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程
摘 要:本文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基础性阐释,着重梳理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及其关系,并从信息化、网络化等角度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医院提升内部审计、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医院
当前医院的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已经到了重要的冲刺阶段,而如何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当下医院急需探讨的议题。十三五时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而2019?020年是十三五中基本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体系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关键阶段,内部审计的作用越发明显。内部审计是预算单位发展的“守卫者”,它不仅能够保障预算单位的程序公正与制度规范,而且能够提升整个单位的控制水平,甚至决定了预算单位在市场化机制中的道路。但当前医院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职业化建设还处于薄弱环节,仍需着重探讨与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内部审计应用至内部控制中。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审计概述
根据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文件,内部审计是预算单位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对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的过程,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提升预算单位的风险防范、识别及治理效果,并协助其实现运营目标,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特征。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延伸了90年代IIA的界定,认为它的目的是推动预算单位实现预算目标,重在强调它在内部控制及其他经营活动中的有效性、合法性和适当性。同时,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合称为三大审计。从我国当前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来看,转型是必然的。一方面,伴随着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接轨,新审计准则的重点开始发生变化,如将精细化纳入内部审计框架,逐渐开始从全局考虑进行风险防范,而不再是传统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局部监管;审计目标中更加强调风险概念,尤其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审计职能方面,逐渐开始从价值守护转变为价值创造,从原来的咨询、监管、评价等职能转变为战略服务、经营决策、单位持续发展等职能。另一方面,审计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内部审计的作用逐渐上升为战略层面,开始将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与监管作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内部控制概述
自从2006年我国引入内部控制概念后,其界定一直延续着COSO框架,主要是为预算单位实现其目标、规范程序、提升效率而提供体系保障。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内部牵制阶段,它发生于20世纪20―4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在关注防范岗位间的暗箱操作行为,如会计核算岗位与出纳岗位间的不相容。第二阶段为制度控制阶段,它发生于20世纪40―7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意识到了制度可以规范组织内部的运营。第三阶段为结构控制阶段,它发生于20世纪70―9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到了外部环境对内部运营的影响,将环境因素纳入控制框架,并形成了系统、环境、程序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第四阶段是框架构建阶段,它发生于1990年到21世纪初,这个阶段主要在补充结构控制阶段的不足,将管理、监督、风险评估等因素纳入框架内,并形成了经典的COSO框架。第五阶段为风险管理阶段,它是当前的内部控制阶段,主要考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间关系,这也与内部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阶段相匹配,甚至部分单位开始将战略发展纳入COSO框架。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根据中国审计署官方网站上2018年的内容显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可以被归结为管理与监督两方面。就内部审计的管理作用而言,首先,内部审计在资产管理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将原本集中为一体的采购、入库、出库等工作按照职能进行分离,将具有利益关联的岗位进行分离,以平衡各职能岗位的任务关系。这可以有效的区分和界定工作人员和部门的责任。其次,当前内部审计的职能逐渐开始由简单的检查等保护性职能向管理服务等咨询性职能转变,这决定了内部审计可以为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服务。这种服务尤其体现为大型医院,内部审计可以从制度等角度提出咨询建议,以协助管理层优化管理体系。同时,这种咨询也可以体现在风险识别和防范中。最后,内部审计具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作用,例如通过评价各科室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而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
就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而言,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第一,内部审计对不同岗位具有监督作用,例如内部审计可以对各个岗位人员的任务完成质量进行核查。第二,内部审计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一是因为内部审计独立于其他部门及管理岗位,这使得评价可信度较高;二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定期检查就是对内部控制效用的直接反映。第三,内部审计可以实时矫正内部控制偏差,如内部控制中的预算执行需要内部审计的持续检查和核实才能实现最终预算目标。當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出现滞后或者超出既定范围时,内部审计的监管和调整职能便会发挥作用。
三、医院提升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作用的策略
1.强化内部审计的传统监管机制
内部审计的传统监管手段仍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传统和新型监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实现传统手段和新手段间的协同增效。第一,将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推进责任审计精细化管理,如全员审计、全程审计及全面审计。以医院业务为主线,以各个科室为辅助,以风险为导向,突出重点业务、重点科室和重点人员的内部审计,对不同业务、科室和岗位人员配以相应的具体审计内容和评价标准。第二,落实违规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威慑效应,切实抓好各岗位人员的违规行为,针对情节严重者,要连带其主管人员一同处罚。第三,做好现场审计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针对不同科室部门拟定不同的审计重点,拓展各科室的审计检查边界,在强化风险识别基础上,要将审计检查作为制定医院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第四,提升内部审计在传统监管上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要在现场审计中,将自身放在中立和客观位置上,及时发现问题后,能够准确切断科室与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关联。
2.创新内部审计的监管机制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管机制必须结合新时代下的技术手段。第一,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引入内部审计系统,实现审计风险识别、防范的自动化、智能化,并完成医药、预算、诊断等不同部门、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对接,进而实现数据共享化与动态化监测。第二,运用智能化进行资产、预算等实时跟踪,如目前已经实现了条码跟踪固定资产运用,而预算的执行跟踪却始终未能实现动态监管。一是在数据系统中进行分模块管理,不同职能和不同性质的岗位可以数据传输,但要按照不同的数据化指标进行分模式分析。二是根据基于数据模块,可以快速锁定风险区域,并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第三,运用以上数据系统,设定风险阈值,在数据风险达到阈值范围时,可以自动预警风险区域,并提醒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联动处置,进而形成从风险检测到风险应对的有效机制。第四,针对医院的贵重药品、稀缺药品等重要区域进行联动监管,利用搭建好的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管,对这些重点区域进行日清日结,切实保障内部监管的严密性和实时性。第五,引入外包机制,将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外包给外部审计部门,进而更快速、客观的评价内部控制能效。
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队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内部能否顺利开展内部审计。第一,调整内部审计队伍结构,将传统内部审计的监管职能队伍向决策和管理职能队伍方向转型,从技能化向职业化转型,如在内部审计人员筛选时优先选择具有财务、计算机、管理等多重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以增进审计专业化和全面化。第二,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最新政策讲解,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培训学习的目的,一是鼓舞工作人员利用自身工作外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二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定期邀请外部专业审计机构到医院讲解审计政策变化及实务操作,定期派遣科室人员到外部专业机构及先进医院进行跟班学习。第三,将人员的专业技能测试及政策了解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定期开展专业考核,以推进审计队伍的职业建设。同时,探索实行审计专员制度和专项津补贴制度,完善审计人员配置,增强内部审计力量。
四、结语
内部审计是医院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反映内部控制效能的关键指标。但在新政策和新时代下,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遇到了一些挑战。为此,本文着重从管理和监督两个方面梳理和阐释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并从传统监管、网络化监管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但在激烈动荡和日益变迁的环境下,医院如何持续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政策应对新挑战,以及在管理實践中医院如何增进内部审计的智能化建设,却值得未来研究深入探讨。此外,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间是耦合关系,这不仅体现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而且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也具有反馈效应。为此,未来需着重探讨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天根.分析医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15).
2.唐爱珍. 浅谈内部审计在医院资产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2).
3.程海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角色定位. 审计月刊, 2012(04).(责任编辑: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