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管理研究回顾及新时代展望

2020-04-29 06:42:52何开玲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门票全域景区

何开玲,杨 钊,王 群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观光旅游已经满足不了中国居民的旅游需求,休闲、度假旅游逐渐兴起。中国旅游发展已经迈入全域旅游时代[1]。全域旅游是各行各业、全城居民积极参与,各个部门联合管控,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所有资源和要素,为外来和当地游客提供全过程和全时空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旅游需求[2]。全域旅游要不同行业积极参与到旅游中来,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不仅要重视景观资源,还要重视环境、文化、行政、社会等资源;要将景区从门票依赖中挣脱出来,发展产业经济;要打破游客和居民的“二元世界”,旅游风景全民共享;要保证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就能享受全过程的旅游体验[3];要开发智能应用,进行智慧化的管理[2]。在全域旅游时代,景区仍处于核心地位[4]。景区管理如何进行才能充分利用景区各种资源,实现全方位发展,为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作表率?这是景区管理领域研究者要关注的新焦点之一。

中国景区管理一直存在许多顽症[5],如景区由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不顺;自然景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疏漏,降低游客旅游体验质量[6];旅游开发忽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引起居民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冲突[7]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景区顺应全域旅游的时代要求改革和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景区管理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献,主题逐渐多元化。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景区管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景区管理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与全域旅游要求的差异,为新时代景区管理研究添砖加瓦。

1 方法选取和数据来源

1.1 方法选取

知识图谱是应用数学和信息技术,将数据和信息挖掘、处理和计量,以可视化的图谱形式展示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进展[8,9]。Citespace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通过对各种参数的选取和操作可以将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生成知识图谱。采用Citespace5.3软件对国内景区管理研究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对优秀期刊的文献进行传统地阅读和梳理,以期从客观数据分析和主观文献研读两方面系统地阐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于2019年4月21日,通过安徽师范大学校园网进入知网,运用高级搜索,设定主题搜索词为“景区+管理”,剔出新闻、会议征稿等,最终选取了1998~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466篇样本文献。

2 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在理论方面,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包括有期权博弈理论[10]、外部性理论[11]、公共产品理论[12]、产权理论[13]和佃农理论[14]等。其次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15-17]和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结构理论[18]等。此外,还有运用地理学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景区环境管理[19]、运用系统学的协同理论研究景区数字化管理[20]以及运用营销学的价值共创理论研究景区游客管理等[21]。

在方法方面,景区管理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定性定量混合研究较少。定性研究主要使用一个案例或几个案例比较的描述性分析[10,11,14,15,17,20-30],少量研究使用访谈法[31]、模型分析[32]。定量研究主要使用问卷分析法[16,33,36]、模型分析法[12,37,38],少量研究使用情景分析[39]、TOPSIS[40]和空间句法[41]等方法。定性定量混合研究主要是问卷分析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42-44]。

表1 景区管理研究方法及主要应用方向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0~44整理.

3 样本文献分析与结果

3.1 样本文献的发文时间

中国景区管理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情况,如图1所示:从数量上看,该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起步发展(2002年以前)—快速增长(2003~2008年)—稳步增长(2009~2015年)—开始衰落(2016年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国学者在20世纪末开始关注景区管理的研究。1998~2002年,研究成果每年发文量在10篇以下,但开始缓慢增长。2003年至2008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年均发文量达到22篇。2008年达到高峰。2009~2015年,每年发文量在30~35篇,在2015年达到次高峰。但近3年里,相关文献的数量逐渐减少。

图1 相关文献年发文量

3.2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3.2.1 研究领域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表达文献内容的核心词汇。高频率的关键词能够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45]。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分析功能,统计出文献关键词的频率并计算出其中心度。关键词的频率越高、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所属领域越受重视。为了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在使用Citespace软件之前,笔者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处理,找出“湖北”与“湖北省”、“云南省”与“云南”、“保护与开发”和“保护和开发”、“西部”和“西部地区”等31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并进行合并,最终得到1 057个关键词。笔者选取频率和中心度前40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关键词分析得出:景区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围绕景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来展开,可将其细分为景区的资源管理研究、环境管理研究、门票管理研究、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利益主体管理研究和智慧管理研究。在案例地方面,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选择九寨沟景区和河南省。通过对优秀期刊的文献阅读和梳理,回顾了国内景区管理研究的热点内容。

(1)景区资源管理研究

景区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基本是传统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湿地等生态自然类资源和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人文类资源[12]。相关研究围绕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展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一系列旅游问题[46],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但如何确保旅游资源的非国有经营能兼顾经济和环境双效益,确保续租或转租时资源质量是旅游资源“两权分离”的挑战[47]。针对以上问题,一些学者的研究构建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体系[48],提出了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演进路径[49],以及修订相关法规、改革管理体制和解放生产力等措施[46]。无论是政府经营还是市场经营,必须要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政府干预和市场环境下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50],否则旅游资源都很难被有效利用。

表2 景区管理研究频率前40和中心度前40的的关键词

(2)景区环境管理研究

旅游发展可能会导致景区土壤退化、植被破坏、交通不畅等环境问题[51]。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相关学者提出了严格管理游客对景区环境信息从认知到行为的全过程[31]、加强市场和政府双方的监督[52]等措施。白露等人认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景区环境管理才能展开高效、全面地管理工作[53]。还有学者致力于研究景区环境容量规划和管理的方法(表3)。

(3)景区门票管理研究

景区以调控客流、筹集资金等为由提高门票价格[59],剥夺了低收入旅游者权利[60],损害了社会公平与福利,制约了旅游业发展[61]。相反,降低门票或免门票对景区和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62]。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降低景区门票,刺激了游客旅游需求,进而提高了旅游收入和人次回升[63]。

表3 景区环境容量规划和管理方法汇总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54~58整理.

为了优化景区门票管理,诸多学者研究国外门票管理经验。通过比较中美公共景区成本补偿安排、中美国家风景区门票价格的差异发现,中国景区门票价格总体偏高,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民意[64-66]。所以在门票定价方面,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考虑民意,以居民所在地的收入水平为依据,设置与游客相区别的浮动门票制度[60],或降低国家公园等公益性景区的门票[67]。

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景区门票管理问题的内在原因或影响因素[68,69]。中国景区的门票定价与管理体制、资源属性和资源级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理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上下级关系是解决景区门票价格问题的前提[12]。其中,公共景区的门票定价还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门票价格上限规制、剔除规制和公益性规制等方法,促进景区发挥服务功能[70]。在市场失灵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与规范管理[71],采用“制度倒逼”的办法加快景区的“去门票化”[61]。

(4)景区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

景区安全和危机管理不仅关乎到景区可持续发展[72],而且关乎到游客、居民的人身安全。相关学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理论方面。分析景区危机事件的发展机理,提出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3阶段的管理措施[24],并构建景区危机管理的5R模型[32]。景区应与其周边社区合作,构建“社区警务+景区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31]。重大节假日的热点景区要加强景区风险预期管理,严格控制最大接待量并建立公民旅游错峰调时的弹性机制[73]。沿海岛屿旅游安全隐患较多,需要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74]。二是技术方面。以GIS系统为平台构建景区灾害管理系统[25]、运用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发现景区空间的安全风险[41],或采用参与式地理信息技术(PGIS)模拟景区的自然灾害情景[39],以便做好防灾降险准备。

(5)景区利益主体管理研究

利益主体管理研究渗透在景区管理研究的各个方面,无法独立研究。某些景区出现诸多利益冲突现象,若及时不治理,会进一步导致社会问题[29]。

政府管理主要涉及角色定位不清、职能错位等问题。在景区经营方面,政府要适度“松动”对景区企业化的束缚[46],做好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工作。在景区利益分配和安全治理方面,政府要加强其领导、协调、引导和监督的职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虑各方利益[75]。如乡村景区中,政府要重视“三农”问题[76]。发生灾害时,政府要采取政策举措振兴景区[77]。因此,政府要洞察旅游发展形势,灵活更变政府规制[78]。

社区居民管理主要涉及居民利益分配和社区参与的问题。在旅游开发中,由于权力结构失衡,社区居民难以通过参与旅游获得收益[79],从而对旅游产生抵触情绪[80]。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有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7]、促进社区参与水平、改善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81,82]等相关措施。除了政府的维护,社区居民要争取政府培训项目[76]。社区居民要培养主人翁意识,通过实质性的参与[83],发挥在当地旅游发展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

游客管理是对游客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84],以期规范游客行为和维持景区长期发展。一些学者强调“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管理理念[21],关注游客时空分流问题[85],用仿真模拟游客基本行为,提出通过预售门票、分批进入景区[24]、设计实时分流方案[85]或对游客认知引导[33]等措施来控制游客流量;或通过对《旅游法》相关规定的解析,构建管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制约模式[86]。另一些学者强调 “以游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1],关注游客在景区内交通偏好[87]、决策行为与预期偏好[44]以及游客满意度的研究[6,88-90]。这两种管理理念均忽略了游客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对景区发展的意义。因此刘少艾等提出价值共创式的新管理理念,建议景区搭建与游客互动的平台,构建个性化体验环境等来改善游客管理水平[21]。

景区从业人员管理常常指对从业人员素质的管理。有学者认为推行景区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91],对服务人员的技能进行系统培训[92]和规范服务行为[93]等措施可以造就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94]。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利益主体共同治理和参与模式,如武当山社区参与模式[95]、“景区公司+农户深度参与”旅游扶贫模式[96]、5A景区治理网络模式[97]和民间自组织治理模式[98]等。

(6)景区智慧管理研究

智慧管理是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新理论,对景区游客、居民和从业人员进行可视化管理[99]。智慧管理是建设智慧景区的重要内容,应把优化管理作为智慧景区建设的目标之一[100],把智慧管理标准作为智慧景区评价体系重要内容之一[101,102]。景区可以联合科研机构、旅游企业[101]、大数据平台[103]等力量进行智慧管理。九寨沟景区走在中国智慧景区建设的前列。韦欣仪等以该景区为例研究发现,景区智慧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控制了门票价格成本[104]。

3.2.2 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分析

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中在相同的时区中,并按照时间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这种可视化能够清晰地展示时间纬度上某一研究领域的演变过程。使用Citespace分析生成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图2)。

图2 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

1998~2012年,节点间连线较多,主要集中在“景区”、“旅游业”、“门票价格”和“景区管理”、“生态旅游”和“旅游开发”等节点之间,表明了这一时间段景区管理研究联系紧密,在资源管理、门票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安全和危机管理(旅游开发问题)方面成果颇多。2012年之后“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旅游目的地”、“公园”、“公益性”、“社区参与”、“大数据”、“旅游市场”等节点,除了与“景区”、“景区管理”和“门票价格”等节点有连线外,和其他节点的连线较少,说明2012年以后,持续关注景区经营管理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利益主体管理、智慧管理等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并筛选了466篇CSSCI来源期刊的样本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中国景区管理的热点话题和发展态势,并结合传统的文献阅读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梳理。结果表明:

(1)中国景区管理研究大概在20世纪末兴起。在2008年以前文献数量逐年增长,2008~2015年是该领域研究的高峰期,2015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减少。

(2)该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研究主要借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较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弱;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定性研究较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基本是问卷统计分析;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更是不足。

(3)从研究内容来看,景区管理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各个方面的“问题和对策”,与全域旅游管理要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景区管理研究的重点和不足(表4)。

(4)Citespace时区图(图2)表明景区管理研究主题联系性较差,某些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研究趋势时代性交弱,与全域旅游新时代的要求相比存在不足。

表4 全域旅游要求和景区管理研究现状

4.2 讨论

4.2.1 理论和方法

首先要借鉴、学习和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该研究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其次要重视国际景区管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知识基础以及热点话题,结合中国国情来补充中国景区管理研究的不足。此外,还要鼓励和加强景区管理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吸引更多其它领域的学者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促进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平台的形成,壮大中国在景区管理领域的研究力量。

4.2.2 研究内容

根据全域旅游要求,景区管理将更加社会化、区域化、精细化、共享化和智慧化。未来研究应该更加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资源管理

在全域旅游时代下,被排斥在景区管理之外的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和精神资源将成为旅游发展主角。和自然类、文化类传统资源相比,这些资源配置和利用有哪些异同?比如哪些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哪些需要适度保护,哪些能够迅速吸引大量游客,哪些应该长期培育等问题是相关研究者们值得思考的命题。

(2)环境管理研究

在全域旅游时代下,环境不是旅游资源的载体,而是资源本身。对景区及其外围的交通、生态、景观和社会文化等各种环境要素进行统一管理。其中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景区的个性标签,会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如何合理划定景区周边环境范围并对其进行管理、在挖掘景区社会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是景区环境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3)景区门票管理

全域旅游要求旅游从门票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要景区降低门票价格,首先要摸清影响门票价格的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侧重景区自身因素对门票价格的影响,忽视了中国国民经济和人口等基本国情这一外在因素。从景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来研究门票价格调整的内在机制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在门票定价方面,没有考虑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情况,导致部分人群失去出游的机会,今后可从地方经济、市场调节、地方政府干预、居民意愿等多视角展开研究,增加欠发达地区居民旅游福利,符合全域旅游的全民共享理念。

(4)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

全域旅游要求各个行业积极参与和全方位提升管理质量。因此旅游研究者应加强与环境工程、灾害管理研究者合作,提高研究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水平。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景区的实证研究检验技术的有效性,并推广成熟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安全和危机管理不仅要贯彻景区整个生命周期还要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引起的各种安全和危机。

(5)利益主体管理研究

全域旅游要求全民依法有序地参与、公平公正地共享。许多学者认为社区居民是旅游利益主体中的弱者。其实景区从业人员,特别是景区从业移民也是弱者。但目前为止,景区从业人员的相关利益研究比较欠缺。如何改变社区居民和景区从业人员的弱势现状、提高其参与能力和激发创造能力、增强其在当地的消费购买力是未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景区治理模式的重要命题。在遵循公平性和规范性原则前提下,如何将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与责任法律化也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6)智慧管理研究

智慧旅游是建设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之一。景区智慧化是培育景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109]。在未来发展中,智慧化管理将会应用到景区资源管理、环境管理、门票管理、安全和危机管理以及利益主体管理等各个方面。未来需要加强旅游研究者与高新技术研究者合作,进一步研究“先进技术+旅游”的融合发展。对智慧化管理先行示范区进行一些实证研究,总结和积累相关管理经验。

致谢:本研究使用的Citespace5.3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编写。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门票全域景区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34
提前预登记,免费参观
生活用纸(2021年3期)2021-03-14 06:57:28
『摘牌』
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 08:32:10
买门票
“摘牌”
乡村旅游不再是“门票+凉皮”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12
某景区留念
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