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翊欣
(上海动物园,上海,200335;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433)
现代动物园是指有目的地搜集各种动物,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进行动物保护的场所[1],肩负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职责,即“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动物园应该成为真正的动物保护组织,不仅投入濒危物种的繁育与研究,参与野生动物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同时通过向游客传播知识、增进理解、影响态度、引导行为,鼓励更多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之中。同时,现代动物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除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外,人们认识和了解各类野生动物的重要途径和场所。调查显示,全世界的动物园每年接待超过全球人口1/10的游客,其中以青少年为主[2]。这些年轻人通过在动物园中获得环境保护教育,会逐渐成长为关注自然环境、关注未来的下一代,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2]。未来的动物园必将逐渐发展为“自然保护中心”。
随着时代和观念的改变,以及人们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高,目前,上海动物园正处在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变的过程当中,其主要职能也进一步转变为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这两大职能。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综合保护、科普教育、生态保护宣传和文化休闲是上海动物园的四大功能,其中科普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受到全国范围内动物园的重视。保护教育,即动物园的科普教育工作被提升至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高度,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不仅如此,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到来,游客对旅游品质需求的日益提升,需求趋于多样化,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化、体验化的动物园旅游产品。再加上近年来博物学在国内的兴起,动物园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如何满足更多游客,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打造有特色的保护教育品牌,个性化服务更多类型的游客,成为上海动物园关注的焦点。
为了摸清上海动物园目前保护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成效,2017年9月—2018年8月,开展了针对上海动物园游客对保护教育的需求和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的研究。
上海动物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紧邻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该枢纽集航空、铁路、磁浮、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客运、城市巴士、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d[3]。
上海动物园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74 hm2,饲养展出470余种5 000余只野生动物。年均游客量约300万人次。上海动物园建设有大陆地区动物园系统首座科学教育馆,于2016年创立了“动物自然课堂”保护教育品牌。目前每年开展四大主题活动,即生肖文化系列活动、蝴蝶展、动物奇妙夜、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以及每月1次的园艺大讲堂、野趣100讲主题讲座,超萌动物探索营和其他科普活动。全园25个动物展区开展饲养员讲解工作。6部科普小推车由科普志愿者进行讲解固定科普设施共计约1 800块,含动物说明牌、科普知识版面、警示牌、指路牌、模型雕塑、互动设施等。自2016年起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围绕各个活动、动物趣闻等园内热点推送原创科普微信。目前粉丝量已超过10万人。同时设有官方微博,每日发送相关推送。
园内共有座椅528个、垃圾箱327、厕所10个、饭店2个、小卖部8个。
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具体收发问卷的地点为距离上海动物园出口较近的展馆和休息场所,调查时间为13:30左右,以此保证调查对象为已参观了全部或大部分动物展区的游客。考虑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调查时间作延时结束和提早开始的调整,每场调查历时约3 h。
调查主要内容:(1)游客类型与特征。(2)游园目的。(3)游览时获得野生动物科普知识的途径。(4)对现有科普活动的评价。(5)对科普教育的需求。(6)游客满意度等。(7)意见与建议。
为确保样本多样性,本次调查覆盖了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
本研究调查期间,入园总游客量为2 972 881人次,共收集有效问卷10 035份。
受访者中超过2/3为本市居民(43.55%)和暂居本市(24.44%)的市民,32.01%为外来游客。男性(50.91%)与女性(49.09%)的性别比基本一致。约2/3的受访者为20—39岁的中青年(66.02%),并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67.23%),且收入超过6 000元/月(60.14%)。可见上海动物园的游客大部分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经济条件。
近9成(89.51%)受访者携带孩子游览动物园,其中超过半数(52.34%)为父母与孩子, 近半数(42.60%)为亲戚朋友与孩子,极少数(5.83%)为祖辈与孩子的形式共同出行。16岁以下孩子以10岁以下的幼儿园儿童、婴幼儿及小学生占主导(图 1)。进入初、高中后,由于学业加重等原因,家长携带子女出行动物园的人数比重明显减少。
图1 16岁以下孩子年龄分布Fig.1 Age distribution for children under 16
调查显示(表1),受访者参观动物园主要是出于观看动物、游玩娱乐和让孩子学习动物知识这3个目的,其相应百分比分别为25.06%、20.51%和16.41%。由此可见,野生动物是动物园最大最基本的卖点,但是动物园的教育功能在游客心中仍略低于其休闲娱乐功能。
表1 几种不同游园目的频率
Tab.1 Frequency of different purposes of zoo visiting
3.3.1 游客游园时学习科普知识的途径
游客在游园过程中观察动物和阅读动物科普说明牌是受访者学习动物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表2)。同伴或其他游客、饲养员和志愿者的科普讲解是获得科普知识的补充途径。由此可见,游客到动物园来观察动物意义重大。
3.3.2 游客偏好的科普活动类型
在科普活动的类型方面,互动类和深度游类项目,是受访者最愿意参加的类型(表3)。展览类、大型主题活动、讲座的参与度次之。比赛、线上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3.3.3 游客希望动物园提升科普教育功能的方式
受访者更希望园方从动物科普设施、饲养员讲解、志愿者讲解这3方面提升其教育功能,其次是宣传手册和科普活动,受访者对科学教育馆、进入野外保护区及馆校合作的需求度最低(表4)。前3项本质上可以归并为解说系统,可见,游客在游园时非常需要专业的解说来提升他们对动物的了解。
表2 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学习科普知识的各项途径频率
Tab.2 Frequency of various ways for tourists to lear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nowledges during the tour
表3 游客更倾向于参加的各类科普活动的频率
Tab.3 Frequency of various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that tourists tend to participate in
表4 游客希望动物园提高其教育功能的方式的频率
Tab.4 Frequency of ways to improve zoos’ educational functions from visitors
92.52%的受访者游园时间超过1 h,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游园时间为2—4 h,游园时间在2 h左右和4 h以上的受访者比例相当,均为1/5左右(图2)。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7.12%)游客1年至少来1次动物园,回头率较高(图3)。约1/4的游客几年来1次,少数游客为首次前来。
在来园的交通工具选择上,半数(50.06%)游客选择公共交通,36.67%自驾,另有少量游客通过步行和骑行等其他方式来园(图4)。
图2 受访者的游园时长Fig.2 Length of the tour of interviewees
图3 受访者的来园次数Fig.3 Number of times for interviewees to visit the zoo
图4 游客出行方式Fig.4 Trip modes of the interviewees
受访者总体上对上海动物园感到满意,超过半数(53.81%)游客表示很满意,不到一半(40.75%)的游客表示一般,只有1.30%的受访者表示游园体验很糟糕(图5)。
具体而言(表5),动物说明牌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路面状况和路标指示牌。受访者对园内的餐饮满意度最低,其次是卫生情况和休息座椅。
保护教育方面:大部分受访者提出增加讲解的需求,电子讲解、饲养员讲解和志愿者讲解的需求度最高。此外,部分受访者希望增加科普宣传手册。另外一些受访者希望科普版面能针对学龄前儿童,增加图解说明或拼音注解,降低其阅读难度,增加阅读趣味性。
图5 游客满意度Fig.5 Tourist satisfaction
表5 游客满意度情况
Tab.5 Degree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餐饮服务方面:受访者提议最高,大多认为目前餐厅数量有限,希望增加餐饮服务点和食品种类。并根据中国人饮食习惯,提供热水、热饮。同时建议增加健康儿童餐、降低标价、改善卫生条件以及提高服务态度。
厕所方面:受访者提议次多,建议增加厕所数量、提供母婴室、厕所标识更醒目、提升卫生条件等。
路面状况方面:受访者认为园内道路标识应更明了准确、简单易懂。部分游客认为园内游览车收费不合理。也有游客提出园内部分道路不平整,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人行道缺乏斜坡,难以推行婴儿车。
此外,有游客建议推出年卡,方便多次游玩。
本研究表明,拥有70余年历史的上海动物园在上海市民心中占有较高的影响力,是上海市民观赏动物,带孩子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同时,由于上海动物园坐落于虹桥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令其成为许多外地游客旅游或顺带出游的理想选择地。
2017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人均收入为74 318元,折算到每月为6 193.17元[4]。上海动物园60%以上的游客月均收入超过6 000元,即超过全国平均工资,说明大部分游客的经济水平良好,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现代动物园不再像以往单纯或主要地作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大公园,而是通过合理的野生动物展示,设计精良的科普活动与设施,向公众传达野生动物保护信息,并最终发展成为自然保护中心。
从游客的游园目的来看,动物园的教育功能在游客心中仍略低于其休闲娱乐功能。这是由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动物园的发展情况所共同决定的。传统动物园是以猎奇、收集物种、供人娱乐为主要目的。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动物园则以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为中心使命。目前,上海动物园正处于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的过程中,公众带着游玩的目的前来,这样的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及对野生动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尚较为缺乏,使之无法以教育作为游览动物园的动因。
4.3.1 野生动物展示与保护教育的结合
上海动物园的主要受众为父母携带10岁以下儿童的亲子组合,他们出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看动物、游玩娱乐和让孩子学习动物知识。而游客在动物园内学习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为观察动物和观看阅读动物科普说明牌。程鲲[5]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即游客主要通过观察动物和阅读动物说明牌两种途径获得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随着时代变迁,全球范围内动物园的展示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从16—18世纪以珍奇动物为主题的笼舍式,到19世纪以动物分类为主题的笼舍式,20世纪以生态学为主题的生态式,再到21世纪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生态化沉浸式展出方式。生态类型的展示形式不仅将动物与环境紧密结合,也向游客传达了保护信息,即保护动物需要通过保护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来实现,这种展示方式为保护教育创造了平台[2]。除了保护信息以外,生态化沉浸式展出方式也能向游客展示动物的生物学习性,比如,某种鸟类是游禽还是陆禽、某种兽类是擅长奔跑还是擅长攀岩、是穴居还是树栖、是群居还是独居等。即使没有文字描述,游客在观看动物时,也能直观地获得这些科普知识。
因此,如何通过生态化沉浸式的展示方式,既满足动物的各项福利,又能让游客在观看动物的同时,获得科普知识和保护信息,再辅以精心编撰和设计的科普设施以及生动的讲解,可能是现阶段上海动物园提升其保护教育职能的最佳途径之一。
4.3.2 科普设施与讲解提升保护教育内涵
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希望动物园主要从科普设施、饲养员讲解和志愿者讲解这3方面提升教育功能。这3方面本质上可以归并为环境解说系统。该概念起源于美国国家公园的服务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最新的定义为[6]:环境解说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王民等[7]认为动物园环境解说的目的有二:对于游客来说,通过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启发人们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动物园来说,要通过解说为游客提供一种在快乐中学到新知识的亲身经历,从而影响游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目前,上海动物园的自导式解说系统,即硬件方面主要为园内的各类科普设施,折页、图书等书面材料较少。向导式解说系统,即饲养员[8]和志愿者的科普讲解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边喂食、边训练、边讲解的模式。近年来又新增了金刚鹦鹉、企鹅健步科普行、灵长动物科普秀、乡土动物展区等一系列四位一体岗位,在讲解中融入动物与游客的互动,深受游客喜爱。
程鲲[5]调查发现,讲解员的讲解是游客喜欢的教育方式。她同时指出,宣传手册对游客的吸引程度一般,科普馆没有受到太多的游客关注,是因为游客认为这种形式会枯燥无味。田秀华等[9]发现在全国动物园内,科普教育馆对游客的吸引程度一般,不到10%。
考虑到来动物园游玩的孩子主要为10岁以下的幼儿园儿童、婴幼儿及小学生,科普设施应充分考虑这部分人群的特征,即偏好图画、不识字或识字少,依赖家长进行讲解。设计适合他们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的科普知识。以大幅的画面和简洁的大标题为主,着重强调重要的基本信息,并补充说明一些游客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有趣信息,吸引小朋友,同时兼顾到青少年及成年人。
4.3.3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类型方面,互动类和深度游类项目是受访者最愿意参加的类型。在这类活动中,参与者能通过一系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互动项目,以及精心设计的游园路线,和专业深入的科普讲解,获得感受深刻的体验与记忆。展览类、大型主题活动、讲座的参与度次之,这可能是因为这3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知识性不强导致的。比赛、线上活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说明这类活动的受众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园内参观游览的游客的关注点主要在野生动物本身,而不在于线上或竞赛类项目。
支持野外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动物园的终极目的[10]。西方的优秀动物园通常会与保护区开展物种保护合作,也会带领公众进入保护区开展活动。而像非洲、东南亚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西方游客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寻找和观赏野生动物是其旅游业的重要内容。上海动物园虽然也积极参与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红斑羚(Naemorhedusbaileyi)、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獐(Hydropotesinermis)等濒危动物的野外保护,但参与形式主要为物种繁殖,科普活动从未进入过保护区。本调查显示公众对进入保护区的需求很低,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中国大陆公众的野保意识普遍较低,对于前往野外观察野生动物缺乏了解。
4.3.4 面向幼儿的保护教育
本调查显示,16岁以下孩子中,超过60%为6岁以下幼儿。田秀华等[9]指出,幼儿活动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动物园是非常受欢迎的教育项目,但是中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重要性。上海动物园乃至全国各大动物园的科普活动大多主要针对6—12岁,即小学至初中低年级的孩子,而本调查显示7—10岁孩子的占比仅为约1/4。田秀华等[9]还建议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设计特殊的活动,通过最直接的观察、接触、饲养动物、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爱心[11]。目前,市面上针对0—3岁幼儿和3—6岁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各类早教项目琳琅满目,颇受家长追捧,动物园理应利用自身庞大的野生动物资源,设计并开发相应的课程与活动等,一方面填补自身对于幼儿类人群保护教育的空白,一方面让保护教育从娃娃抓起,更好地履行现代动物园的职责。
4.4.1 出行方式
上海动物园的公共交通资源极为丰富和便捷,但调查显示仅半数游客选择公交出行,超过1/3的游客自驾出行。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全球变暖正威胁着北极熊等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上海动物园理应号召游客绿色出行,让保护教育的理念延伸至与动物园相关的每一个环节。
4.4.2 游园次数和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约2/3的游客1年至少来1次动物园,且游园时间超过2 h。有研究指出,经常来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是动物园进行公众教育更为有效的群体,因此怎样让游客多次来动物园参观对提高公众教育效果至关重要[1,12]。
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策划方案时,注意提升活动知识性和保护信息的传递。实施过程中,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注重活动内涵的有效传达。活动结束后,及时做好评估和反馈。
从来园目的分析,大部分游客都是出于孩子科普或者自身科普的目的而来,尤其是家长带着孩子学习是主要目的之一。因此科普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开展一些趣味科普游戏,增加科普体验感受,提供电子解说器、增加饲养员解说时段、在室内场馆增加科普视频播放频率和种类、印制手册提供游园建议及路线以及尝试利用高科技手段VR等延伸拓展科普知识等。
目前,有近1/3的游客游园时长较短,少于2 h。建议上海动物园增设游客可自主参与的互动体验项目,延长这部分游客的游园时长。
有研究认为[10],一味地迎合公众的喜好,只能使动物园陷入被动。游客的知识、认知、行为态度及参与都可以被正向地激发和引导。对于野生动物表演、乱投喂等现象,动物园理应扮演引导的角色,传达正确信息。同时,动物园应进一步做好保护教育的各项工作,改变动物园在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引导公众在思维上将动物园与野生动物保护建立关联。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崛起,动物园也无须避讳顺应潮流,打造网红景点或动物,吸引年轻游客,扩大保护教育的受众面。例如,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的沙生植物区和热带雨林区就成功打造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拍照留影。珍古道尔说过: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通过采取迎合游客的手段,吸引更多人喜爱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才可能有希望。
动物园必须为游客提供方向指导、休息、餐饮、商店、卫生间等基本服务,这些直接影响着游客观赏和教育效果的好坏[13]。根据调查结果,上海动物园应着力改善其餐饮、卫生和座椅的情况,既增加数量也提升质量,满足游客的消费、餐饮和休息的需求。其次,根据游客类型,增加母婴室、增加路面平整度、增加人行道与主干道之间连接的斜坡,便于推行婴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