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萍
全域旅游要求全域优化旅游资源、全域配套旅游服务、全域推进旅游管理、全域实现产业联动,对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全新要求。常德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开发不足、带动不强、设施滞后和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需要以融合发展、机制创新、设施完善、服务优化为突破口,持续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
引言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主线,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全面认识、系统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至关重要。常德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和全域旅游所要求的全域优化旅游资源、全域配套旅游服务、全域推进旅游管理、全域实现产业联动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今后要着力推动业态多元化、管理现代化、交通便捷化和配套系统化,全面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扩大旅游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
一、全域旅游的內涵及特征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核心,通过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各类资源展开有机整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全域优化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旅游,全域旅游要求从单一的点扩大到整个景区,统筹配置景区景点、酒店交通、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资源,创造“处处都是风景,处处都可游玩”的局面,最终突破单一景点门票经济,大幅增加其他经营性收入。
二是全域配套旅游服务。以游客为中心全面提升游客满意度,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景区内外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是全域推进旅游管理。围绕旅游管理、服务、监管,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从部门管理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另一方面,健全与物价、交通、国土、公安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形成旅游市场监管合力。
四是全域实现产业联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度,着力形成大旅游产业格局。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使旅游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从点上观光旅游向全域深度旅游转变。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丰富,但规模组合与集聚开发不足
常德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旅游资源单体有368个,涵盖全部八大主类,涉及92种基本类型,人文景观类资源单体245个。境内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旅游资源数量在全省名列第四。同时全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形成四大优质资源集聚板块。尽管如此,这些资源的规模组合与集聚开发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景点打造缺乏全域规划,在传统“景点旅游”模式下,常德市大部分景区景点单体建设、封闭运营、缺乏联动,并没有跨行政区划整体规划、统一营销,全域推进的大旅游格局暂未成型。
(二)加大开发力度,但品牌效应和产业带动不强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散到聚,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80.8亿元增加至441.1亿元,占GDP的比重的13%,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如图1所示)。尽管开发力度加大,但对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还很不够。从品牌效应看,2016年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共同推选的747个优选旅游项目中,湖南省有25家,常德市只有2个项目列入,毗邻的张家界市则有4个项目入选。2017年的680个国家优选旅游项目,湖南省有28家,常德市仅有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综合开发1个项目进入。从产业带动看,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还未形成,如与农业的融合不深,常德市的乡村旅游点建设、农家乐建设整体层次不高,优质乡村旅游点匮乏。
(三)区位条件优越,但服务设施和智慧旅游滞后
常德市位于湖南西北部,头顶长江,腰缠沅澧,脚踏洞庭,自古就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之称,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目前已经拥有涵盖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相比,旅游服务设施还相对滞后,智慧旅游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一是设施供给不足。尽管常德立体交通已经基本建成,但各类交通工具之间的有效衔接还很不够,交通“微循环”不畅通。以城区为例,呈现铁路穿城、公路穿城、高速穿城、沅江分隔的基本特点,市区分隔为南北两岸,机场紧邻江南城区,火车站位于江北城区,不同交通工具换乘不便。二是服务配套不够。缺少固定的旅游咨询点或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地图等宣传资料获取渠道单一,不能给自驾游客提供最直接和便捷的旅游服务。三是智慧旅游落后。外地游客短信提示、线路介绍等旅游信息发布平台、景区全景实时监控、语音导览等旅游信息化建设还要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不够便捷高效。
(四)服务意识增强,但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不畅
近年来,常德市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在挖掘资源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桃花源、柳叶湖、大小河街等景点先后多次亮相国内主流媒体,基本形成了“亲亲常德、浪漫之城”的美好形象。但从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看,一方面,开发机制不活。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目前常德市大部分景区景点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缺乏高效的市场运管和经营模式,从长期看不利于旅游资源开发。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顺。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涉及全市100多个部门,在旅游项目建设中,由于没有形成联动机制,旅游部门很难进行协调。在后期运营时,由于各旅游景区是由不同主体开发和管理,导致了旅游线路开发不全、发展不快、体验不佳。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
一是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鼓励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瞄准城区周边资源特色,加快都市农业休闲区、民俗度假区建设,带动城区周边农事体验、生态教育、养生养老、康体运动、文化寻访等新型乡村旅游业态集聚发展。
二是推动旅游业与工业融合。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特色工业领域,通过提炼企业文化和生产特色,推动工业区与旅游景区有机融合。依托特色工艺,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园、创意产业园、DIY体验园,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产品展示、用户体验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旅游业态。
三是推动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融合。深度挖掘地方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开放式、生活化、日常化地展示常德各种本土文化,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形式,同时积极开发系列文化旅游商品,以常德丝弦、桃源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契机,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欣赏价值、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商品,拓宽文化旅游商品的价值链。
(二)注重机制创新,推动旅游管理现代化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协调性强的旅游管理机构,赋予旅游主管部门对相应机构的协调和资源整合功能,成立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成员由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办公,组织协调开展旅游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形成与各部门职能相互包容衔接的旅游发展制度。
二是推进规划融合。实现“多规合一”,协同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规划,融合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同时建立旅游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设立旅游资源开发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营销、资源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吸引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在文化原创、会展产业发展、旅游商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等旅游创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实施奖励,激励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三)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交通便捷化
一是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大力推进航空航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布局,打造省内两小时交通圈,同时强化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统筹布局,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
二是完善景区交通网络。实现城区、机场、车站等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之间、景区之间的交通无缝衔接,着力打通以城区为中心的旅游圈,规划景点到景点、车站机场到景点、城区到景点的直达旅游班车,在黄金周、小长假期间开通定制旅游线路,同时推动高速公路服务网向乡村旅游点延伸。
三是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机场、车站、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区域,提供免费WiFi、电子讲解、信息推送、在线预订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鼓励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强化旅游的现代体验感。设立信息自动感知采集设备,实施旅游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
(四)持续优化服务,推进旅游配套系统化
一是完善旅游引导设施。完善旅游交通导览系统,强化重点区域和核心景区旅游标识的人文特征和旅游特色,打造清晰明确、特色鲜明、快速识别的旅游交通标识的。
二是提升线下服务水平。推进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候机候车厅等游客密集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在核心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设立旅游咨询中心,酒店准备并发放全市旅游宣传资料,并为旅游提供旅游咨询、预订、商品销售等相关服务。
三是打造线上服务平台。打造线上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常德市旅游网建设,打造官方系统、全面、便捷的网上查询系统,方便游客详细了解全市旅游资源布局、旅游景点、节庆活动情况,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网上虚拟游的方式带游客直观体验全市旅游布局。
(作者單位:中共常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