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2020年是农历庚子鼠年,想不到春节期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国。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患慢粒白血病四年的老太太一句“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让多少人泪目。疾病自古是人类社会无法绕过的难题,哪怕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记得儿时,每当我生病,在吃药之余,妈妈都会用土方子“赶瘟神”。近期翻读一些书籍,就有不少话“瘟神”的古今诗词呢。
南宋李清照的“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唐代韦应物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南宋陆游的“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边。
唐代卢纶的“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在万里归乡的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未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生病之际,他头发蓬乱,在古城下哀吟,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南唐李煜的“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誰与问空王”。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令人黯然神伤。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唐代元稹的“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曳,今夜忽然听说朋友被贬谪到九江。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暗夜的风雨吹进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唐代杜甫的三首诗都与疾病有关。“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经久难治的老病,没有完全治好,经常发作,天一冷老病就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而我最喜欢的是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主席读到这篇“棺材田”变丰产田、“贫困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其实,人生的疾病除了年老体弱外,还与大多数人不注重养生有很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过度娱乐,胡吃胡喝,透支健康。活在当下,岁月静好,我们难道真的必须等到健康不再时,再去真实体会“瘟神”的困扰和折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