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歌舞音乐与钢琴的交融
——陈怡《多耶》音乐形象塑造

2020-05-06 13:42张秋楠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芦笙重音调性

张秋楠,张 劲

(1.首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2.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关于钢琴曲《多耶》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期刊文献有杨凌云的《现代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化合—论钢琴曲〈多耶〉的创作特征》、蔡韧的《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钢琴曲〈多耶〉的创作与启示》等10篇,硕士论文有李锋的《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陈怡钢琴曲〈多耶〉的创作风格研究》、李晓艺的《试论陈怡钢琴作品〈多耶〉中的民族风格及演奏特点分析》等5篇。这些文献对钢琴曲《多耶》的曲式、多调性、节奏节拍、不规则重音、和弦的创作等方面分析都比较透彻,但对其创作技法如多调性、复合和弦的分析只提出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未做具体分析,或者对重音的解读不够全面,对曲中体现出的侗族音乐特点的分析也有所欠缺。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做更为具体、全面的补充剖析,以期为此曲在音乐元素方面的研究添砖加瓦。

钢琴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是地道的舶来品。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从最初的几乎全西化逐渐接了“地气”,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

1934年,我国作曲家贺绿汀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第一首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展现中国田园音画,完全表现出中国气质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新纪元。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老的华夏之音、不同地区的歌舞音乐、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曲调等逐渐成为作曲家们创作钢琴曲的重要源泉,如:瞿维取材安徽凤阳民歌改编的《花鼓》(1946年)、黎英海改编自琵琶古曲的《夕阳箫鼓》(1972年)、陈怡用侗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多耶》(1984年)等。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们的辛勤耕耘,越来越多具有浓厚中国音乐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破土而出”,成为世界钢琴音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里一个重要分支。“任何民族文化都是该民族适应自己所处的特殊生活环境的产物”[1],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的儿女们被共同孕育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每个民族及其分支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创作出以生活元素为载体、体现本民族传统的音乐,往往用不加修饰的淳朴人声、特有的民族乐器来诉说历史、描述生活、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周龙的《五魁》(取材于满族的民间舞蹈“大五魁舞”)、桑桐的《内蒙古主题小曲七首》(音调则都是来自于东蒙古族民歌)、李延林的《瑶山春好》(从瑶族山歌中提取素材)、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三首主题材料均取自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等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均取材于少数民族音乐。作曲家们挖掘、采集少数民族音乐之后,经过或原貌重现或改编重组或展现其精髓等处理方式,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钢琴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技巧,融入自己的创作个性谱写钢琴作品,极大展现了民族音乐的原生态形式,把少数民族音乐的精、气、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陈怡的钢琴独奏曲《多耶》以侗族原始歌舞“多耶”为创作灵感,提取侗族传统曲调《你们到来住几天》里的主题音调、侗族特有的多声部和声、铜族民族乐器及自由的重音和节拍,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和独特的创作个性,把这些元素充分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热闹喧天的“多耶”唱跳图,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侗族歌舞“多耶”与钢琴曲《多耶》

侗族,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黔、贵三省交界地区,生活在山水围绕、丛林密布的山林之中,生活方式以耕种和渔猎为主。大大小小的侗寨参差错落,鼓楼、风雨桥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饭养人,歌养心”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受所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所崇拜的神明影响,侗族的音乐、歌舞都与之息息相关,无论是重大节庆、祭祀盛典,还是传统习俗都用歌舞表达。侗族大歌、侗戏、歌舞“多耶”等都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项目。

(一)歌舞“多耶”

“多耶”是侗族最具代表性,也是唯一的歌舞形式,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多耶”(dos yeeh)是侗族语言,汉意叫“踩歌堂”,意为“边跳舞边唱歌”。明邝露《赤雅》里“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唱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描写的就是唱跳“多耶”的场景。“多耶”最早是侗族祖先创造的反映其宗教信仰的歌舞,每逢特定节日,全寨民众在寨老的带领下,齐聚萨岁庙前,跳起“多耶”祭奠“萨岁”及祈福。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多耶”也成为反映人民生活劳动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二)钢琴曲《多耶》

钢琴曲《多耶》是陈怡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创作的作品。当时的中国音乐受“新潮音乐”的冲击,音乐创作发生巨大改变,而陈怡正好处在这个时期,钢琴曲《多耶》堪称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形成了她个人的“文化和音乐标识”。[2]

1980年,陈怡跟随学校去采风,“我们请当地文化馆员带我们去农村村寨,多耶舞给我印象最深刻。我们看着村民们跳舞,感受在篝火旁原始民族舞蹈的力量。”[3]这种原始、质朴、粗犷的民间艺术深深打动了陈怡。《多耶》诞生后,陈怡在开篇作了如下题记:质朴的广西侗族同胞跳起了欢乐的“多耶”来迎接远方北京来的客人,这热烈的场面和激动的心情怎能叫人忘怀呢?此曲在1985年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钢琴、弦乐器独奏、重奏)评奖”一等奖,并发表于《音乐创作》,1994年被列为“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指定曲目,后又被改编为室内乐版本、大型管弦乐队版本和民族乐器版本。

二、《多耶》中对侗族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模仿

(一)对音乐多声性的模仿

因地理分布,侗族分为北侗族和南侗族,北侗族音乐多为单声部,调式变化多;多声部则是南侗族音乐典型的特征之一,无论唱民歌还是演奏器乐,都喜欢用至少两个声部的和声进行表演,增加音乐色彩。陈怡就使用多调性[3]的写作手法创作《多耶》,把南北侗族音乐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多调性有四种处理方式:分合式、平行式、交换式和转调式。[4]“中国音乐历来以五声调式为基准,五声纵合化和声来源于五声音阶,辅以多调性的处理手法,是音乐保持中国风格最有效的材料来源,可以使音乐既保留本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5]

呈示段中第11、13、15小节的高音声部,上声部为E宫,下声部为bD宫,二重调性叠置同向运动,符合“平行式”处理的原则(图1);对比段中第78—97小节的高音声部是bB宫→E宫→D宫→bB宫的调性转变,低音声部则是F宫→bB宫→A宫的变化,符合“转调式”的处理原则(图2)。

多调性的运用不仅使各声部的独立性增强,同时增加了不协和程度,使乐曲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图2 多调性“转调式”处理方式

(二)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1.对芦笙音色的模仿

芦笙④是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具有“喜”和“乐”的象征,“多耶”时就有专门的芦笙队担任伴奏。侗族人民喜欢将不同调高的芦笙放在一起吹,以寻求刺激喧闹的音响效果。陈怡在《多耶》中就对芦笙在不同音区和调高上的吹奏进行了多处模仿,尤其在呈示段(10—61小节)进行了集中模仿。引子的“一领众和”就像狂欢前的号角,召集人们来到鼓楼前坪。呈示段代表狂欢的正式开始,侗族人民伴随着欢快的芦笙音乐开始舞动。呈示段可分四小段:10—18小节为第一小段、19—37小节为第二小段、38—46小节为第三小段、47—61为第四小段。第一、二小段的双声部旋律进行,像是高、中、低三种芦笙分别作了展示与配合,旋律线条抑扬顿挫,层层向上递进,情绪逐渐高涨,第三、四小段,连续不断的和音、音程或同时或交错吹奏,好像芦笙队的所有芦笙和锣鼓共同奏响,达到锣鼓喧天、芦笙齐鸣的热闹气氛。

图3 非三度叠置和声在呈示段中的位置

图4 “多调性和声” 在呈示段中的位置

陈怡使用两种和声写作凸显芦笙的和声效果:一种是非三度叠置和声⑤,在第38、43、44、47、50小节都有非三度和声的出现(图3);另一种和声是“多调性和声”,上下两声部的和声受多调性的影响,叠置到一起产生了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在图4中,第39小节第一拍的附点八分和弦,高音声部是重复低音的纯五度音程,低音声部是重复低音的增四度音程,两个音程间隔3个音区,但实际呈现的是大七度的音高差,碰撞出的和声效果是不协和的;第45小节的上下两和弦都是减七和弦,有大二度的音差,大二度是不协和的,因此两个和弦叠加出的和声效果也是不协和的,高音声部向上一个八度演奏,听觉上又更具冲击力一些;再如第55小节,上方声部是E宫燕乐上的大小七和弦和大三和弦,下方声部都是在降D宫上的纯四度音程,两种和声本身各自都是协和的,但调性相差增二度,导致两个声部合奏出的音响效果变得极不协和。

除呈示段外,在其他各段落也都有上述两种和声出现以凸显芦笙的和音效果在曲中的贯穿(图5、图6)。

除这两种和声之外,整部作品无论在横向的旋律进行中还是纵向的和声中都还大量运用了二度(包括转位的七度)、四度、五度、八度的音程,以模仿侗族音乐中丰富的二、 四、 五和八度平行音程进行,这些都大大强化了芦笙吹奏带来的听觉效果。

2.对侗鼓鼓点的模仿

侗族人民不仅热爱芦笙,侗鼓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侗鼓的体型较大,用绳吊在鼓楼的木架上,以槌敲击,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常用于节日聚会中。鼓是没有具体音高变化的,因此陈怡通过“>”标记、节拍、节奏型对鼓点进行了模仿。

另外,在展开部第106小节的低音声部、107—110小节的高音声部、再现部122全小节和至124小节的高音声部和弦,以及尾声第165小节第二拍至结束的低音声部都可看做是对鼓点的模仿。

(三)音乐特点的体现

侗族音乐产生于先祖对生活、文化、历史的唱诵,在数百年的传承中仍保留了一些原始的、有点“野”的味道。陈怡以很强的旋律性、重音及力度记号的大量使用,更赋予了作品“野性”的表现力,使得作品变得灵动、妙趣横生、形象鲜明,极大限度还原原生态音乐色彩,带给听众新奇又不怪异的听觉享受。

1.旋律的“大起大落”

北侗族音乐旋律性强、音域宽广、曲调高亢辽阔、音级跳动幅度较大、调式变化多,南侗族音乐则相对温柔平缓、内敛含蓄。笔者认为陈怡的《多耶》除曲中过渡段体现了南侗族音乐特点外,全曲主要以北侗族音乐特点为主,音符间的音级跳进主要有四级、七级,常用四、五、七度、八度演奏旋律,旋律的音区覆盖整架钢琴键盘,全曲奔放热烈,如奔涌千里的瀑布一般,体现了侗族豪爽的性格。

2.重音的使用

在陈怡的《多耶》中,重音记号“>”“Λ”大量存在。“Λ”是倍重音记号,主要标记在主题音调上,起到强化主题音调的作用;“>”的使用,不仅有代表鼓点的作用,也具有渲染音乐效果的作用,使原本就已经很有特色的音乐作品更有律动、更加风趣,富有民族特色。

渲染音乐效果的重音主要标记在旋律上,在旋律进行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呈示段第10小节旋律结尾两个音加入重音后,使得平凡的上升旋律变得调皮。其后,12—18小节,低音声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都有一个重音,具有谐谑的风格,与高音声部婉转的旋律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第64小节开始的对比段是很有个性的一段旋律,第82、89、94、95、97小节的和声都加了重音,弹下的一瞬间就像芦笙爆发出的响彻天际的声响回荡在夜晚的山林中,给这一段增加了一丝空灵、原始、粗犷的神秘色彩。

3.力度的变化

力度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力度变化。通观全篇,pp、p、mf、f、ff、sf、fp、cresc.、dim.等力度记号被标记得很清楚,且变化的很频繁,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另一种是靠旋律而做的力度变化,在明显的力度记号标记的段落里,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音区的跨度也提示了演奏者如何更生动地演奏出侗族音乐奔放、豪爽的特点。

三、结语

陈怡的钢琴曲《多耶》受侗族民间音乐和歌舞“多耶”的启发,但曲调并没有用“多耶”的音乐语汇,只采用了侗族音乐特有的核心音调do、la,却又令人隐隐感受到它深含侗族民间音乐的神韵;用多调性思维表现侗族音乐的多声性、用不协和的和声表现芦笙独特的音响、用音级跳进构成的旋律表现原始、古朴、粗犷的侗族音调、用精心安排的重音力度标记表现侗族音乐的鼓声与“野”性,这种有逻辑、有目的的对现代技法的运用是符合音乐内容的,因而《多耶》所呈现的是既神似于侗族民间音乐,又有强烈的现代音乐风格。

《多耶》集中体现了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进程的主要特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洋。[6]传统、单一的民族音乐审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但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给作曲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财富。现代作曲技法和民族音乐元素的结合,使民族音乐以一种更现代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增加了它们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同时以中国民间音乐为创作载体的钢琴作品使这些“长寿”的音乐瑰宝通过钢琴这一世界性的乐器传播出去,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能欣赏到中国民间音乐特有的魅力。

注释:

①陈怡,著名美籍华裔女性作曲家,以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髓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大胆结合的创作方法著称,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把中国传统音乐魅力带向世界舞台。

②《多耶》创作于1984年,是陈怡根据早年去侗族、瑶族地区采风,见到侗族歌舞“多耶”有感而发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浓厚的侗族音乐特色。此文谱例选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的《中国钢琴作品精选》。

③多调性是近代音乐中一种新的调性处理方式,是一种基于传统调性的发展形式。其特点是,在一首乐曲或一个段落的不同层次中,不同的调性同时纵向的结合。(见桑桐的《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539页)

④芦笙共有六种规格,音域在A2—a3六个八度,分成高、中、低音三种芦笙,可吹奏二度、八度、六度、五度、四度音程及三音或四音和弦。高音芦笙分高音和最高音芦笙,音乐纯净明亮,可用于独奏、齐奏,擅长演奏欢快活泼、婉转抒情的旋律及演奏技巧性较高的华彩乐段;中音芦笙分中音和次中音芦笙,柔和圆润,低音芦笙饱满丰厚,有低音和倍低音芦笙两种,中音至倍低音芦笙,只用于乐队合奏、伴奏,不单独使用。按照不同活动需要,会编制成不同规格的芦笙队。(https://wenku.baidu.com/view/548f3596ba1aa8114431d9f1.html,第9-12页)

⑤这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不遵循三度叠置的传统排列的和声,与中国传统色彩性和声中的非三度叠置和声产生了共鸣。

猜你喜欢
芦笙重音调性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单词重音
岜沙芦笙节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你好,芦笙
谈“调性”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