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摘要 本文介绍了霍山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对策;安徽霍山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8-018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现状
1.1 基本情况
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县域面积2 043 km2,人口36.3万人。霍山县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是闻名遐迩的药材之乡、茶叶之乡、毛竹之乡、蚕桑之乡、水电之乡[1-2],全县耕地面积达2.32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47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薯类、大豆等。2019年霍山县主要农作种植总面积2.75万hm2,其中水稻0.81万hm2、小麦30.7 hm2、玉米2 106.7 hm2、油菜1 586.7 hm2、豆类740 hm2、薯类746.7 hm2、棉花80 hm2、花生246.7 hm2;全县全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杆10.44万t,可收集8.34万t,已利用农作物秸稈7.75万t,利用量占可利用总量的92.9%。
1.2 秸秆综合利用结构
从2014年全面实施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提升工程以来,全县狠抓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不断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未出现农作物秸秆焚烧火点。全县秸秆利用结构主要包括秸秆直接还田、产业化利用和农户散利用等方式,其中直接还田1.198万hm2,还田量为6.86万t,产业化利用量为2.45万t,农户分散利用量为1.23万t。
1.2.1 秸秆饲料化利用。通过氨化、青贮等处理技术,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主要作为农户散养耕牛、养牛、养羊场的饲料。2018年,建立了秸秆饲料化利用基地1处,采取农牧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养殖粪污通过沼气工程发酵,做到有机资源循环利用、养殖粪污零排放,年利用农作物秸秆0.7万t。霍山县饲料化利用秸秆总量为1.23万t,其中水稻、玉米、薯类等秸秆的青(黄)贮0.66万t,干燥贮存等0.57万t。
1.2.2 秸秆肥料化利用。主要是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年建立秸秆还田示范片33.3 hm2以上,主要包括2种方式。一是在适合机械化耕作的畈区推广机械化还田0.656万hm2,还田量3.45万t;二是在不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山区推广以农作物秸秆覆盖、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0.542万hm2,还田量3.41万t。
1.2.3 秸秆能源化利用。现有秸秆能源发电能厂1座,利用农作物秸秆、稻壳、废树皮、树枝等废弃物直燃发电[3-4],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有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5家,利用农作物秸秆、竹制品下脚料等原料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全县能源化利用秸秆总量为1.71万t,其中秸秆电厂利用0.84万t,固化成型燃料生产利用0.57万t,分散农户利用秸秆作为燃料等其他方式利用0.3万t。
1.2.4 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以用作食用菌基料[2],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办法。全县主要推广在天麻菌种生产及竹荪等食用菌栽培中应用秸秆,年利用农作物秸秆0.01万t。
1.2.5 秸秆原料化利用。全县无原料化利用市场主体,对此,应加大秸秆原料化利用研究工作。
2 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取决于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程度。霍山县是山区县,部分地区不利于机械化收割,农户从田间收集秸秆难度大,只能靠人工,而秸秆收购价低,扣除成本,农户获得的利润低,农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2 秸秆收储体系尚未建立
2019年,霍山县建立2 000 t标准化村级收储点1处,全县134个村及16个乡镇均没有建立,收储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收集需要,影响了秸秆规模化利用。
2.3 秸秆综合利用程度不充分
霍山县没有秸秆原料化利用主体,在秸秆能源化利用方面,虽有秸秆能源发电能厂,但运行不稳定,能源化和工业化利用程度较低。
3 对策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每年产量都比较大,只有采取科学可行的处理方法,才能减少焚烧的压力。结合霍山县农业农村生产习惯和方式,提出如下对策。
3.1 建立基地,加强示范
建立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应用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看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3.2 加大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网络、抖音、广播等途径,宣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水平,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同时普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知识,提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知水平。
3.3 整合资源,强化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以农广校、县(乡)党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为载体,采取理论教学、现场示范、考察交流、跟踪服务等灵活高效形式,创新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培训模式,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質,培养一大批掌握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
3.4 合理布局,完善体系
为妥善解决运输半径、收集成本问题,在霍山县外畈区乡镇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临时收储点,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贮运服务体系[2],同时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服务组织,有效保障秸秆综合利用。
3.5 加大扶持,培育主体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财政支持覆盖面,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投身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同时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加大招商引资,促成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4 参考文献
[1] 周颖,王峰,刘新彩,等.桂林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1):32-33.
[2] 蒋斌.淮安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浅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6(9):72-73.
[3] 方放,李想,石祖梁,等.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228-234.
[4] 生捷,徐灯明,王迅,等.江苏省泰兴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