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
文化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灵魂,更是其保持自身独特性、差异化的根本。旅游为文化提供载体,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精神与灵魂。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将无形的文化赋以有趣、有形、有益的方式加以展现,有助于为极易模仿复制的旅游产品注入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核,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山东台儿庄古城为例,从文旅融合的视角,阐述如何运用历史的文化记忆,通过地域文化的转化引导旅游小镇发展,并为其带来高附加效益。
引言
地域文化在旅游小镇中的转化应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双重需求,创造难忘旅游经历。文化需求与旅游需求同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较高等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满足游客文化体验与休闲放松的双重需求,让游客产生终身难忘的旅游体验与经历。从快600岁的故宫成为“网红”,2017年晒出的账单显示其文创营业额达到15亿元的产业变现来看,其自身地域文化转化,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还能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时能够促进两大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台儿庄坐落于山东省棗庄市台儿庄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现存台儿庄城内的古运河段全长3千米,台儿庄运河全长为37.2千米,是山东省运河段的最南端。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流经台儿庄,舟楫如梭,商贾云集,遂成为商贸重镇。官方相继在此设立参将署、守备署、总兵署、县丞署、闸关署等。由于明清时商贸往来频繁,商业发达,各省会馆在此均有设立,繁荣至极。台儿庄历史上街巷众多,店铺林立,古商号店铺曾多达40多家,私家码头10余处,主要的码头有骆家码头、郁家码头、王公码头、四十万码头等。留存有清康熙、乾隆登岸处遗址,各种庙会至今延续不断。
台儿庄古城在台儿庄大战中被战火摧毁,历史中所描绘的运河商贸重镇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破败脏乱的村庄。为了寻找古城的历史记忆,需要对地域文化的特色进行梳理并最终进行旅游业态转化。
一、台儿庄古城留下的历史记忆
1.保存了完整的古城街巷肌理
台儿庄古城中历史上的月河街、顺河街、丁字街、繁荣街、台湾街、箭道街等街巷基本保存完好,纵横交错,使这座古城的风骨犹存,除了箭道街、台湾街被拓宽有所破坏外,众多街巷保存完好,空间格局犹在,这是古城的骨架。
2.古城的水系遗迹基本得以保留
水系构成了整个台儿庄古城的血脉(图1)。台儿庄古城原有城墙城门毁于战火,但护城河基本保留下来,北护城河、西护城河保存完好,东南面护城河遗址犹存,留下了断断续续的水汪。城内水汪遗址尚留下48个,这些汪与护城河曾经贯通。汪是台儿庄水系的一个独有形式,台儿庄地势低洼,洪涝时成为天然的蓄水塘,房子依汪而建,人们随汪而居。
3.汪渠相连
随汪而居的居住形态得以传承。台儿庄人们自古随汪而居,筑台而住,有别于江南滨水而居的独特居住形态,创造了北方富于灵动的在水一方的水居生活方式,在汪边筑台,台上架屋,这种台居式居家方式在中国是一种独创。一个一个的台儿,构成了一个大庄,这是台儿庄古城的要穴所在。有了骨架,有了血脉,有了要穴,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化这样的骨架、这样的血脉、这些的要穴,再施以灵动的血肉和肌肤,使它们相得益彰。
二、文旅融合,以文化的视角创造古城旅游的体验感
1.运用历史记忆的规划手法重建古城
通过规划唤起大家对古城的历史记忆,但不等于完全修旧如旧。运河与古码头可以唤起历史记忆,需要恢复,但缺少文化的场景体验,缺乏看点,无法形成视觉冲击力。通过对整个古城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古城中缺乏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因此,在古城的重建上考虑区别两个工程。一个是恢复性工程,保护祠堂、庙宇、会馆等带有古城标志性的建筑,还有城门、城墙等按照传统的方式和形式进行恢复,这类工程保证其原真性;另一项则是创新性工程,结合古城历史上的水系、水汪,打造新的生活体验场所空间,对文化建筑功能进行创新,使其更适合休闲度假的需求,形成水街、水巷、水市等特色的场景化空间。而这些空间也成为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后重要的商业运营空间。
2.以旅游的视野,以游客体验的视角来规划古城
重建台儿庄古城既是为了恢复古城,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恢复古城来实现古城的文化复兴,复兴的手段是发展文旅产业。因此,规划设计必须站在游客体验角度、市场角度、把握市场需求趋势的角度来规划和策划古城的形态和业态。由于是恢复重建,不是修旧如旧,所以在空间规划上更注重满足游客需求,更注重时尚业态、生活业态、休闲业态空间合理布局。
3.场景化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
除了遗址观光,更多地要让游客体验和感受,让游客参与,通过场景情景设计实现文化体验的沉浸感。如中正门和北城墙的残垣断壁、弹痕累累;丁字街激烈巷战的战场废墟;被炸断的浮桥以及由战争向和平的情感提升等理念,贯穿于整个策划规划的始终。如对原有的遗址做保护,同时在遗址外围增加弹痕、残墙、枯木,做艺术化处理,用记忆的手法表现曾经这里发生过的战争,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追忆。
三、传承文脉、用产业构建古城的空间格局
1.传承古城的文脉
根据史料,恢复4个主要城门。台儿庄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物质集散地,各地客商云集,移民众多,文化多元兼容,在文化形态上也是多元共生。这里曾繁荣着72座庙宇,目前世界上五大宗教兼具。在规划中,我们提出在恢复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和当地特色性的庙宇予以重建、恢复、修葺,用以展示五大宗教流派和当地人的民间信仰,五大宗教和谐共处一城,塑造全国罕见的文化建筑群。
2.传承古城肌理和空间格局
街巷是古城的骨架、古城的空间结构和街巷,规划提出了以1938年前的现状作为基础,以箭道街、月河街、顺河街、车大路、丁字街、繁荣街、台湾街等作为古城骨架,许多老街名恢复,能够唤起人们的历史感和亲切感,加之在这些街巷尽可能多地恢复老字号,建筑、环境、空间与街巷、老字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城风貌。对这些街巷的规划则本着原位置、原有的街道尺度进行规划,在街道与建筑空间组织上进行适度创新。
3.完善城市功能结构
台儿庄在古代虽不是地区行政中心,但是一个军事和商贸物流中心。除了古城的城墙、城门等作为一个城市标志的建筑之外,还应恢复城市管理的基本功能应,如大衙门(参将署)、小衙门(县丞)、闸官署、厘金局等,或者将其他建筑作为一个军事城市和商贸城市的标志,如戏园、校场、镖局、当铺、钱庄、银行、邮政、烟馆、荣铺、医院、客栈、商铺、商住合一的街市与大院以及运河的货运码头、客运码头、书院、祠堂等,作为一个完整古城的各项功能,均应加以恢复和创新。
4.展示古城丰富的建筑文化特色,形成独有的视觉景观
古城的水街、水巷、水渠、水院、水汪,体现出南方水城的特色和环境空间,但建筑和建筑环境空间则以突出台儿庄本地特色为主,多元共生交融的特色。
四、塑造沉浸体验式的古城业态,提升游客体验度
台儿庄古城大运河经过400年的历史沧桑,水运尚存、码头和驳岸遗址尚存。但作为观光旅游,缺乏吸引力。通过规划设计,再现了台儿庄十里渔火的繁荣码头景象。规划设置了运河码头实景体验秀场,对古城历史中运河的繁荣场面进行情景再现,岸上则是漕帮、盐帮大院,展示运河帮会文化,烟馆、厘金局、客栈、船工之家等沿河岸分布,体现码头文化。河上,恢复渔家灯火,渔民捕鱼场景,晚上餐饮娱乐,灯笼高挂。设置大运河博物馆和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场,让游客沉浸于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中。
如今,台儿庄古城的非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赞誉,鲁南大鼓、社火巡游等活动都已融入古城各个业态中,而地方独特的剪纸、宫灯、年画、皮影等也形成了自身创新发展。
五、结语
如今,台儿庄古城重建已走过10年,在运营的过程中,始终在对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不断挖掘并转化升级。对于文旅小镇而言,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形式上的一比一“重生”,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提炼进行产品转化,并落到项目产业体系构建上,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构建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并策划符合现代人旅游方式的旅游业态,真正实现文旅融合的价值,最终塑造其核心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