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个中真意

2020-05-06 09:25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奥本海默学术报告邓稼先

【片段导入】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节选自杨振宁《邓稼先》)

【阅读心得】

所谓对比,就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认清本质、辨别是非的一种写作方法。在写作中,作者往往把事物、现象或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写作,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及感染力。

在《邓稼先》一文中,作者站在民族历史、科学发展的角度,对邓稼先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巧妙地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引出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这一人物,镜头式地突出了其“锋芒毕露”的一面——会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予以纠正,从侧面凸显了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

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主题

余秋雨的《都江堰》就是这样。文中,作者依次以修建时间之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规模之比,“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社会功用之比,“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文明特征之比,“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进而凸显了都江堰的伟大。

二、运用对比烘托表达爱憎情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的生活进行对比,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

猜你喜欢
奥本海默学术报告邓稼先
电影《奥本海默》观后
第一届/第二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周激流教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漫谈”学术报告
把握宏观视角,突破关键技术一大会学术报告概要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优秀校友肖敦辉博士回母校作学术报告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