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可
积累14年,在气象、制造、医疗、教育、农业甚至政务领域分别推出专业且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后,成都淞幸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淞幸科技)在近日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
9月1日,根据其官网公布信息,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淞幸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组成的联合体确认中标工信部2020年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项目(工业软件),标志着西部唯一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落户成都。
“我们将在协同攻关验证平台、标准研制推广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体验推广平台等平台打造、软件适配、长期运营方面做好支撑服务工作。”淞幸科技总经理刘魁透露了淞幸科技在这一项目的参与内容。
对软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探索是淞幸科技自2006年成立以后持续至今的发展主线,基于此,淞幸科技将软件工程细分为需求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测试运维工程,自主研发了在国内甚至是国际行业范围内领先的软件需求设计开发一体化平台“核格”。
“一般来说,一个定制软件交付流程为三个月,应用核格开发平台后,可以将时间缩短到一个月,使项目交付成本大大降低。”刘魁指出,这并非淞幸科技的最终目标,“根据预想,在平台的不断优化下,我们最终可以将时间缩短到2周。”
打造软件加工“流水线”
参与研发的风云四号卫星作业调度平台结束了我国卫星调度长期依赖国外产品的历史;自主研发的的气象服务平台与气象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已经覆盖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参与的成都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受到了业主方一致好评;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国内首款依靠大数据支撑的针灸治疗仪已经通过临床验证,即将面向市场批量生产……基于整套底层开发工具,淞幸科技已经顺利完成向各个行业的辐射。
“有很多人曾评价我们做得太‘泛了。”刘魁表示,随后话音一转,解释了多领域探索背后的逻辑——“基于多领域的业务场景来对技术进行验证,我们瞄准的是如何以技术实现软件制造的规模化与应用的简单化。”
早在公司成立之前,团队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飓风软件研究所为载体,已经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淞幸科技最核心的产品就是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一体化平台,其中核格集成开发平台5.0在2019年获得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核格平台采用引导式的需求采集获取、以服务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可视化的配置开发等涵盖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为信息化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营提供了全方位的标准和工具。
制造业历经1800年作坊式制造到柔性制造、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规模化生产到现在的智能制造,与之相比的软件产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模式上的差距有将近30年。为了缩短这个差距,淞幸科技将软件对标制造业,从方法、资源、工具、质量、交付和运维等方面进行映射,比如软件开发方法和步骤类比于制造业的工艺和工序,软件的代码和构建类比制造业的原材料和组件,软件开发工具类比制造业的机床和设备……按照软件工程思路,摸索出一条类似于富士康的制造加工流水线,即“软件加工中心”。
在淞幸科技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一体化平台,软件只开发一次,到后面就是复用,将构件以标签的形式呈现。软件的开发人员可以不写或少些代码,而是到构件中心下载构件,以一种可视化、构件化、服务化的方式开发定制型软件。
始终定位为“软件开发支撑环境与工具”
基于“软件开发中心”构架,项目工程被细分为需求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测试运维工程,项目组得以分工协作、有效协同,实现向规模化制造的升级转型。
其前提是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新一代IT支撑环境和工具。“除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一体化平台之外,淞幸科技还研发了也包括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中台以及边缘计算平台等软件底层产品。围绕信息化这条主线,以技术研发为核心、行业定制开发为主导,践行软件工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应用,并将这些技术和工具应用在客户的生产环境当中。”刘魁表示。
这条底层软件开发之路没有捷径,刘魁认为,坚持创新是淞幸科技最大的优势。为此,淞幸科技每年投入超过总收入的14%用以研发工作,并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作为成都市高新区对外引“智”的示范单位,淞幸科技除了引入国内一流的高校院专家以及“长江学者”等高端科研人才之外,还开拓了国际“引智”线路。
“接下来是进一步深化需求设计开发一体化工具,将这一新软件开发模式与应用场景推广到更多的领域;同时开展国内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的适配验证,积极融入国产软件上下游生态。”问及将来,刘魁这样表示。他还特别提及,因为淞幸科技始终定位为“软件开发支撑环境与工具”,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正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将公司事业部从母公司分离,在细分领域专注于业务。
“当前软件产业正从应用领域转向基础领域、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型领域、从信息孤岛转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软件、中间件、工业软件都是未来攻关重点的领域。”刘魁认为,在这样的机遇下,更要保持恒心与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