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岩,王业宏,叶 婷,张越洋
(温州大学 a.时尚创新研究所;b.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服务地方产业是我校(温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直以来的定位,并形成了师生广泛认同的专业价值观。与之相对应,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以及各主要专业课程设计都以企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基本依据[1]。随着品牌服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温州企业对于一些原本单纯外包或采购的项目产生了技术覆盖的需求。很多温州品牌女装企业发现,它们需要向原本只需通过单纯的买手操作就可以解决的委托业务领域进行技术与管理的延伸,这种需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买手在处理毛衫类配件或单品的业务时被要求更多、更深入地介入其供应商的产品开发流程。基于对毛衫市场今后发展的乐观估计和对品牌服装企业毛衫相关业务形态发展的精准预判,借助和发挥学校创业教育的传统特色优势,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于2015年开始了“毛衫版型设计”课程建设,大面积开展师资培训。2016年经内部筛选考核,确定课程组成员并开出首轮公选课,2017年申报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立项,2018年开出首轮专业课,目前该课程正处于第二轮教学实施中。
1. 办学条件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验场地总面积2 000余平方米,教学及研究设备(包括软、硬件)总值1 000余万元,包括权威的时尚资讯与科技文献数据库以及先进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测量、设计、虚拟、管理系统等。40万元以上的高值设备有三维人体测量系统、三维服装虚拟设计系统、自动裁床系统、STOLL电脑横机等。
目前我校服装类专业共有2个系、4个方向,在校生近500人,学校拥有设计学一级硕士点,招生数量逐年扩大。2009年以来,服装类专业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先后获多项重要专业建设立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3)、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专业、温州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专业等。
温州地区具有服装产业集聚优势,目前我校与百余家温州品牌服装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建有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这些企业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的资源与保障,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才及技术服务需求就是专业改革与建设目标及方向的重要导引。
2. 专业定位
我校服装类专业兼有工程和设计两个方向的学科定位,即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其下所有专业(方向)的主干学科为纺织工程,而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下设所有专业(方向)都属设计学科。从培养方案来看,虽然各专业之间关于培养目标或专业定位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但都有服务本地企业、供给应用型人才的表述,尤其是在培养高级服装产品设计人才和品牌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表述更为相近甚至一致。
虽然各专业理论课程系统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知识链条仍然是由“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理论”“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数字化技术”等课程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我校服装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充分体现服务地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特色,单纯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接近计划总量的25%,其中设计学科下各专业(方向)这一比重相对较高。近三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正在积极筹备2020年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工作,因此基于未来融合与发展的角度,“毛衫版型设计”课程建设主动采用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项原则、标准与方法。
3. 课程定位
基于技术完整性考虑,我校服装类专业早期就开设了“针织服装设计”(或“针织服装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共42学时。受学时、实验设备和师资缺口的限制,未能充分展开针织原理和针织设备(尤其是自动化设备)相关内容的教学,技术层面长期限于手工编织的范围,只能为部分学生参赛需要提供一些基本技术文件制作和手工编制部(配)件的训练。
纺织行业已经出现明确且日益增强的专业技术岗位现实需求,我们对未来针织服装开发业务发展进行了积极预期,2013—2014年,我校成批(套)引进了先进的针织电脑横机和手摇横机以及相关实验设备,建成了针织服装专业实验室。并于2015年启动了“毛衫版型设计”课程建设,将新课程建设与原有课程改造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将先进的针织服装设计技术与实验技术引入教学系统,切实提高学生的针织服装设计水平,增强作品生成能力,满足企业针织服装开发与管理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现行培养计划的框架下,压缩手工编织部分的内容,并将其转入“服装面料风格化处理”或“服装面料改造”课程,针织原理部分内容合理地向前融入“服装材料学”课程相关章节,课内增加纬编针织原理及其应用(尤以编织图绘制与毛衫组织结构分析为重)部分的学时数,以花型设计为核心模块,而全成型版型设计部分只作简要的技术导入(概述),为后续服装产品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做好技术准备。
1.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毛衫版型设计”课程定位,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与任务驱动的架构,参照本专业对毕业要求及其涉及指标点的解读,设定了4项教学目标,其具体表述及与指标点的关联如表1所示。
表1中在关联性定义方面所述的“支撑”意为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直接可以生成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体要素,而“相关”指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可以为毕业要求指标点提供必要的概念、原理或者信息。按因果关系的直接程度和贡献度的大小,“支撑”与“相关”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
就上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则按理论(32学时)+实践(40学时)的模式配置,详见表2。
表1 “毛衫版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联
表2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设计
理论教学部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概述及简介类的课程内容一般以这种方式组织实施;二是演示教学,讲练一体,有关设备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操作主要以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实验部分实行标准化管理,原则上以任务导向的模式进行设计。学生在任务书指导下,按要求、步骤独立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指导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意见,但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
课程运行需要大量课外课时,理论教学部分要求学生依靠教学群内分享的文档、视频、动画、图像等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预习与复习并完成作业;实验部分的课外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前述学习资源的支撑下开展自主学习,分组预约上机,熟练操作,提高实验(作品)质量。
3. 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主要以能力考查方式展开,学生的课程评分由勤纪记录、实验项目和作业三部分组成,详见表3。其中,勤纪记录占10%,实验项目占50%,作业占40%。
表3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于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开设校公共选修课,课内48学时,选修学生18人。作为课程建设的试点项目,课程组基于课时限制和非专业背景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做出针对性调整。适当扩充了基本概念与原理部分的内容,尽量降低学生在设备操作方面的难度要求(教师全程跟班辅助、指导),软件操作方面将设计任务简化到基本花型(简单结构花型)设计的程度。这次课程运行基本顺利,学生全部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基本要求,为后续正式面向专业学生开课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也支撑了课程组获得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本课程向2015级服装设计与工程班(卓工班)正式开出,总共72学时,课程组所有教师和研究生都直接投入了教学工作。借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工具,计算得出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值为89.35分,参照常用的75分合格标准,可以判定教学运行合格。这一结果与学生反馈、专家评课以及课程组复盘等工作得出的相关结论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课程良好的运行效果获得学院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认可,批准本课程正式编入培养计划,建设期内以专业限定选修课的性质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出。目前本课程正处于第二轮实施阶段。
针对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运行(首轮专业教学运行)情况,课程组从学生反馈、课程组复盘和教学目标达成分析等多个角度,对课程运行效果、存在不足、重要限制或障碍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讨论。
学生反馈以实名调查问卷和重点学生访谈的方式为主,学生普遍认可课程的运行效果(92%认同课程有重要价值,96%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课),也有较高的关注与兴趣(超时上机人数达100%,作品阶段课后工作量打满分的比例为88%,希望增加开放机时的占80%,希望得到更多指导的占68%,愿意进一步学习全成型设计流程的占80%)。根据课程运行的相关数据,课程组对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与结果见表4。
表4 “毛衫版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分析
课程教学目标及权重达成途径与主要判据课程教学目标权重分解达成值评价项目有效得分(班级均值)权重分解目标均值目标4:0.4授课、练习、作业、实验实验一92.30.2实验二87.00.1实验三88.30.1实验四84.80.1
结合学生反馈、教学数据采集与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通过对包括公共选修课轮次与专业选修课首轮次开课在内的课程建设各方面信息的梳理与评价,课程组总结并认定若干课程的改进方向及改进方法(见表5),一些要素相对单纯、操作较为容易的项目已在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中融合应用。
表5 持续改进分析表
通过“毛衫版型设计”课程建设,我们认为,对于一门基于OBE理念设计的专业课程,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要素,但在现行体制下,对其进行有效管控仍然存在诸多细节问题有待深入探索。目前只能通过任课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自觉性得以实现,不同主体的学习效果差异性大,同一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波动性大。越是强调能力导向的课程,越是依赖课外学习的时间与工作效率,因而如何更有效地管理与保障这一积极的教学要素,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基于OBE理念而设计的课程具有明显的任务导向型特点,且注重过程跟踪与管理,要求各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的支撑情况清晰明了,可执行、可测量,这会给教学组织者带来许多新问题,如在教学评价中如何选择和设计并采集新的教学信息要素,是一项具有较高要求的繁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