专业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分别针对筑巢期、满巢期、离巢期、空巢期建立“健康+家政、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见图2)。贯穿人一生的生命周期的校内特色课程群的建立满足了家政企业中月子会所、幼托机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岗位的不同需求,由此家政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受到了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图2 对接家庭生命周期的“健康+家政、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家政专业课程建设需要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共同评价,实现岗位素质培养与产业文化对接,同时融入企业用人评价机制,形成多方协同的家政服务专业发展生态保障机制和互为供需的家政服务专业发展提升机制。
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由校内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考核。通过制订行业导师制度、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标准以及顶岗实习手册、行业导师手册、专业社会实践考核评分表,进一步强化实习实践过程管理,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实践过程中的成绩纳入企业用人考核指标,企业可对实践环节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优先录用[3]。产教融合课程评价中引入企业员工标准,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企业录用人才提供了参考。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产业化建设包括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两方面,一方面,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鼓励校内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把专业技能、项目开发引入教学中,同时促使教师角色转换,提升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行业企业师资力量,共同助推校内专业课程建设。譬如针对校外顶岗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程,引入行业导师制,充分发挥行业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通过制订家政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考核评估办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评估工作,择优选择实习实践基地,从而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以上专业课程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结合各区域家政行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家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