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魏晋文学中的自觉与反自觉

2020-05-06 09:22李亦彤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摘  要: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一向以“文学自觉”著称,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文学自觉也是一种“反自觉”,在魏晋时代分体合流与返本合源在文学作品中都表露的十分明显。为此,对于魏晋文学的“自觉”与“反自觉”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更加深入的了解魏晋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魏晋文学;文学自觉;文学反自觉

作者简介:李亦彤(1997.8-),男,甘肃天水人,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

引言:

提到文學的“自觉”人们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魏晋文学,人们对于魏晋文学的认知和梳理也源自于近现代以来,学者依托西方的学科观点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艺术的盘点。文学“自觉”这一说法的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反自觉”的提出,更是将“自觉”的观点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可以说,魏晋文学“自觉与反自觉”说的合题,是近现代以来学者对于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的概括和升华,创新研究视角,拓展了研究领域,也预示了今后古代文学乃至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路线。

一、动荡的环境与文人觉醒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年不休,从东汉末年起到东晋灭亡,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老百姓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内乱、外患、流离失所等。在如此纷乱的环境下,人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形态也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在思维深处所认可的儒家的“大统一”的思想形式已经发生了动摇。与此同时,随着儒学思想的变质,以及掺杂的许多阴阳五行的学说,使得原本意义上孔子招牌的经典儒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学也渐渐成为迷信的代表,彼时的帝王将相,都以此学说自保,慢慢的随着政治的动乱,权利的分崩离析,儒学也慢慢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动乱的环境下,人们更需要一种精神慰藉,所以不断发酵和酝酿的精神信仰就出现了,以老庄玄学、道佛宗教为代表的思想形态走人了大众的视野。

老庄玄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们在长期受制于政治压迫、战争摧残等环境下,寻求的一种精神的清净和解脱,信仰这些的人们梦想着回到最原始的、无欲无求的自然状态中,探寻着内心深处人们最纯净的一面,他们意识上积极地反抗现实、批评现实,但行动上却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这种单纯解救一个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形式,并不能从本质上促进社会的变革以及救济民生,人们都寄希望于玄学,从而也激发了士大夫、读书人个体的自觉,人性的觉醒。

二、魏晋时期文学的形式特征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已经逐渐开始思考人性的觉醒问题,更多是希望追求人生的真正兴趣以及如何让自身从各种禁锢中释放出来,真正实现返璞归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达到后,每个人的追求和想法就各不相同,有人希望安静独处,有人希望逍遥自在,有人希望纵情山水,有人希望纵欲享乐,所以在魏晋时期多种文学特征就显现出来,这也是传统文学交相辉映的一种体现。比如房玄龄在《晋书》阮籍传中的纵情享乐,豁达饮酒,或是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篇》中的天地阴阳,再或是王羲之、陶渊明的寄情山水。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学特征,都是在当时魏晋的环境下的特殊产物,也体现出了当时文人的豁达生活。

随着对经学的束缚的减弱,人们的思想也逐渐活跃起来,个性化、感情化、欲望化的生命意识形态逐渐地占据了文人们的内心,随之而来的是文学成了感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文学觉醒的一种体现。在具体的文学内容上,更加注重个体精神感觉的释放,以及对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人们更加追求在精神世界实现和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比如代表人物曹操的《短歌行》中对短暂人生的感叹和遗憾,以及曹植在《怨歌行》中对飘零的身世以及复杂的内心想法的表述,还有《杂诗六首》中苦于自己的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和得不到认可和赏识,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魏晋文学当时环境下个性精神的抒发和彰显。

此外,魏晋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倾向于对美的强调,以及对美的向往,这也是魏晋文学自觉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学的独特表现技巧与表现形式的一种追求。这些对于美的欣赏在辞采、对偶、声律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三、魏晋文学的自觉性与反自觉

说到文学的自觉性,就一定要提到鲁迅先生,他曾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自此,也提出了“文学自觉”的概念,奠定了“自觉”这一说法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观点。其实,笔者认为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文学的“自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要思考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失落使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进入了自觉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文学自身的艺术发展和创作规律也逐渐朝着“自觉”的方向发展。这里面,对于文学自觉地理解应该参照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可以说是文学自觉所表现的很重要的形式。

前文对于文学的自觉性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在魏晋文学的自觉说中,其本质是要凸显文学的独特性,并与当时的道德、政治等分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割舍的也是一种重新建立的开始,这也是魏晋文学“反自觉”的由来。这种所体现出的自觉与反自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正是文学历史发展中的规律的体现。对于这种“矛盾”的综合发展特征,鲁迅先生是指出魏晋文学自觉与反自觉的第一位学者。鲁迅先生对于魏晋文学的“反自觉”早有了自己的深刻认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但在其所撰述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章中已经表露的十分明确。

在该文中,鲁迅先生不仅指出了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及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形式,而且在深入的论述中,鲁迅先生也提出了文学中的自觉反面,即文学为社会、为政治、为人生的非文学反自觉存在。与此同时,在文中的结尾也指出了“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人们写诗作文,既是“为我”,但做出来给别人看,又是“为人”了;若以为文学只是“为艺术”、“为我”的,那就是误导世人”。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对于文学的非文学性、反自觉性,也是说为了政治、反映社会等“反自觉”的基调。

在魏晋文学的自觉性中,文人们开始注重对文学价值的评估,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知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将文学定义为“不朽之盛事”意为十分重要的事业。这也说明了在当时人们对于文学事业的重视。而且,魏晋文学的题材丰富,精神主体更加开阔,诗歌的题材不仅局限于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更加向着大江大河,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精神自觉性的一种催化反应,这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和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与反自觉性也通过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将诗赋从其它文体中区分开来,诗赋的功用是娱乐,而其它的文体则不然,对娱乐性和效用性进行区分,这也是自觉和反自觉性的体现。

其实,学者们对于魏晋文学的认知,再到自觉的认知以及对于反自觉的思考,都体现出近现代以来,文学学者在魏晋文学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以及在意识形态更新下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过程。与此同时,这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走向自我传统认知,意蕴开显的回归之路。

结语:

综上所述,正是所处时代环境下,人们物质上的动荡飘零,铸就了对于自由、向往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造就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而人性思想解放又带来了文学意识形态的自觉性演变,另外随着人们对于自觉性的认知,反自觉性的觉醒以及当时士人的艰苦探索、造就了魏晋文学的创新和突破。纵观整个历史长河,魏晋文学的自觉与反自觉的发展,对于后续唐朝文学盛世繁荣的推动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如此动荡的时期,人们为了追求内心的一片净土,将需求寄托于文学中,将哲学、美学、文学等融通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付子昂. 浅谈文学自觉时期的形成——魏晋时期[J]. 明日风尚, 2018(18):194-194.

[2]李光摩. “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22-27+96.

[3]何光顺, HeGuangshun. 魏晋文学的自觉与反自觉[J]. 江淮论坛, 2006, 220(6):157-162.

[4]张明廉. 鲁迅“魏晋文学自觉说”辨正[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