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公示语研究回顾与热点问题研究

2020-05-06 12:52谭礼玥苏韦铨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景点景区旅游

谭礼玥 苏韦铨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频繁,在旅游方面,大量中国游客出国(境)旅游的同时亦有大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入境到我国旅游,作为旅游观光的重要载体之一的景区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逐年上升,但与此同时景区接待能力不足、服务品质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组矛盾中,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即是从微观视角审视景区品质的一个重要要素,围绕该问题学术届进行了广泛讨论,学者们运用了多种理论进行阐释、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情况、针对不同语种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不同层次的学术成果。呈现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目前研究中还存在以中英互译为主、主观性较强、研究成果泛化、雷同等问题。有必要以近10年中国知网搜索的论文为例,梳理针对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基本概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盼得到更多的研究关注,开展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进一步研究,提升景区品质,为外国友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一、研究的基本概括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将“景点”与“景区”为篇名一,分别匹配篇名二“公示语”“公识语”“标示语”“标识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200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文章,通过检索总论文/报纸/会议篇数为557篇,具体统计可参考表1。通过对搜索的情况,分别以“1+3”的形式分析发文数量、主题、作者、基金、文章范围等,以对目前研究概况做一个粗略说明。

(一)景点与公示语匹配结果分析

1.发文数量

以“景点”搭配“公示语”为主题词在CNKI检索后可知,2009年开始的文章数量分别为“7-10-12-14-14-23-17-23-21-15-12”,可发现2010年始论文发文数量始终保持在2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2014和2016年发文数量达到23篇,且从2014年后始终保持在每年15篇以上的增长。另外所发文章中,核心期刊5篇;外国文库收录期刊2篇;硕士论文11篇,3者占比为总数的10.71%。

2.文章主题

根据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在该类别中排名前10的主题词分别是公示语(25.25%)、旅游景点(17.68%)、旅游景点公示语(14.90%)、公示语英译(12.63%)、翻译策略(6.31%)、旅游地(6.31%)、旅游点(6.31%)、外国游客(4.04%)、公示语翻译(3.79%)、旅游公示语(2.78%)。对此可以大致归纳以下3点:第一,公示语和旅游关系非常紧密;第二,主要研究的是公示语的翻译错误;第三,既有理论研究也有以地域为对象的实际研究。

3.研究层次

研究层次有助于观察该类别研究的水平高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发表的主要类型,主要体现的是文章发表的行业和运用的大致面,集中于社科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和行业指导,3个部分占比超过了85%,其他为职业指导、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性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二是文章研究的项目基金的支持情况,从检索结果来看,除两个国家社科基金外,大部分为省级层面的项目基金和非项目基金,高级别推手力度还不足。

4.研究作者和单位

根据检索结果显示,可发现近10年来该方面比较活跃的排名前十名的作者中除少数为来自中南民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本科重点院校外,大部分作者来自职业学院,故此这也与研究层次有一定的联系性,行业类文章居多。另外则是发文总量,在位居前10的活跃机构中,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基本保持相对平衡的比例,中南民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等都高居前列。

(二)景区与公示语匹配结果分析

1.发文数量

以“景区”搭配“公示语”为主题词在CNKI检索可知,2009年开始的研究的文章数量分别为7-10-11-35-22-40-45-31-32-33-47,与景点匹配公示语的走势一致的是,自2010年始文章发文数量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且明显文章数量要高于前者,2019年达到高峰值47篇,且自2014之后论文数量未再有低于30篇以上的情况,大致也为前者的1倍。在所发文章中核心期刊3篇;外国文库收录期刊0篇;硕士论文33篇,3者占比为总数的11.50%。

2.文章主题

搜索结果显示,在该类别中排名前10名的主题词及其相关联系性与前面类别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仅是相关具体所属比例的高低问题,但总体而言差别不大。

3.研究层次

研究层次中以景区匹配公示语的统计中,基础研究、行业指导、职业指导3者占比达总发文数90%以上,比前者高5%,虽然整体上看差别不明显,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新的变化。如该类别行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比重有比较大增加,这也从客观上说明该类别的指导性和运用性更强于前者。此外,文章研究的项目基金的支持情况与前者差别不大,也仅有2个国家社科基金,其余为省级基金,湖南、陕西、河南、海南的基金项目依旧比较多。

4.發文作者和单位

根据检索结果显示,景区与公示语进行搭配的发文作者中在排名前10的作者几乎清一色来自职业学院,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而在活跃机构排名中则有所不同,在前10名中包括中南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本科重点高校,又包括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等职业学院。通过分析发现近10年来,无论是景点还是景区搭配公示语,相关发文作者和单位与前者之间有一定联系性,但是同一个学校既有选择景点一词的作者,也有选择景区一词的作者,可见不同作者对具体使用景点还是景区与公示语进行搭配,纯属于个人偏好,这也就是造成出现多种搭配的可能原因之一。

(三)景点、景区与标示语匹配结果分析

无论是景点还是景区搭配标示语的搜索结果都比较少,从200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此为篇目进行搜索,可知景点匹配结果在数量方面有5篇文章;文章层次全部为普通期刊,仅有1篇得到了河南省软件科学研究计划资金支持,且无任何硕士论文;文章内容全部为有关翻译错误的,其中1篇韩语翻译错误,其余为英译错误。景区匹配结果则为4篇,项目基金支持为河南省软件科学研究计划和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层次与前者一致,内容主要为英译错误。

(四)景点、景区与标识语匹配结果分析

景点匹配标识语的搜索结果为19篇,景点匹配标识语的搜索结果为48篇,67篇文章全部为普通期刊,无硕士论文,仅1篇得到了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支持,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英文翻译问题、翻译策略,少部分是理论研究如关联理论。总体而言,无论是景点、景区与标示语匹配,还是景点、景区与标识语匹配文章引用率都不高,项目基金推手也非常欠缺,发表文章的层次不高且内容都比较集中于英译问题的现状和问题,可见大部分的学者并不采用这类搭配进行文章写作。

二、研究热点与商榷

(一)研究热点

经过对557篇文章的归纳和统计后,可以得出近10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翻译错误方面,这几乎是所有文章都涉及的一个话题,表现在翻译错误的描述、归类、原因分析、翻译方法、对错误的改正新译、创造性翻译等,据统计可知,在557篇文章中,直接涉及该层面的文章在总数的50%以上。二是翻译问题介绍和说明,包括研究综述、现状与对策分析、对公示语规范性使用重要性的说明、地方颁布的公示语规范的介绍与启示等文章占总数的25%以上。三是研究理论或研究视角方面,越来越多的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都开始重视,用理论指导研究的开展且理论和视角也越发丰富和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在文章题目中理论和研究视角直接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的是的功能理论(30)、生态翻译学理论(20)、目的论(47)、跨文化交际(16)、“归化”和“异化”视角(4)、文化视角和语境(8)、模因论视角(2),此外还有诸如莫里斯符号学语义观(1)、纽马克文本理论(1)等。四是公示语翻译教学研究,该方面主要利用现有景区的公示语翻译错误进行课堂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如何教授学生进行翻译,呼吁重视专业的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不过这方面的文章总体而言还比较缺乏。

(二)研究内容的商榷

其一是公示语翻译的标准性。由于大多数省份和地方并没有出台相关翻译标准化的指南性文件,即使少部分地方有,也仅限于英语等部分语种,故此在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尝试建立“城市-地方-省级”的三级联动模式,打造在景区公示语翻译方面的智库来进行各省的标准化翻译,同时在此过程中结合地方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和发展需要,充分完善翻译,尝试建立相对标准化翻译。

其二是公示语翻译的深度性。从上文的统计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在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不同理论和视角来开展研究,但是缺乏不同理论和视角对同一个景区公示语开展的研究,故此可发现研究结果既人云亦云(翻译错误研究多),又各抒己见(不同理论和视角针对不同景区),缺乏对话与交流,无形中构筑了学术交流之间的鸿沟。为此是否可以尝试深度讨论,对已有的翻译问题进行再讨论,开展深度研究,尝试建立相对统一标准和适用的公示语翻译显得尤其重要。

其三是公示语翻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要特别注意其实用和适用两个方面,在已有的公示语翻译中,景区注重实用性,学界关注适用性。以最常见的中文公共洗手间对应英文的“WC”为例,虽然很实用,但是很不适用于文明层面;但如果采用“Lavatory”,虽然从文意层面上适用,也更文明,但缺乏了实用性,没有体现公共性,用“Toliet”则可以较好地兼顾二者,但研究成果推广有限。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既有学术层面的翻译讨论,更要深入景区和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交流讨论,做好翻译成果推广。

其四是公示语翻译的有效性。公示语翻译的有效性是对实用性和适用性最好的检验,在已有学者的讨论中,多以主观的态度进行研究,较少有学者通过翻译前后的不同结果去询问外国人朋友的接受程度,故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收集样本,深入开展调研,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其五是公示语翻译的丰富性。首先,公示语的翻译研究现在学界主要是以英语翻译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依据统计结果,在557篇相关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涉及英语的超过了300篇,涉及其他外语的是日语12篇、韩语4篇、俄语1篇。从比重来看,英语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占比最高。这当然是有客观原因的,不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仅仅是中英双语的公示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多语种公示牌已经悄然出现在如云南火山热海等5A级景区,因此加强韩语、日语、泰语等语种公示牌翻译研究已经不可或缺。其次,公示语翻译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如香格里拉大峡谷的巴拉格宗景区还有当地的藏语公示牌,而对于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民族地区特色公示牌学界还缺乏进一步研究,在所收集的文章中仅有1篇涉及新疆维吾尔语的公示牌翻译研究。

其六是公示语研究地域性特征。根据收集的文章,公示语研究涉及我国27个省和直辖市,按照出现频次排序前10的是河南(30)、江苏(25)、陕西(24)、湖南(20)、浙江(18)、四川(18)、辽宁(15)、广西(15)、海南(12)、山东(11),排名最后十位的是青海(1)、吉林(1)、北京(2)、宁夏(2)、甘肃(3)、新疆(5)、贵州(5)、内蒙古(5)、黑龙江(5)、广东(6),从统计中可看到西北、东北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应加强研究。

(三)研究用语的商榷

前文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学界在该方面的运用存在几种用语混搭的现状,给收集整理带来了一些困难,在使用景区还是景点、标示语还是标识语的问题上还未完全统一,虽然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使用“景区+公示语”的搭配,其中更有硕士学位论文33篇,在绝对数量上要高于使用“景点+公示语”的搭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约有30%的学者使用“景点+公示语”的搭配,故此笔者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做如下说明。

首先,通俗意义方面,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认为景点和景区属于同一含义层面,两者在使用上是等同的,例如常听到有人说“去石林这个景点旅游”,也会听到有人说“去石林景区旅游”,并不会产生歧义。其次,在常用的在线《新华字典》查阅景点和景区都属于游览的地方,对景点而言更强调自然风光,景区更强调人为形成的范围;在线《现代汉语词典》中景点强调的是景物集中,景区则是景物构成的范围有一定的人为因素。最后,根据查阅在线《辞海》,发现在文本意义上两者有一定区别,景点内涵范畴小于景区范畴,构成景区的是景点、地域、机构、行政管理等要素,且以地域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风景点为内容建设而成,是一种综合性的盈利服务机构,故此在政府的官方表述中也多是使用景区这个词,如2015年10月10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成为全国首个被摘牌的5A级景区;2019年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取消乔家大院景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处理;由于可见作为公示语的相关资料也应是服务衍生产品,应属于该范畴。故此笔者建议,如果为兴趣研究某一个单一景点的文章可选择用景点一词,而如果是范围性质的研究和指导性或带有官方色彩的研究则建议使用更为标准化的景区一词。并在英文翻译上景点可用scenery spot或scenic spot,以表示更具体的某一风景地点,行政划分的景区用tourist attraction则更恰当。

另外,关于学者们在公示语、标示语和标识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可做如下几点说明。首先,关于公示语一词的使用是学界基本认可的,这一点从文章的统计结果就可观察到,通过查询《辞海》可进一步了解到,公示的是表示张贴、登报等含义,公示语自然就是通过张贴等方式达到公共性质的告知某一特定目的的用语,非常符合所研究的對象。其次,关于标示语和标识语,从查询的结果可知两者主要表示标明、显示的含义,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故此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应属于可通用的。最后,通过以上分析表明,3个词语在内涵层面上都有相通之处即表示标明,但很明显的是公示语较后两者更符合,且内涵更丰富,表达也更准确,故此建议在研究时应采用公示语一词更适宜。

(四)论文题目规范性商榷

关于论文的题目,通过分析文章发现,有部分论文题目在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研究范畴过大。部分文章在题目和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界定,如文章以少数民族地区为地域范畴进行研究,但没有界定研究地域范畴或说明相关数据情况,在研究内容上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在翻译问题上究竟有何不同和特点也缺少必要的论述,论述过于笼统,并没有反映出来少数民族地区景区的特殊性;以茶文化旅游景区的文章也有这样的问题,究竟是研究的何处、有何特点等皆未说明。还有少部分文章以“XX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现状与对策”为题目进行研究,而实际上仅就景区某单一语种如英语的翻译错误进行讨论,其他语种则只字未提且覆盖面也不够大,这是明显的题目范畴过大。

第二,文章题目景区景点不分。如有文章以“xx景区景点公示语翻译策略”“xx景区、景点”,这在说法上是不规范的,究竟研究的是一个景点周边的公示语还是整个景区范围内的公示语,没有明确。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回顾了近10年学界在有关旅游景区公示语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热点,商榷了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拙见。希望通过回顾和商榷,进一步规范研究的相关用词,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有关旅游景区公示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引起学者们的共鸣,做好中国旅游公示语翻译工作,促进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普洱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景点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