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妮
摘 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我们都希望自己做出的决策是符合理性的,但事实上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导致我们最终做出的决策会偏离理性。而在恋爱中,我们似乎会做出更多的偏离理性的决策。沉没成本效应是决策中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偏差,在恋爱关系中多有涉及。本文将介绍沉没成本效应的概念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并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恋爱中经常发生的沉没成本效应。
关键词:恋爱关系;沉没成本效应;期望理论;心理账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恋爱关系中的双方明明已经感受不到爱情的存在了,即便经过理性分析,得出分手可能是最好的决策,但总有人执着于曾经,就是不肯放手。不愿放手的人会说:“我们在一起那么多年了,我为他(她)付出了这么多年的青春,我不能分手。”可以看出,他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过去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影响,而做出了非理性决策。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
一、沉没成本效应的概念
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费用,这个费用不仅仅指代金钱,也包含时间和努力。沉没成本效应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完全理性的决策中,个体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产生费用及可能发生的收益,也就是说理性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不应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但实际上,人们却难以放弃对沉没成本的考虑,因此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于是沉没成本效应就产生了。人们的这种决策偏差最早由Arkes和 Blumer在1985年通过“购票实验”证实了人们在日常决策中确实会发生沉没成本效应。实验是这样的:他们让实验对象假设自己花了5000美元买了密歇根滑雪旅行的票,但在那之后发现一个更好的并且只要3000美元的威斯康星滑雪旅行,于是也买了它的票。然后,研究者告诉实验对象:这两个旅行的时间互相冲突了,并且两张票都不能退或转让。实验对象是选5000美元那个“不错”的旅行,还是3000美元的那个“绝佳”的旅行?结果发现有一半人选择去参加前者——那个更贵的但不像后者一样有趣的旅行。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不去参加它的话,损失会更大。他们的决策是基于过去花费的金钱而不是未来收获的快乐时光,这就是典型沉没成本效应。此后,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于消费行为、项目管理、人事管理 、医疗决策、 投标竞价和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中,沉没成本效应是广泛存在着的。引发沉没成本效应的沉没成本包括金钱、时间和努力,研究沉没成本效应的研究者主要关注金钱成本,为了便于区分,研究者在探讨由时间或努力引发的沉没成本效应时提出了沉没时间效应(sunk time effect)和沉没努力效应(sunk effort effect)或是将二者统称为行为沉没成本效应(behavioral sunk cost effect)。
二、恋爱中的沉没成本效应
有关恋爱关系的决策中,是否要结束恋爱关系是心理学中研究的比较多的一种。2012年,陶小月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在做出结束恋爱关系的决策中会考虑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考虑是否要结束恋爱关系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可以划分为“感情”、“影响感情”和“机会”三大核心类别。其中,“感情”这一核心类别包含了:关系状态、感情开始、恋爱态度、感情经历、感情历程、感情投入、感情变化7个因素。而 “影响感情”这一类别包含:社会支持、交往时间、结果可能性、合得来、各种差异、距离、公平这7个因素;“机会”这一核心类别则包括:我是否有候选人、ta是否有候选人、我的条件、伴侣条件、条件匹配性、候选人比较、机会认知、将来机会、人际圈、过去机会10个因素。可以看到,在众多因素中,有几个因素可以算作沉没成本,比如感情投入和交往时间。同时,结束恋爱关系时的人们会产生沉没成本效应的案例也非常多,此处不再列举。问题是,我们在考虑要不要结束恋爱关系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沉没成本效应呢?研究沉沒成本效应现象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试图解释人类决策行为中这一典型偏差。
三、沉没成本效应的相关理论
1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沉没成本效应的经典解释框架,预期理论包含了三个核心思想:第一,参照点依赖。参照点依赖指的是决策者在评估决策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时,参考的是心理上的参照点而非实际资产,并且他们会依据心理上的参照点来指导后续的决策行为。 第二、损失规避。这一条指的是相比收益的愉悦感受,决策者会对等量损失所带来的的痛苦有更强烈的体验,所以一般而言决策者都会选择避免损失。不仅如此,损失或者收益的确定性也会影响决策,具体而言确定的损失比不确定的损失让决策者更为厌恶,而确定的收益比不确定的收益会让决策者感到更有吸引力。 第三,风险寻求。损失规避是指决策者在收益状态下和损失状态下对风险的态度倾向是不同的:在损失情形下寻求风险,收益情形下规避风险。按照预期理论的观点,决策者首先会将沉没成本评估为损失,而终止投入不仅意味着沉没成本再也收不回来,并且沉没成本也会从可能的损失变为确定的损失。反之,决策者会认为继续投入不仅会提供挽回损失的机会,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收益。与此同时,在损失状态下决策者的风险寻求倾向会促使决策者进一步扩大投入,从而形成了沉没成本效应。
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在进行是否要结束恋爱关系这一决策时会产生沉没成本效应。首先,人们如果要结束一段恋爱,他们会将自己在过去岁月中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评估为损失,而人们对损失都是厌恶的。其次,结束感情会让损失变为确定的,即过去的投入和不好的感情就会变成板上钉钉的事实,而不结束感情的决策是人们会觉得在一起就还有回旋的余地。最后,和金钱投资不同的是,我们无法定义什么是在感情中寻求风险,或者进一步扩大投入的行为,笔者认为,继续维持一段不满意的恋爱,继续消耗时间和精力,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2、心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