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2020-04-30 06:47张蕾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
关键词:活态金山花儿

张蕾

摘要:花儿是研究西北民间文化及少数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临夏是“花儿”的故乡,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松鸣岩花儿会传承人马金山先生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调查松鸣岩花儿会,对花儿变迁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思考。

关键词:临夏花儿   松鸣岩花儿会   松鸣岩花儿会传承人马金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39-02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在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藏族等八个民族之间传唱的民歌,它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范围广泛,并以其即兴而起的创作演唱、生动酣畅的情感表现、别具一格的曲令格律而彰显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深受各个民族人民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喜爱。花儿的词曲和内容非常丰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是研究西北民间文化及少数民间文化的活化石。青海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于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是“洮岷花儿”的主会场。临夏是“花儿”的故乡,“花儿”是这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临夏花儿分为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山歌体系,其中松鸣岩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是河州花儿南部的大本营,也是中国花儿的传承基地。松鸣岩花儿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明代起历经500多年传唱不衰,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5月20日花儿被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正式列入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备选项目;同年,临夏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公布松鸣岩花儿会传承人马金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甘肃省文化厅公布莲花山花儿会传承人汪莲莲、马梅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9月30日甘肃花儿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花儿传承现状调查

早在50-80年代,就曾在全国民间文化搜集与整理中掀起过研究花儿的高潮,时至今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其传承发展的如何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方面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暨松鸣岩花儿会传承人马金山先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花儿传承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实地参加松鸣岩花儿会,切身感受花儿目前的传承现状并作出相应思考。

马金山先生是2008年2月底由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东乡族,生于1943年,自幼跟随父母学唱民歌,七、八岁就开始参加花儿会并进行宴席曲表演。他熟知河州花儿、打调、宴席曲等,并善于演奏咪咪、唢呐、板胡等乐器,表演创作俱佳。他的演唱风格淳朴自然,粗犷奔放,是远近闻名的“唱把式”“练家子”“太子山下的金唢呐”,是土生土长的花儿专家。2006年初,马金山先生贷款买下了原和政县科托村合作社的几间平房和院子,挂牌成立了“和政县文联花儿艺术学校”。这些学生除了本地的小孩还有东乡、广河、康乐、甘南、夏河等地方的学生,年龄从六岁到十六岁不等,马金山利用每周双休日和寒暑假教学生唱花儿,学二胡、唢呐、咪咪等民间乐器。马金山先生介绍:平时就用卖他本人制作的金山腰刀的收入及在松鸣岩当马队队长的工资供学校的日常开支。在交谈中,马金山先生谈到,虽然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日常学校运行中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这不得不说是制约花儿传承人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到松鸣岩花儿会,马金山先生也介绍说如今的花儿会不似当年。“花儿会”曾是花儿传唱的一个重要形式和场合,解放前也称“唱山”“山场”。作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的和政縣松鸣岩是河湟地区最大的花儿会场,松鸣岩花儿会也是河州花儿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和传承基地。松鸣岩花儿会是民间自发参与并进行演唱花儿的传统活动,各民族花儿歌手一起演唱、切磋,交流倾听随兴创作的花儿,此时花儿会就自然以比较著名的花儿歌手为中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演出群体,繁荣期的花儿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赴会人人都会唱花儿,不少人都自编自唱。但经过笔者实地观摩与参加后,现在的花儿会确实有很多新的改观。一是由以前自发参与并演唱的大型民间传统活动变成政府有组织有目的的参与活动;二是由以前单纯花儿歌手交流、演唱、切磋的表演变为增附加商业演唱、旅游推介等商业内容的综合活动;三是由以前花儿歌手兴之所至即兴创作演唱的方式变成多为专业演员有准备的舞台表演;四是由以前浑然天成的现场发声变为借助舞台、话筒、伴奏的表演演唱。这固然是花儿革新的一方面,却变得平淡普通,丧失了花儿原汁原味的野味天成与浓厚的艺术内涵。

二、花儿变迁原因思考

(一)花儿的变迁映射了时代的进步

花儿诞生于乡野,得益于田野地头的口头流传,但随着中国城市城镇化的进程,花儿流传的生态也不可避免得到转换。这是无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前进所向,也是文化生态的自主选择。无论作为花儿文化生态内部的传承人或族群,抑或是作为历史中的个体对此都应无可厚非。但是在历史前进的进程中,花儿的文化传承活动是否就一定适应不了新的社会环境,或是花儿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已经失去它本身的特定价值呢,我们暂且不用如此悲观。就世界范围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关注和重视,尤其在目前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与挤压现象,存在于各个国家。如何在文化传承的观念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是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命题。所以流行于我国内陆地区“花儿”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子命题,它和国内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面临着时代进步的挑战。

(二)花儿的“活态”传承的理念

“活态传承”一词首先出现在非遗保护领域,是指在非物质保护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的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同时,作为很多都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应具备“活态”传承的特点。正如宋瑾老师所说,“文化中的音乐是活态的,气质是活态音乐呈现出来的,音乐就像人,有灵有肉,灵肉合一,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把花儿放置于大的文化历史脉络中来传承,使花儿不与其生存的环境相割裂,借助文化的多重视角,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来理解花儿,解释花儿,将花儿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重视和关照。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应致力于“花儿”音乐本体的传承,同时还应注重对“花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阐述和传播,使被传授者更深刻地了解、体验“花儿”的丰富含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花儿传承对策思考

其一,花儿的传承与发展究其根本应该建立在科学的保护与认识之上。在主要依赖政府的保护活动中,我们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现在甘肃这样一个要创建文化大省并撬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非遗项目中什么是其最具文化及艺术价值的精华。对于花儿,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浑然天成的乡野情趣、纯真质朴的表演风格、浑金璞玉的生命吟唱是最打动人心的。

其二,加大宣传及资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花儿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花儿的发展离不开花儿传承人的培养和发展,传承人一旦断链,以耳传心授为主要教授方式的原生态花儿也必将随之不复存在。让更多的年青人来喜爱花儿、学花兒、唱花儿,这样花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连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闫国芳.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7.

[2]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及传承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马莉.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4]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5]王沛.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M].甘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活态金山花儿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