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新氛围、创新角色认同与大学生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2020-05-04 15:00李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李想

摘  要:调查分析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实证角度探究课堂创新氛围、创新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创新角色认同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课堂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角色认同在课堂创新氛围与大学生创新行为之间产生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课堂创新氛围;创新角色认同;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1-031-05

“创新行为”最早由Amabile提出[1],在有关个体创新行为的研究中,创新行为普遍被认为是有关创新想法的产生、发展和实施的过程。大学生创新行为也属于个体创新行为,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场景中产生新思路、运用新方法推进创新构想,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的过程。当前有关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动机、自我效能等,环境因素包括组织气氛、领导支持等。

“组织创新氛围”是环境因素中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之一,Amabile[2]从管理学角度阐释了其内涵,即以组织成员的感知为基础,对组织环境支持创新的强度进行评价。以往许多研究都证实创新氛围能够正向影响创新行为,但更多是以企业组织环境为背景。近年国内也有学者如李宪印[3]等着眼于高校环境,探索出高校创新氛围、组织支持、师生关系等同样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但是此类研究并未关注到高校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大学课堂。因此,本研究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堂,探究学生对课堂环境中创新因素和创新特性的主观认知,从而获知课堂创新氛围与创新行为的关系。

Farmer[4]提出“创新角色认同”一词,指个体对创新性自我形象的感知与接受程度。个体的心理因素是连接行为与环境的中间变量,角色认同作用于个体行为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设定某角色,并对该角色行为表示认可和支持时,个体才具备展示与该角色一致行为的动机与心境。因此,本研究同时关注促进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环境特征和认知特征,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为背景,提出“课堂创新氛围→创新角色认同→大学生创新行为”这一假设,验证课堂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创新角色认同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以期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创新行为预测和培养模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省内两所高校2018年入学的各系各专业学生中通过随机抽样获得,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回收问卷共504份,从中筛选出有效问卷367份,所有被试均处在“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进程中。

(二)测量变量及工具

1.课堂创新氛围。包括互助合作、鼓励自评、接纳包容、自主参与、时间自由、充分思考6个维度,共34个题项,采用Likert4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对课堂创新氛围的感知程度越高。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2.24,RMSEA=0.061,SRMR=0.059,GFI=0.85,NFI=0.91、CFI=0.95、IFI=0.9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6,信效度均较好。

2.创新角色认同。选用Tierney和Farmer[5]的《创造角色认同量表》,并作翻译与修订,形成单维度共3个题项,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4。

3.创新行为。包括思维方式、学习学业、生活实践、学术探索4个维度,共17个题项,采用Likert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创新行为水平越高。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8。采集的数据使用LISREL8.7和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现状特点

由表1可见,被试的创新行为和四个维度分值均略高于常模均值,表明被试的创新行为表现总体呈中等水平。在各因子中,“学习学业”分值最高,“学术探索”分值最低。

2.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One-way ANOVA)发现(见表2),被试的创新行为在性别、专业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学生干部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创业实践经历、创业意愿、学业成绩和课堂参与度六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呈现显著的有:(1)学生干部的创新行为水平高于其他学生;(2)社团活动方面,学生的创新行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从不参加;(3)创业实践方面,学生的创新行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有创业经历、仅参加创业大赛、无创业经历;(4)创业意愿方面,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创新行为优于无创业意愿的学生;(5)学业成绩方面,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创新行为优于中等偏下的学生;(6)课堂参与度方面,学生的创新行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参与度高、参与度中等、参与度低。

(二)课堂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1.课堂创新氛围的特征

调查课堂创新氛围情况,本研究从学生主观感知评价出发,由表3可知,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课堂创新氛围及各维度分值均高于常模均值(2.50),呈现中等偏上水平。在各维度中,“充分思考”和“接纳包容”分值较高,“鼓励自评”和“自主参与”分值略低。

2.创新氛围、角色认同、创新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创新氛围、角色认同和创新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学生感知到的课堂创新氛围呈中等水平,而对于创新角色的认同和创新行为表现均呈中等偏上水平;学生的创新氛围感知、创新角色认同和创新行为三者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说明无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进行回归分析。

3.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获知课堂创新氛围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力,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为互助合作、鼓励自评、接纳包容、自主参与、时间自由、充分思考6个因子,因变量为创新行为的总分。

由表5可知:课堂创新氛围的自主参与、鼓励自评、接纳包容、充分思考4个因子进入创新行为的回归方程,并能解释38.3%的变异量,其中“自主参与”预测力最强,样本无自相关性,回归方程显著。而“互助合作”“时间自由”两个因子未进入回归方程。

4.角色认同对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探索创新角色认同在课堂创新氛围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中的中介作用,首先以创新氛围总分为自变量,以角色认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1(见表6)。结果表明,课堂创新氛围进入创新角色认同的回归方程,并能解释14.9%的变异量,样本无自相关性,回归方程显著。其次,让创新氛围、角色认同与创新行为一起进入回归方程,依次建立模型2和模型3,结果如表7所示,创新氛围和角色认同均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合分析模型1、2、3的回归数据,结果证明,创新角色认同在课堂创新氛围和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关系中具备中介效应,表现出部分中介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现状特点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具有中等水平表现,说明他们在目前的职业探索阶段(大学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表现出某些创新行为的特征,但还未达到理想水平,仍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具体来看,由于大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学习,因而他们在“学习学业”维度上分值相对较高,表现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拘泥于教材、不受限于常规,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新想法和新观点的创新行为;在“思维方法”和“生活实践”方面表现平平,反映出大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在日常生活的灵活运用上还不够熟练,他们对于冒险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普遍显得比较谨慎和保守(有创业实践或比赛经历的大学生仅有14.7%),缺乏生活中的发明和创造,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动力和信心不足;而“学术探索”维度的分值最低,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关注较少,缺乏开拓学科新理论、投入学科新研究、提出学科新思路的行为。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行为水平应分角度地从学习学业、思维方法、生活实践、学术探索等内容入手。首先,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以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实践活动以获得创造性体验,充分重视认知能力的考查和评价;其次,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尝试多种创新方法;第三,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配合,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大胆实践创新想法;第四,引导学生摒除碎片化、快餐式的学习方式,回归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术创新精神。

(二)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创新行为表现一致,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也表现一致,可见性别和专业并非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从某一角度说明了不论性别、不论专业,所有大学生都能够培养和展现出一定的创新行为。

在实践活动上。首先,学生干部(占29.2%)的创新行为表现优于其他学生,具体表现在“生活实践”和“学术探索”两个方面,可见学生会的工作经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实践的深度与广度,激活参与创新实践的动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养起学术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其次,大学生创新行为受到社团活动参与度的影响,社团活动本身就是大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景,更是创新行为的催生环境。第三,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经历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在真实的创业经历和创新创业比赛过程中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升。

在创业意愿上,行为源于态度与内在动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新行为及各维度上都明显优于无创业意愿的学生,表明这类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并且努力在大学期间将创新创业愿景付诸于实际行动。

在学业特征上。首先,学业成绩高低虽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表现,但差异仅表现在“思维方法”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这可能由于高校的学科考核多以结果考核为主,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专注度高、思维逻辑性强,但对于学业和学术的创新性研究探索并未显示出优势,但他们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更清晰,自我管理能力更强,因此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的参与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课堂对激发学生创新行为的重要作用,其影响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课堂创新氛围、创新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课堂创新氛围总体较好,学生普遍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不采用单一的灌输讲授,而是鼓励、赞许他们自由表达不同观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出蕴含创新元素的教学环境。

其次,课堂创新氛围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即学生对课堂创新氛围的感知越强烈,其创新行为水平也越高。其中,“自主参与”的影响力最强,教师如果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动机,牵引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在教与学密切互动中产生创新想法并展现创新行为的可能性将显著提高;“鼓励自评”指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评价,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延展性,能一步步激发学生开放性地思考与分析;“接纳包容”指教师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尝试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批判,而是充分挖掘、赞许学生观点的创新之处,并引导所有学生给予同伴尊重和支持,营造出包容性的课堂氛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安全感和认可度,进而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创新行为;“充分思考”的课堂中,教师提供开放式的讨论点,鼓励学生发散性、跳躍式思考,这样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能直接催生创新构想和成果,对创新行为的触发十分有利。

第三,创新角色认同在课堂创新氛围与大学生创新行为中的部分中介效应得以验证。创新角色认同作为一种心理资本,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内在认同,可以帮助实现自我激励,并促进个体采取切实有效的行为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大学生在适宜的鼓励、接纳创新的课堂氛围中,能由内而外塑造起对创新角色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创新角色的要求来调整自我,构建起与创新角色相匹配的行为模式。

综上,在高校层面,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支持环境,一是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二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创新教学行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推动教学的创新改革。在教师层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但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把握教师的主导性,科学调控教学进程,创设创新教学情境;教师应有意识地开拓教学思路、改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課堂教学特殊的时间与空间,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营造出平等参与、充满活力的课堂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Amabile,T.M.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1): 123-167.

[2]Amabil, T.M.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J]. California Managem ent Review,1997(1):39.

[3]李宪印,张宝芳,姜丽萍.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构成因素及其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91-100.

[4]Farmer SM, Kung-Mcintyre TK. Employee Creativity in Taiwan: An Application of Role Identity Theor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46(5):618-630.

[5]TIERNEY P., FARMER S M.Creative self-efficacy: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6):1137-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