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雷
摘 要: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人对于体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从最开始的竞技体育转变为群众体育,认识到体育应该是一项大中型的领域范畴,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一项内容。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也开始积极致力于探索体育社会服务的新模式,意在原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切入点,通过更具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社会服务模式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对于体育服務的需求。文章将就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探索以及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体育社会服务模式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都集中在“高校主导型”或者“政府主导型”等传统社会服务模式上面。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以及大众的需求变化,原有的体育社会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再继续适应和满足当今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其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通过一些具体的创新和改革措施来打破原有的体育社会服务模式,拓展体育社会服务模式的空间,充分利用起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第三方等多方面的资源,寻求创新和突破。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内涵分析
在当今社会中,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校园或者课堂上面,其在社会领域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所提供的服务也是衡量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当前很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都在积极创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想要通过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来为国家与社会体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提供动力。目前,关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其类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与体育相关的服务,这类服务主要是站在体育专业教学的立场上面,为促进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发展以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专业人才以及体育相关资源等等。第二种则是与体育相关的爱心志愿服务,这与体育教学本身虽然有着一定关系,但是从实际性质上面却被独立出来。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到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职能共被划分为五种形式,分别是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政策服务以及资源服务。
二、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体育课程社会服务模式
何为体育课程社会服务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体育课程作为中心和主线,从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及引导方向上来衡量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弱。现阶段,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致力于体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意在通过体育课程来增强体育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体育课程社会服务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单独依靠体育课程来实施体育社会服务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大众对这种方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二)体育场馆服务模式
体育场馆服务模式是当今高等院校中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从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本身的性质而言,其就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但是,从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功能来看,其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顺利。不同高校对于体育场馆的开放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中人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当今社会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也在逐步增强。这对于高校体育服务功能而言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很多高校在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度上面都拿捏的不到位,太过谨慎和保守,造成了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社区体育服务模式
社区体育服务模式是诞生于体育逐渐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层面的背景之下,社区体育是当今社会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之一。社区体育服务模式是将高校体育资源引入到社区当中来,为社区提供服务,进而提高社区体育水平。但是,社区体育服务模式有利有弊,其虽然满足了高校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让社会与高校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但是,社区因为自身局限出现的场地以及器材的结构化失衡,严重影响到了社区体育的服务效果。
三、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应用现状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情况
关于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便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是代表高校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人物。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服务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高校体育教师开设与体育相关的各类培训班。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是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集中地。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目前针对全社会开设了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函授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等,每一年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师都会为学员们进行专业的教育与培训。除此之外,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也在积极致力于开设多种培训基地,针对性培养体育人才,每一年都会向社会上输送各种体育专业优质人才。第二,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积极致力于科普宣传。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师们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参加或者牵头组织举办体育类科普宣传活动,比如:由广东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健身教练基地主办的大型体育类科普宣传活动,高校体育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第三,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开设知识技术讲座。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通过专业的知识技术讲座,把自己最擅长的体育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大家能够更清楚且系统的学习到相关体育知识,我们必须要承认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促进全民健康普及以及体育推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对外开放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中的体育场馆在保证体育专业教学需求的基础上都会选择对外开放,这也是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中的一个重要体现。调查人员就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对外开放情况进行了了解:第一,关于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调查人员了解到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对外开放,根据调查研究,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在正常工作日里面对外开放的时间大约占据百分之二十的比重,而到周末或者节假日的对外开放时间则占据百分之九十以上。总体来看,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时间数量是不低的,但是,具体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程度却不是很高,很多进入到高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人员好像都比较偏爱或者集中在某几个体育运动项目上面,剩余其他很多体育设施还都处于相对闲置的状态。第二,关于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形式,调查人员了解到目前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有偿、无偿以及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形式,这三种形式具体所占据的比重,笔者还未能作出完全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其会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第三,关于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所面对的对象。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是面对不同社会群体来开放的,其中,面向社会团体开放的比重和面向个人开放的比重不同高校各有不同,而面对学校内部师生开放的比重则是百分之百。但是,笔者还了解到,进入到的高校体育场馆内进行学习或者锻炼的人基本上都是距离学校位置比较近的人群,比如附近的居民或者附近的公司团体活动等等。一些相对位置比较远或者规模和标准要求比较高的团队活动很少会进入到学校体育场馆里面来。
四、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一)积极拓宽体育社会服务的领域,增加体育社会服务的内容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开展体育社会服务工作时,应该要在原有社会服务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拓展服务的领域,增添服务的内容。在社会中营造出更具感染力的体育服务氛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服务的存在。但是,笔者在这里提醒一点,高校所开展的体育社会服务工作,其必须要坚持以体育为主,其他为辅的原则,切忌为了扩大规模或者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脱离了体育社会服务的本质与目的,如成立某项体育运动俱乐部。高等院校在开展体育社会服务工作之前,一定要对社会与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研,将自身专业水平和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充分利用好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体育教育与宣传资源,将更多先进的体育理念以及体育形式拓展到社会当中来。
(二)高等院校要树立起社会服务意识
高等院校既然想要将体育社会服务职能推广出去,那么,高校自身就必须要树立起更具先进性的体育教育理念,同时也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意识。高等院校必须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体育社会服务的开展创造合适的条件,不断创新和优化体育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具体活动当中来。高校必须要在此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发力点,为体育专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保驾护航。
(三)加强对体育学科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
高等院校要想进一步强化体育社会服务职能,就必须要在学校内部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体育课程,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此外,还要加大对体育专业学生以及教师的培养力度,双管齐下,将体育社会服务模式中的两大主体——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到位,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养,进而为后续的体育社会服务的人才输送奠基。
(四)高校体育资源三点结合,创新体育社会服务模式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不仅有优秀的师资、专业的学生及丰富的体育设施资源,为了提高校内体育设施使用率,更好地为专业学生和专任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平台,可就体育专业老师、体育专业学生和体育场馆三点出发,从原有的单向主导社会服务模式中探索出“需求—制造—供给”的创新模式,把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培训考核和学校体育运动俱乐部的运营联系起来,推动社会体育的服务工作,以达到满足社会的服务需求,制造出具有服务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供给给需要优质服务的社会领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专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社会对高校体育专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必须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力求获得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旭,朱施成.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19.
[2] 张帅,韩衍金,李娜.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与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
基金项目:文章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青年课题《高等院校体育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及应用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