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花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山地国,山地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国家战略实施。民族地区是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阵地,山地旅游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都带来极大作用。民族地区以多样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山地自然风貌、多彩的民族盛会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不仅使游客回归自然、缓冲工作生活压力,还能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发展。
引言
山地旅游作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凭借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在山地旅游的开发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山地旅游更是将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物种资源充分结合、物尽其用,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可休闲、可观光、可度假、可娱乐、可健身的山地旅游景点。
一、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禀赋优势
民族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种类多,质量较高,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完美契合,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少数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多民族聚居,使民族地区实现文化融合,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少数民族地区山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增强民族自信心、调节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地区不仅生态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特殊的山地类型孕育出了独特的山地文明,如少数民族的建筑样式、服装类型、饮食文化、原生语言、独特的宗教信仰、多样的风俗文明和生产方式。对于相对单一的资源型旅游来说,这种掺着明显差异文化的风格迥异的旅游景观更能吸引游客,旅游价值更甚。自然资源具有原生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慢速度,使自然资源未加改造和破坏,契合当代人们需要的“青山绿水”的需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让旅游项目综合性增强,可以开发相对悠闲的一般旅游形式,也可以开发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深度体验旅游活动,还能开发具有健康养生的旅游项目,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会展旅游和研学游,更好地传承民族地区文化。
(二)政策优势
2016年1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为推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助力;2016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把山地户外旅游的新产品和新业态作为发展的关键。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其他17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方面加大力度,使乡村旅游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意见》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在推动乡村旅游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民族地区蕴藏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吸引投资的热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支持,广大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展也迎来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民族地区山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多样化的人文景观优势
①名胜古迹型。名胜古迹集结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辛劳的汗水,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宝藏。②民俗风情型。民俗风情指某一区域内以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地区的独特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节日习俗、图腾崇拜、衣着服饰等方面传统的民间风俗。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开发将民俗风情和山地旅游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项目,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和薪资收入层次的人们对文化的不同需求,又极大程度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③宗教文化型。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开发价值,且大多数的宗教文化可直接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开发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山地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加相得益彰。
二、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开发的影响
民族地区发展山地旅游,可促使当地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发展进步。一是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山地旅游,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升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山地旅游对旅游设施要求不高,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购、娱、游等要素都在当地参与旅游少数民族居民中间进行分配,减少资金流向中间商和无效消费,提供就业岗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保护了原生景观和生态环境。山地旅游实现旅游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无须耗费巨资建设宾馆、大兴土木修建基础设施,一方面减少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三是旅游开发吸引众多游客,促进少数民族与其他地区和国家交流,也为民族地区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助力提升民族文化素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和民族团结,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山地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一是旅游的发展会使当地经济呈现一定的庸俗化和泡沫经济,传统消费观遭遇挑战。由于传统农业生产逐渐被旅游业取代,消费主义和功利心占上风,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对游客和旅游地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和破坏,致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传统文化淡化,旅游所带来的时尚元素充斥着民族地区,导致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淡漠,如传统服饰变为挣钱的工具,消费观念也受到影响,居民用微薄的收入购买现代消费品,形成攀比心理同时导致传统人情社会瓦解。二是山地民族地区居民的尊严逐步丧失。游客对旅游地的基本印象中会把当地居民作为物品去进行观察和拍照,在长期的旅游过程中会给居民造成一种错觉,居民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刻意作为,导致其尊严丧失以及心灵创伤。三是环境遭到破坏。游客带来的各类垃圾导致当地环境遭到破坏,居民受到利益驱使,在景区内建设宾馆等服务设施,破坏植被和生物链,导致生物生存空间一度缩小,最后导致生物灭绝,破坏资源原生态。五是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缺失,导致旅游开展不顺利以及旅游服务质量低。
三、比较优势理论下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一)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坚持文化自信
在山地旅游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使民族地区居民对自身文化产生质疑,导致经济发展变得畸形。要改变当前人们急于求富的心理,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那些低俗的项目实施取缔,增加文化产业监管,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管理保护,确保旅游发展限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各类组织创新经营方式协调利益分配,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保留文化乡土性、民族性,增强传统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推动传统文化开发,如文化旅游业、文化手工业、文化饮食等开发,在产业发展中注入文化因素,让产业具有丰富内涵并承载文化,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链接,要盘活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要使之适应现代消费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把文化与旅游吸引物融合、旅游项目结合,增加游客对传统“异文化”的观赏以及深入参与体验,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延续发展。在对乡村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实现保护和继承,推动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
(二)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守护好环境这个底线,旅游监管部门应该把生态环境纳入旅游企业经营的考核机制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补偿方式,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坚持谁破坏、谁修复、谁补偿的原则,把政府和民间补偿有机结合;建立专门部门负责补偿事项,并保证山地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实施分层分级补偿,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补偿。保证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以及服务,实现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建立山地旅游安全预警和防范系统
在山地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存在安全隐患,如山地旅游中的自然灾害、游览事故等,由于旅游者安全意识不高,对未来发生的事故无法做到提前防范,游客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所以建立山地旅游安全预警和防范系统必不可少。在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面前,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山地旅游预警机制和紧急救援系统,探索建立属于民族景区的应急预案、完善的指挥体系。加强景区管理,对进行强买强卖以及欺骗顾客的行为进行诚信教育或予以取缔,加强旅游相关人员管理和监督。旅游管理部门应在游客进入旅游景区之前对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解,景区内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安全警示牌,并增加景区巡视,以便随时检查安全隐患、制止不安全行为。山地旅游的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应该受到重视,不定期进行事故预警演练,在普及安全知识同时提升救援能力。
(四)积极培养山地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人才是山地旅游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由于山地旅游的区位性、专业性,使旅游从业人员少且质量不高,山地旅游服务人员需要拥有旅游服务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更准确地传达山地旅游思想。要实现对民族地区山地旅游的管理,需要加大力度对山地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山地旅游开发与管理,在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因为旅游发展与旅游地息息相关,人才队伍培养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为增加旅游发展相关知识、市场动态分析与掌握、环境保护教育、多语言学习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要更好地站在人本和环境角度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以更生动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山地旅游的魅力。
四、结语
山地旅游的兴起不仅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地地区实现新的经济创收,也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地地区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少数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开发将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如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物种资源充分结合、物尽其用,使山地旅游开发一方面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游客身心健康、心情愉悦,另一方面也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山地旅游的开发进程中,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创收的基础上还能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加强民族团结。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