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进军
自2019年12月湖北省出现首批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以来,新冠疫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波及全国,截至2020年3月,全国确诊病例已高达8万余例,作为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疫情的暴发对现有的城市治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折射出当前城市发展对社会治理提出的一些新要求。首先,是治理方式综合化的要求。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资源流动性不断增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此次疫情防控就涉及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市场监管、宣传舆论、企业生产等多个环节和领域,仅靠单兵作战无法解决系统问题,需要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立体化治理方案来统筹全局。第二,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以往的城市治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公众的参与度有限,并且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关系。而此次疫情防控则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需要所有人主动参与,在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共同协作下,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说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在治理效率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是治理手段智能化的要求。在春运这一人口大规模流动时期,社区防疫、交通防疫无疑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然而大量社区、交运系统仍采取人工体温检测、手工登记信息等措施,耗费了大量人力成本却仍存在瞒报、错报现象,且降低了通行效率。可见面对这类庞杂的城市问题,人盯肩扛的城市治理手段已捉襟见肘,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来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经济性。
面对这些新要求,笔者认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城市大脑将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效能的必要手段。首先,城市大脑可融合摄像头、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设备,实时感知城市问题。第二,城市大脑可对各层级、各业务部门,以及企业级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形成跨界的解决方案。第三,在技术、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城市大脑可整合多元治理主体、重构治理流程,实现业务创新,使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获得全面提升。举例来说,在此次疫情暴发之初,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运营公司就快速响应,依托已有平台资源构建了城市大脑疫情防控系统,系统通过叠加社区、办公楼宇摄像头数据,卫健委、房管局、医疗机构数据以及城市大脑科技产业联盟中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数据资源,从行业和社区两个渠道对区域人员基础身份、出行活动、关键体征等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区域重点人流预警,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的行为轨迹分析。与此同时,该系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收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数据,实现基于AI的区域疫情的监控及预警。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实现了面向社区、街道、区以及市四级的疫情数据上报和核查任务下派,以及面向企业、居民的防控动态、风险预警推送,通过信息、数据在行业管理部门、属地管理部门、社会单元、公众等主体间的分发流转,为预警预判、协同处置、履职留痕、舆情引导、复工复产等提供支撑。
目前,中關村城市大脑已在区域疫情防控工作中提供了有效支撑,为使其更好地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未来城市大脑建设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先期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城市大脑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建设完成并非一日之功,在建设初期可考虑从试点示范做起。而在大量的建设项目中,社区是城市的最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窗口,因此可先期开展智慧社区建设,通过大量社区的智慧化,逐步积累联系形成城市的整体智能。二是要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AI计算中心、时空一张图等是城市大脑高效运转的基础,是其实时感知、指挥调度、融合展示等功能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要率先引入这些基础设施,且要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各类应用的互动不断实现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三是要以具体场景牵动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对于业务流程重构和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安全责任、利益分配等原因,传统的数据大汇聚、大集中困难重重,并且常常出现数据汇集后却无用武之地的局面。可考虑以类似疫情防控的综合性场景来牵动数据共享,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对数据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的行为和贡献进行记录,改变数据共享困局,让共享更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