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梅 林鑫
摘 要:五十五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三线建设早已尘埃落定。其历史产物已化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三线精神于那个时代更是一剂强心针,催化剂。忆三线峥嵘岁月,三线已不再是中国地图上纯粹的地理分界线,三线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传承”则是一剂最好的良药,将三线精神注入时代血脉。
关键词:曲线;直线;弧线;传承;三线建设
一、曲折艰辛的三线建设之路
三线建设之所以艰难,不仅是因为西部地区缺乏工业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备战的需要,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安全需要,刻意追求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中选址的原则。当时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还要进洞。
三线建设初期之路,就是一条蜿蜒无尽的曲线,一条曲折的道路。恶劣的自然环境无形中早已成为一道最大的天然屏障。尽管道路艰辛,然而在那些不毛之地、荒芜凋敝之处,依旧有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他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与蚊虫做伴,将余生献给三线建设,他们被称作“三线人”。其中雷永和铁道兵就是众多三线人中的代表。
雷永四川渠县人,1965年来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以来,一直坚守在攀枝花矿务局建材总厂电杆厂锅炉工的岗位上,用45个春秋寒暑始终如一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信条。45年里,无数次的在五六十度的高温炉膛爬上爬下;为最大限度节约用煤,他自学锅炉有关知识,合理投放煤炭,将未完全燃烧的煤渣重新回收,重新混入原煤,仅此一项,35年减少用煤量100吨左右。他是上班当工人,下班当农民的“活雷锋”,在攀枝花建设最艰难困苦时期,他自掏腰包买来农具,开荒山种蔬菜。常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踏遍了周边的沟沟坎坎,每日往返10多公里找水挑粪种植蔬菜、水果、粮食等等,并将采摘的瓜果蔬菜无偿交给食堂,用于改善职工伙食。而这一干就是20多年。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的产物,这是世界铁路史上的一个奇迹。成昆铁路途经四川西南和云南北部的崇山峻岭,地质结构复杂,既有钢铁般坚硬的岩层,也有一炸即塌的松软泥石,素称“露天地质博物馆”。作业的地点几乎全是在半山腰里或在河里,根本没有路,在修建过程中要不断的造路。施工材料大多是肩扛人抬,有时为了赶工期,一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晚上就露宿在陡峭的半山坡上,一不小心就会滚到山下去,尽管如此,建设工人们仍然热情高涨,至今,许多曾经的“铁道兵”回忆起那段历程仍是感慨万千。在这条全长11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共有1000多座烈士坟墓。近2000名铁道兵长眠于成昆铁路之下,铁路旁陵园里烈士们守护者南来北往奔驰的列车。不朽的英魂突破筑路禁区筑建了一座丰碑“成昆铁路”,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
二、不断拓展的三线发展之路
无数个像雷永和铁道兵那样的三线人在那个汹涌奔腾的时代默默的为三线建设开辟道路,将无数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转变为平坦开阔的大路,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将抽象的曲线化为看得见方向的直线。这条直线就是三线建设的发展线。如果说三线建设是“播种机”,那么这种子已经撒播在了时间之中,并且已在这条直线上开花结果。而三线建设也早已突破重重障碍,三线建设之果也顺着这条无限延伸的发展线日益茁壮成长。在这条发展线上,三线人用血汗和生命建立起了1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其中一部分被称为西部脊柱,如攀枝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攀钢工厂,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等等。其中攀枝花更是这条直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攀枝花,一座从无到有的城市,作为三线建设的龙头和缩影,自1965年3月4日开发建设以来,攀枝花已成为荒山乱石中的一座现代城市。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做出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的“三四”重要批示,邓小平随即赴攀审定建设方案,开启了攀枝花五十四年开发建设的宏伟历程。
看今朝,昔日不毛之地,今日钢铁花城。不毛之地上崛起的一座现代钢城,推动着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攀枝花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攀枝花同时将依靠城市的山地特征和南亚热带气候,使其转型为康养胜地,每年冬天,大批阳光康养人涌入攀枝花,享受这里的温暖阳光和丰富物产。
三、改革创新的三线重生之路
在三线建设这条发展线上,有的三线企业在搬迁后成为“弃城”,而更多的企业通过改制、转型、重组、合并而重获新生,甚至走出国门。攀钢就是以改革创新而重获新生,攀钢所产的钢轨早已跨出国界,分布世界各地,跑出的却是世界速度。
攀钢始于国家战略,立于科技创新,兴于改革开放,新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攀钢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起家、科技强企的技术进步史。攀枝花钢铁厂是三线建设的产物,是三线建设发展线这条直线转变为弧线的一次飞跃,飞出的是国界,跃入的是世界。攀钢的发展史不僅仅是一场技术进步史,更是建国以来国家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攀钢的崛起之路立于世界,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今日攀钢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已发展成为世界钢铁产业的核心主力军,成为世界铁路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其万能生产线更是享誉海内外。万能生产线2004年12月建成投产,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家生产100米钢轨生产线。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七机架万能法轧制工艺,装备完全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线。年产钢轨100万吨,钢轨质量完全达到了时速350km高速铁路的“高精准度,高平直度,高光洁度,高纯净度”要求。获得中国唯一的钢轨“国家出口免验”证书;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高速、重载和复杂铁路条件,享誉海内外。攀钢,以品牌扩展国内国际市场,出口亚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攀钢钢轨用品质赢得市场。
忆三线峥嵘岁月,城市、工业遗产等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有形产物,可知,可感。可触;而更为宝贵的却是那段历史无形的精神产物,可知,可感,而不可触。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曾经的三线建设者们的生活常态。三线精神作为时代血脉之一,如何快速将其注入这片贫瘠的精神土壤则显得迫在眉睫。而传承,则是注入的一剂最佳良药。
当今社会,物质经济一片繁荣,而某些人的精神土壤贫瘠的可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例案随处可见。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在这片贫瘠的精神土壤注入时代血脉,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薪火相传,弘扬三线精神,高扬理想信念旗帜,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风雨无阻地把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攀钢——一部中国钢铁历史的传奇》 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