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研究综述

2020-04-30 03:19殷豆豆
湖北农机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土城镇化文化

殷豆豆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20072)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其目标是要实现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促进公平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市民化,留住乡村文化的根基。

1.2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是指在乡镇或村庄中,对生活在乡村地区的成年农民和乡村青少年开展的义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这些教育形式是乡村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

1.3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以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及青少年为主体的,体现乡村固有的价值观念,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乡村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生活等有形的文化,还包括乡村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约束、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无形的文化。

2 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中,有学者指出中国乡村教育受过“文化”的影响。美国学者格尔茨认为,地方知识具有文化的性质,关注于“认同”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对地方知识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地方知识是能够左右社会信念的知识。教育具有文化的功能,农村教育的具有文化性,这里不是指文化科学的文化,而是对乡村世界“文化认同”的文化,它既体现关于人类文明的普遍知识及教育,又是有关农村社会地方知识的教育。韩国学者朴振焕在《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中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具体内容,认为新村教育是推动韩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人力资本的提升是乡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里查德·麦迪森在《中国村庄中的道德与权力》一书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了1949年后中国村庄中的道德权威与政治秩序,夸大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对村落文化的影响。

2.2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3个方面。

2.2.1 关于振兴乡村教育的研究

刘铁芳《乡村教育与出路》中直面乡村教育的现实,以“城市取向”的价值取向,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有意无意地放弃乡村生活潜在的价值特质。陈时见《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指出当下乡村教育存在“层化现象严重、信息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匮乏、乡土意识薄弱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钟焦平在《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中论述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城镇化越加快,乡村教育越要加强”,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

2.2.2 关于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于影丽的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从宏观把握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分析乡村社会本身的特点,以新的视角重新思考以乡村教育为传承机制的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孙琳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研究》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内在价值正在不断地流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以淳朴、和善、亲情、伦常为核心的乡土文化理念正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张红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现路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文化自信”。

2.2.3 关于振兴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联研究

关于乡村教育传递的知识需不需要反映乡土文化,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康巧兰《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现代学校教育关系辨析》中探讨,从不同社会孕育起源上,分析不同的教育体系在延续各自文化的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发现二者在乡村社会中忽远忽近的复杂关系,体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现代学校教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存在不同的关系。王小红在《浅谈乡土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的新使命》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理性的价值观,组建乡土情怀的教师队伍,保护好现存乡村学校,改变教学评价机制,编写乡土教材增开校本课程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为乡村学校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找到方向”。乡村学校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主体,在价值目标上要注重服务于地方区域,在功能定位上坚持生活化本土化。把乡土文化传承作为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生活化、本土化的生活方式。

2.3 研究述评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文献的整理也可以看出几点:

(1)现有乡村教育的研究多以城市价值取向为前提,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语境中探讨乡村学校教育。

(2)现有关于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研究,多含杂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领域,在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从文化视角,探讨乡村教育生态问题鲜有。

(3)现已有研究偏重于乡土文化的内容分析,少有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文化传承机制的研究。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为社会背景下,研究乡村教育作用下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相互影响及其互动关系,总结发展规律,破除路径依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综述

基于对前期资料整理归纳和分析,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教育与文化作为软实力的相互影响,以期提供理论支撑。

图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关系机理图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的社会背景下,与传统城镇化乡村社会比较优势的特殊性需要,深描当下的乡村教育现实表征,勾勒出乡村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轮廓,着重挖掘和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主导因素。探求振兴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关联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和互动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路径及体制保障。

图2 研究略线图

3.1 乡土文化是孕育和创新乡村教育的基础

乡土文化为乡村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乡村文化的地位和命运决定了乡村教育的地位和命运。

对于乡土文化的治理塑造,不应是全盘否定的文化移植,而应该尊重其生发的自然性、历史性、人文性,让乡土文化既要留有乡村风骨的精神内核,又要符合新时代的思想道德要求。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将乡村教育、乡土文化与乡村社会血肉相连,发挥乡土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重视乡村教育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功能。要挖掘多样化的乡土文化资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依靠教师,还需要充分开发社会的力量。同时,创新乡土文化传承形式,乡土文化传承以生活化为价值取向,以本土化为实现途径,乡村教育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乡土文化传承。

3.2 乡村教育是促进和复兴乡土文化的基础

乡村教育是扎根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单元,是乡土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乡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和手段。乡村教育以课程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以课堂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以教师为文化传承的使者,通过课程、课堂和教师等隐性或显性地进行文化传承。乡村教育通过以学促文、以教促文承担起乡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提升对乡村子弟的教育质量,让乡村子弟成为反哺乡村的人才,形成既有短期效果又有长期影响的乡村教育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之路。

猜你喜欢
乡土城镇化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读《乡土中国》后感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