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翡翠文化

2020-04-29 05:32
云南档案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田玉翡翠玉器

■ 邓 青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几千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早在新石器时代,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各地的地方玉被研磨雕琢作为神器,玉器有着与神沟通的功能。直到商代,玉器的样式开始多样化,玉文化逐渐向着王权靠拢。而到周朝开始大力推崇礼制,也是中国玉器发展上的一个成长期。周王朝建立后,以礼治国,《周礼》中规定不同等级玉器的质地、型制、规格,对祭祀、礼仪等用玉也有成文规定。此段时期也成就了大量玉雕礼器精品,有环、璜、琥、珩、珑、觽等形制。这一时期的大量玉器选用材质有河南的南阳玉、新疆的和田玉、还有岫岩玉、绿松石、孔雀石等。玉料的颜色有青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均属透闪石类。

战汉时期从以礼治玉逐渐向以德制玉过度,作为个人佩戴的玉器形制逐渐增多:玉带扣、玉璧、玉琀、玉握等。而材质方面玉料多选用新疆和田玉,取其细腻、油白、韧性好、易雕刻等优点。这一时期和田玉制品的工艺,选材,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汉以后玉器制品不断下滑,直到唐宋玉器开始走民间世俗化路线,又创造了中华玉文化的一个小成就。此时期的玉器形制以大众喜好及其实用为准,以具象和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各类小动物、小童子及各种寓意好的玉雕作品层出不穷。元代时期的玉器是草原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宋、辽金玉器文化又无法掩饰粗放、豪爽,不拘小节。线条夸张,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朝玉器承传了元代的镂空工艺,出现双层透雕,而题材多是吉祥文字“福、禄、寿”吉祥寓意等纹饰众多。

我国传统软玉文化早期可理解为是“巫神”文化、中期为“王权”文化、晚期则是“士大夫”“文人”文化。如果说白玉主要是从高层向大众演化,主要由宫廷传播的,翡翠则是从大众市场逐渐向王室贵族演化,又到大量民间传播的。翡翠玉文化从“大众商业文化”逐渐影响到王宫贵族,翡翠文化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商业经济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王权审美影响大众审美,直到民间审美影响宫廷审美。也证明了民间对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地质学的角度白玉和翡翠是两种完全不同矿石:白玉主要产自新疆和田地区,属于软玉,由阳起石、透闪石等矿物为主要成分呈纤维交织结构。翡翠主要产自缅甸北部帕岗,为以硬玉矿物为主要矿物组成并含有其他辉石类矿物的集合体,以铬元素为致色离子的硬玉岩。

翡翠文化兴起作为全球著名宝石,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依据东汉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含辉流英”和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饰以美玉”,文中翡翠是指一种鸟类,可见翡翠这个名字在中国的记载时间很早。而开始铺垫流通翡翠的这条道路当时称之为的“蜀身毒道”,现称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经云南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民间贸易交流线路。这条线路以腾越(今腾冲)为枢纽,始于东周时期,发展成熟于秦汉时期,打开了古人与外域交流的大门。这段历史为明中晚期腾冲人在今缅甸勐拱地区开采翡翠及清朝中晚期以后发展形成翡翠玉文化奠定历史基础。

据史书考证,明永乐年间,明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扩张。在此基础上正统年间对腾越以西地区进行征战,称“三征麓川”(今瑞丽)后,腾冲及以西地区得以大力发展,并于公元1448年初建腾冲石城。腾冲华侨先辈尹子章、尹子鉴的《艺草合编》云:缅甸玉石(翡翠)于公元1443年为当地土人从河中发,后来华人也先后发现几处玉矿,遂取之,拿到三亚拱(密支那)与腾越边民交易。说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腾冲人即在勐拱所属野人山(帕岗)设厂开采翡翠了。

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腾冲时,腾冲已经逐渐形成民间翡翠玉石加工集散地,《徐霞客游记》证实了翡翠在明中晚期已经完全进入永昌今保山。翡翠从明初被发现,直到清乾隆前,翡翠在云南及西南各省民间流通使用了多年历史,才进入皇家宫廷。

由于清代皇家受儒家玉文化影响较深。始于乾隆年间对传统玉文化的痴迷,宫廷造办处大量收集古玉及制作和田玉器,带动了翡翠的加工及流通的发展。直到清晚期慈禧对翡翠十分偏爱,加之清王朝内忧外患,新疆玉路不易流通。反之翡翠经云南陆路、广州海路等直至各地及皇宫,翡翠文化的影响出现空前的高峰。但在中华玉文化长河中,翡翠文化是产生至今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

传统翡翠文化的发展与流传时间较短,翡翠作为硬玉类宝石,在清朝之前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没有正式的登上玉文化主流的舞台,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及文献没有明确证明翡翠的大量使用。即使到了清中期玉器已经商品化,玉文化已十分世俗化。而翡翠进入宫廷的数量并不多,在乾隆早期的各种服制规定中,也无翡翠玉佩戴的规制,可见其时翡翠玉的价值根本不能与“东珠”、红、蓝宝石、珊瑚、青金等相类。

翡翠文化的形成较晚有很因素限制,首先翡翠在缅甸被发现时间虽然很早,由于文化的原因,翡翠却一直不被重视,王室只将红宝石和金银器作为缅甸的国宝。国家之间进贡或礼物交换,也只有红宝石或金银器,没有翡翠。直到18—19世纪才开始大量开采,原因也就是中国翡翠市场的大量需求,翡翠文化从民间逐渐传播到皇宫,又从皇宫影响到民间。在翡翠开采中,缅甸王国得到了大量的税收,缅甸政府才开始逐渐重视翡翠这种宝石。其次中缅边境及翡翠矿区环境异常恶劣,据说在13世纪,云南人也曾组织宝石探险队抵达翡翠矿区寻宝,结果队员都死于疟疾或者土著手中,没有任何音讯消息。据考察,中缅边境及翡翠矿区,除去环境异常恶劣,猩红热、急性疟疾等热带病流行外,边境历年都有战争。这样为翡翠的开采和利用增加了很多阻力。还有翡翠玉的特性与国内传统玉文化有一定的冲突,根据考古实证及文献资料,翡翠进入我国的时间至少可以到明末,但也未登上玉文化主流舞台,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崇尚中庸之道,喜欢性情圆润,质地细腻的和田玉。历代对玉器也是强调“首质次符”,看重的是玉的质地,对颜色的要求只是越干净越好,顶级的玉器也就是“羊脂白玉”。所以翡翠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和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清中期玉文化已十分世俗化,玉器也商品化,翡翠文化的影响力才逐渐扩大。

直到乾隆中晚期以后,翡翠在贡品中才占有一定的比例。直到清代中晚期由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个人生活充满了奢侈。慈禧对所有奢华的物品十分喜爱,对各类珠宝玉石更是大加推崇,推动了许多外来珠宝。而翡翠自带的色彩及光泽,会对女性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清代皇权由一位女性控制、导致宫廷审美发生转变,把传统的文人玉的至雅文化变为五彩缤纷的装饰文化。这样一来加大了翡翠在各处的运用。此时期的翡翠制品主要还是继承了传统玉文化的纹饰雕刻风格,根据翡翠的材质的特点取长补短。

翡翠的发展经历了清光绪时期的繁荣发展后,民国时期延续了翡翠文化及翡翠加工贸易,甚至在原有清代翡翠制品的基础上改制。出现了翡翠市场热度的高峰期。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翡翠爱好者比比皆是,北京的翡翠商铁宝亭等人,上海的翡翠大商马功甫等人都是翡翠大亨,各路军阀和政客等都收藏有不少珍贵翡翠,其它行业的商界大佬如黄金荣、杜月笙等也对翡翠倍加宠爱,包括宋美龄女士也喜爱珍藏顶级翡翠饰品。

但由于民国后期长期战乱,翡翠加工及进口贸易逐渐衰退,国内翡翠市场也逐渐冷淡。直到80年代,翡翠长期通过广东,香港等地大量进口及加工。至今翡翠已成为国际著名珠宝,在中国市场也出现持续火爆的状况。但玉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琢玉成器不难,艺术创新难。精致的玉雕工艺品层出不穷,具备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较少。翡翠天然形成的“种水色”,本身自带艺术欣赏价值,但上好的玉料一直很稀少,当代翡翠收藏玉料的材质仍是首选。

传世翡翠看翡翠文化工艺传承具备一定的特点,明清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中国长期以来的内陆文化逐渐受到影响。直到清道光时期,西方以坚船利炮来开路,第一次大规模打开使中国封闭性国门,导致中西文化强烈碰撞。中国的长期以来传统封闭的大陆文化也受到西方海洋文化的强烈冲击,包括几千年来的传统玉文化受到西方宝石文化的冲击。宝石文化是根据宝石闪耀与多彩的特质,来切割和镶嵌于张显自我的个性。

清代玉器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分为三种类型,京作玉器:以北方玉器文化为主导,玉器多为浑厚、庄重的圆雕造型,以仿古居多;苏作玉器:以文人画及江南风景为主,小件精细器物较多;西番作:一般称为痕都斯坦玉,特点是:器胎薄、嵌金银、嵌各类宝石或琉璃,造型以盘、碗、盒居多。

翡翠从性质上具有传统玉料的普遍特征,总体温润洁净、色带自然晕染,而色彩方面有翠、翡、紫等众多颜色,通过切割镶嵌也具备了宝石的特质。因此翡翠具备了传统玉文化的同时也具备了宝石文化的特质。为翡翠进入中国,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传播具备了条件。翡翠文化从清末到民国至今一直以来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状态。一部分翡翠制品很多的形制和纹饰承载了传统玉雕技法及风格,一部分是根据翡翠自身的颜色与光泽加以镶嵌或点缀。

翡翠文化吸收了很多地方的玉雕文化的优势,比如人才、工艺等,此时期大量吸收古今各地的玉雕精华,而清代翡翠的加工雕琢从造型到纹饰也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玉雕,由于其质地坚硬,雕琢难度较大,民间出现的很多翡翠制品虽与和田玉制品型制风格统一,但也存在差异化。从图1-4中可见,翡翠制品与和田玉制品从形制及风格上是基本统一的,只是由于翡翠的材质硬度较高,完全采用和田玉的雕刻技法将增加整个成品的制作难度,所以翡翠制品的纹饰线条较白玉的更为简练,打洼或镂空部分基本省去。玉器整体翡翠较和田玉的外轮廓线条也更生硬,锋利。

图1中和田玉锁牌与翡翠锁牌均为前胸挂式玉佩,两件玉器外轮廓线条基本一致为如意锁型。和田玉锁牌锁扣部分采用挖空形式体现,翡翠锁牌则采用简单打两孔可系绳或连银链。两件锁牌牌面纹饰均为花卉枝叶纹,沿轮廓刻边线至锁头成卷云纹。和田玉锁牌采用打洼减地的方式,挖掉花卉纹外廓的底子、造成花卉纹凸起的效果。线条连贯而圆润,显出枝叶肥美,花朵富贵。翡翠锁牌采用浮浅阴线,由一段段长或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的线条,到曲线部分有细小毛边。可见翡翠质地之硬,刻刀不易走曲线更不易打洼或镂空复杂的纹饰,因此翡翠锁牌纹饰更为粗糙简单。玉材质地方面:和田玉应为籽料,以白而细润为特点,翡翠以自然渲染绿色和透明为特点。

图1 左为和田玉锁牌右为翡翠锁牌

图2中和田玉花片与翡翠花片均为绣帽花玉饰片,两件花片采用题材基本一致,为道教题材暗八仙之一(较多民间用玉采用道教题材,如暗八仙,九仙人等)。和田玉花片仍采用镂空雕刻方式突出飘带,线条纹饰仍采用减地打洼凸起的手法。翡翠仍是多采用简单钻孔、阴刻线,较少打洼。材质方面:和田玉应为山料泛青白色,翡翠为白底青种。

图2 左为和田玉花片右为翡翠花片

图3中左为和田玉转心佩,右为翡翠转心佩。转心佩寓意时来运转,是在平安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艺难度较高,需在整块玉器上进行雕琢分离,中心圆佩可转动而不脱离。两件玉器各有特点,和田玉仍采用镂空、打洼。翡翠仍是打孔、阴线。材质方面:和田玉应为籽料,以白而细润为特点,翡翠为老坑玻璃种。

图3 左为和田玉转心佩右为翡翠转心佩

图4中,可见和田玉发簪轮廓线经过细腻打磨,较圆润细腻,发簪面刻有寿字团纹。翡翠发簪轮廓线打磨较锋利,整体风格较为简练,以翠色点缀簪头。

图4 左为和田玉发簪右为翡翠发簪

由于翡翠自身的色彩及光泽,它具备和白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翡翠的装饰性很强,点缀效果极好,结合各地民俗的审美,产生很多翡翠饰品。清末民国时期,翡翠通过宫廷文化的渲染,整个上流社会对翡翠的开始大加推崇,整个社会在上流阶层的带动下开始大量使用翡翠装饰日常生活,民间会把翡翠用来点缀装饰,穿戴类、手持件装饰数量较多。如翡翠帽正:有圆形、方形、多边形,或镶嵌,或配玉帽花,左右留两孔,装订于帽子正面居中。男士使用居多,清代较为流行。翡翠帽花:有花、蝴蝶、寿桃瓜果、寿字纹饰等或有九仙人、小佛形制纹饰等,寓意平安长寿。老妇或小孩使用居多。翡翠帽顶:礼帽顶饰为球珠状,定于帽子顶部,多为清代官员使用,一般与翡翠翎管配合使用,称之为“顶戴花翎”。耳坠:清代多为玉璧状,民国一般镶嵌,素面,秋叶状或环片状。发簪:女士用来盘头发,有素面,暗刻或嵌金银的扁方状。有金银包镶嵌翡翠成细发簪,挂翡翠坠子,有上部透雕翡翠,下部雕琢成簪子。朝珠:原是佛教用物,后成为清宫服饰配饰,一般主体108 颗珠,配有"佛头"、"背云"、“记捻”“顶珠”。手镯:多为圆条,一般成对佩戴于双手手腕纽扣:多为素面,为球状或片状,缝订于衣服。戒指:清代多为马鞍戒,整个以翡翠雕琢而多为女士佩戴。后有翡翠戒面贵金属镶嵌。扳指多为素面,或阴刻花纹,多为男士射箭拉弓使用,也做装饰佩戴。带钩:分为扣、钩两部分,以皮革配合使用扣于腰间。烟碟:又称打烟石,用于烟斗抽烟时打掉燃过的烟丝,烟嘴:安装在烟枪或烟杆上的玉制烟嘴,烟袋双孔勒子两孔穿绳,可系紧袋子或其他包装。清末民国翡翠制品还有很多,如:翡翠制画轴头,家具镶嵌翡翠、翡翠笔筒、翡翠笔杆、翡翠胭脂盒及印泥盒、翡翠鼻烟壶、翡翠花插、翡翠陪葬冥器、翡翠大碗、翡翠如意摆件、翡翠花瓶、翡翠摆件、翡翠插屏、翡翠山子、翡翠雕像等,这些翡翠制品的大量出现,甚至不讲究工和料,从用料和雕琢工艺来看普品和精品天差地别,市场价值也相差甚远,这也造就了翡翠制品除了可以在上流社会充当贵族的宠儿,还可以成为老百姓的饰件。

结语,翡翠文化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艺术、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翡翠经历了从民间的默默无闻发展到宫廷的大红大紫,又从宫廷的闪耀光芒影响了民间市场成为世俗的商业产品。这些过程使得翡翠文化沉淀深厚,使得翡翠市场更加经久耐考。当代的人们对各类珠宝的需求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需求热度,各类顶级宝石玉器市场虽时有热络,价格趋势仍不断走高。每年的缅甸政府的翡翠公盘都有极大的市场关注度,而当代市场对翡翠最为关注的核心是翡翠的玉料,如:玉质的水头种头、颜色的偏正浓淡、玉料的地子洁净完整等都决定玉料的等级。而雕刻工艺只是辅佐翡翠制品价值一个条件,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但当今现代化机械、数据化设计等先进的技术的出现,导致做工批量化严重。多为缺乏个性及艺术性的工艺品,具备创新和时代特点的翡翠艺术品凤毛麟角。所以品鉴时翡翠器物时在注重玉料的基础上,还应多偏重具备独特视觉的艺术品级别的器物。

翡翠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载,也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翡翠从简单的生活生产用具到美化生活的饰品,代表着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翡翠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古玉文化传承而来,当代制玉应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能有创新突破,体现集思想、文化、审美的时代风韵。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同时赋予翡翠该有的时代生命力。

猜你喜欢
和田玉翡翠玉器
翡翠湖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翡翠森林:狼与羊
《莲界——翡翠系列之一》
西汉玉器的鉴定
翡翠中国风
浅谈和田玉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八字诀鉴别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