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勇
摘 要:文章以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由艺术类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分析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融合,以考促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效果。
关键词:等级考试;高职;计算机;课程;优化
随着国家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能真实反映持证人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人员聘用、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和硬性条件,因此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教学就十分必要。
1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NCRE)經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于1994年推出,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也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提供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是否持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许多单位、部门人员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3年9月计算机二级考试中,增加了考试科目MS Office高级应用,要求参试者具有计算机应用知识及MS 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能够在实际办公环境中开展具体应用[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得以迅速普及,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及MS 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已成为日常工作中必需的职业素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
2.1 高职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内容相对滞后,虽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一般都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计算机网络基础4个模块,但时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更新相对落后,出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个理论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技术发展步调不统一,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两个实践模块的软件版本低于实际工作中版本或市场最新版本的现象,致使学生所学与所用脱节。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多媒体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是分开进行的。在多媒体理论讲授课上,存在理论满堂灌的方式,学生的学习被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上机实践人数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几次课以后,很多学生放弃练习,以上种种,致使课堂出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练”,课堂效果微乎其微。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对于文化课进行大容量班级统一进度授课的要求,但同时其弊端也很明显,如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学互动效果差、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2.2 艺术类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鉴于近些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下调,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尤其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存在重专业、忽视文化课的情况,这一点不但体现在平时文化课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在思想意识中也是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专业学好就可以了,对文化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艺术类学生普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很多学生思想上排斥,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同时,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感性思维强,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感性内容,如色彩、图像、动画等,容易产生共鸣,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很多逻辑抽象和理性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3-4]。
3 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计算机应用基础”优化的可行性
3.1 我国推行“1+X”证书试点
国务院于2019年1月24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得充分证明持证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提升持证人在就业应聘中的竞争实力,是大学生毕业前的必拿证书之一。
3.2 两者部分内容高度匹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共有4题型,包括:选择题(20分)、文字处理题(Word)(30分)、电子表格题(Excel)(30分)和演示文稿题(20分),重点考查MS Office 2010处理复杂文档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应试者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及MS 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能够在实际办公环境中开展具体应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核内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高度匹配,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备考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3.3 以证促学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结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该课程的目标,从思想意识上提高了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的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等级考试,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上讲授、上机实践真题,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应知应会知识学习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效避免了“眼高手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学懂、学深、学透,不觉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考试、工作中的实力,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用[5]。
4 基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优化
4.1 结合计算机前沿技术,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文章以计算機等级考试大纲为依据,引入计算机前沿技术,将教学内容分为6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操作系统模块、Word的功能和使用模块、Excel的功能和使用模块、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
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核内容会随着新时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与当下计算机技术一致,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中的题目可以直接引入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尤其是操作题,即文字处理题(Word)、电子表格题(Excel)和演示文稿题(Powerpoint),均以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将工作中的实际任务,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的考点,以操作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入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真题,将课堂上的教学案例细化成小的题目,将每个小的题目完成,整个案例的最终效果就呈现出来了。课堂上学生只要记住每个小题的操作步骤即可,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对操作步骤的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各考点的理解[6]。
4.2 结合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互联网+”教育为引导,优化课堂教学
结合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合理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行混合式教学,优化课堂效率。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个理论模块的教学,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增加艺术类学生更易接受的图像、视频等,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将理论部分课程录制成微视频,课前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或网络学习空间中,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上采用小组协作、小组探讨、作品展示等轻松活跃的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上机实践模块操作系统、Word的功能和使用、Excel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的教学也应舍弃以往效率低的“满堂讲+满堂练”的方式,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课堂上,老师先讲解演示操作过程,讲解时通过多媒体,采用广播式的演示教学,使学生掌握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骤后,马上投入练习,老师只需要对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同学单独辅导,如果某一问题重复出现次数较多,老师可以再次集中讲解,学生再次练习。这种方式不仅使老师从重复问题中解脱,而且能及时解决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针对性地解决了以往课堂效率低的问题,而且使师生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案例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标准,优化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基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课程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学校应打破以往考勤+期末考试分数制,给予授课老师自主评分的权利,实施弹性考核制度。除考勤分数、期末考试分数外,还应设置学习过程分数和课程免考政策。
学习过程分数包括平时作业分数、网上自主学习成绩和上机实践成绩,对学习过程实施全方位的考核监督,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程免考政策可以针对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级别并取得合格及以上级别证书(合格、良好或优秀)的学生,免考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考试,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等级对应分数段的中位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课程免考政策可以激发学生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热情,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以考促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5 结语
基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职业技能,但同时也不能过分依赖等级考试,在改革中,需要合理利用两者的契合点,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摒弃其负面作用,充分考虑高职艺术类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沈飞.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6):31-33.
[3]孟祥敏.基于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168-172.
[4]唐珺.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电子世界,2018(12):106.
[5]金莹,陶先平,张莉,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8(10):125- 128.
[6]张成龙,李丽妖.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7(2):66-71.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de examination: taking course of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Feng Peiyong
(Publ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Shan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 Design, Jinan 25003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in a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r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in teaching, takes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combines with teaching practice,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integrates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so as to promote learning through exams,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earning attitude,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optimize classroom effect.
Key words:grade examin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curriculum;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