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林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府对于化解重大风险工作越来越重视,债务风险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更是得到了政府的重点关注。地方性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存在的债务风险不仅能够反映出政府收支工作的实施情况,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方面的问题。本文对关于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对策与思考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运用不仅会影响到该地区的资本存量,对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财力缺口,分别是“天然型财力缺口”和“竞争型财力缺口”。为促进地方发展所形成的巨大财政压力逼迫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发债的成本的关注或重视,从而形成债务风险。
1 评价原则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评价的原则是通过评价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偿债风险和违约风险,然后根据这四个风险指标来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标准进行总体评价。评价原则要求评价执行主体有效地实施控制整个债务风险。各级政府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和监督管理过程中,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在举借方面从根本上规定了地方债务的风险大小,在地方政府举借行为之后的偿还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偿债风险和违约风险。因此,指标的设定需要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价和审计。
2 政府债务的风险问题
2.1 管控不严
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加大从严从紧管控政府债务的力度,但是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及效果偶有不足之处。财政部年度财预文件发布之后,部分政府对融资举债未能进行充分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需要进行整改的地方未能按照要求采取及时、全面的应对措施或相关措施执行不到位,这也造成其整改效果相对不够理想,难以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由于融资举债大部分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开展的,这就导致其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造成政府的违规融资举债存在真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债务的积累速度,最终给政府带来严重的债务风险。
2.2 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问责机制
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产业时代背景下,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从某方面来讲,政府机构作为市场宏观调控者,其自身调控水平的高低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管机构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导致其在进行监管过程中,各种债务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监管,从而增加债务风险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所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给国家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监督问责机制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公众缺乏对地方政府债务有效监督,具体而言就是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地方政府债务相关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彻底,不仅导致其债务规模和债务投向的模糊性,对其监督职能的发挥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 债务化解的措施对策
3.1 改进定价机制
首先,在专项债的发行方面,应逐步减少行政干预,推进其市场化运转。其次,在专项债的定价方面,应以科学的定价模型为基础,引入流动性风险溢价、信用风险溢价、无风险利率等指标,构建切实可行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再次,专项债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债券价格市场化的基础,应当积极鼓励非金融机构、本地化投资主体或个人等多元投资者持有专项债券。最后,应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全流程运转机制,包含交易、回购、质押等多重功能。
3.2 注重规划先行
化解债务,理念转变是前提,规划要先行。化解债务风险,要有长期的规划。在编制規划时,除了发展规划外,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也要事先统筹谋划,通过综合性的融资方式与渠道来进行。
3.3 隐性债务风险化解
缓解财政压力,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从而为地方政府减轻因权责不明而额外背负的财政负担。在共享税的分成方式与分成比例方面也要逐步完善,打造升级以环保税、房产税、资源税为主体的地方财税体系,为地方政府提供充足、可持续的可支配财力,缩小财政收支缺口,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关系。除此之外,对于目前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应引入财政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指标,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目光短浅的现状,从根本上使得地方政府自给自足、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政府为了改善当地的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融资举债的方式建设了不少的公益项目,但是其难以给政府带来经济上的收入,这就会给政府带来不小的债务压力,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债务风险的形成。因此,就要结合其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凌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指标体系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1):190-192.
[2]张振华.保险资金助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探究[J].中国保险,2019(07):48-52.
[3]高青.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浅析[J].纳税,2019,13(3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