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进行了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改革实践,开发了系列思维工具,包括学习地图、微距断层、四格漫画、经典解码、目的地想象、万物图鉴等。将思维工具融入所有课程中,为儿童创意学习提供支架,引领儿童寻找、运用、创新思维工具,学会学习,形成带得走的能力,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创意学习;思维工具;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0-0060-03
【作者简介】谢英,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缘起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始终坚信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创意学习者,天生具备新观念、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学校紧紧围绕“笃学善创、宁静致远”的校训,于2009年提出了“创意学习”这一理念,并进行了“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课程建构”行动研究。2016年,“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学校课程变革的行动研究”成功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年,“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课程建构”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儿童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为儿童提供学习工具的支持特别重要。学习工具有很多,我们聚焦的是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思维工具开发。
二、创意学习的界定
创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创意起源于人类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创意来源于社会又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提出“创意学习”的概念,主要基于课程的变革、学习的变革,源于课程的理想、学习的理想,指向儿童的解放、儿童的发展。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心智自由奔放,儿童“活化”已有的知识经验,儿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设计新的思路,运用新的方法,产生新的作品。这就是创意学习。
我们把创意学习理解为: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强烈的学习动机支配下,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拘泥于文本,不墨守成规,理论结合实践,大胆探索,独辟蹊径,用新思想、新方法挖掘新内容,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
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儿童创意学习,是充满好奇心的、童趣的、灵动的。儿童创意学习强调三个观点:学习,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结果;学习,包括知识、信念、行动和态度的变化;学习,并不是对儿童做了什么,而是儿童自己做了什么。因此,我们努力追求让儿童主动积极地参与创意学习,快乐享受创意学习的过程,在创意学习中获得全面成长。
三、思维工具的内涵
思维工具是指有效影响思维活动,提高思维效能的实物及方法技能的总称。思维工具开发,是对思维工具的寻找、选择、改进、创造与应用,使思维图示化、结构化、迭代化、联结化。将思维工具融入所有课程中,当课程需要思维工具时,儿童就会和它处于一种并行状态,可以随时调用,以达成问题的解决、目的的实现。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中,他们总会改进与创造思维工具。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研究讨论、设计方案,甚至是进行成果评价,都会运用到思维工具。思维工具就如同空气一样,浸润在创意学习中,改变着教育生態。
四、思维工具的样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以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求,我们分别开发适合不同学科的思维工具,为儿童的创意学习提供支架。
1.学习地图。
关注思维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设计不同学科的学习地图,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将学习进程化隐为显,让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清晰可见。
“学习地图”作为思维工具,它与单纯的思维导图有很大的区别,它强调学习的路径、方法。以语文学科的创意项目“带着课本去旅行”为例。首先,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选择参观目的地,引导儿童按照设计的学习任务自主规划旅行路线;其次,旅行结束后,引导儿童将游历中的收获与原文链接并进行创编呈现。每一个学习的阶段都通过学习地图的相应模块进行指引,从而引导儿童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创意学习生活相结合,有条理、分目标地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微距断层。
微距断层,是指聚焦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寻求微小之处聚焦、透视、放大,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的解读和证实,将思维关键之处的过程通过视频等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学课堂上,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儿童经常会遇到类似于“把长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表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那么,增加的部分到底在哪儿呢?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们通过动态的、可视化的方式,把问题借助图形表现出来,进而发现增加的部分就是红色部分的面积,就像一圈腰带一样。为此,他们创作一个个小视频,不仅直观形象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通过工具建立了表面积增加的模型。
3.四格漫画。
四格漫画,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教师经常结合教学主题,以凝练的场景,结构化的思维,夸张式的表现,引导儿童以四格漫画的形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引导儿童阅读漫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通过漫画这一思维工具来记录自己的创意学习生活,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漫画充满了童心和童趣,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品漫画,在经典中感受心灵之力;创漫画,在体悟中展现积极之力;评漫画,在分享中体会悦纳之力。
4.经典解码。
经典解码,指以名家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名家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启发儿童创意地解读或演绎经典作品,进而引导儿童走向自我创造。解码不是对经典的亵渎,而是在经典的基础上让儿童进行新的创造。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以欣赏东西方大师经典作品为出发点来进行实践。每学年推出一位画家,分年龄段引领儿童探索和了解该画家的相关知识(所属画派以及所在时代的艺术文化特点),尝试将“大师作品”与美术创意思维相结合,针对不同年段的儿童开展不同的研究,体验多元化艺术创作形式。
5.目的地想象。
围绕目标,跨越学科和领域的边界,通过想象和创造,智慧地实现思维的革新和完善,以求目标的准确命中,到达目的地。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学校开展了“DI目的地想象——创新思维训练”国际化项目。它是针对全球创新思维大赛开设的项目,旨在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达目的地,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三项技能素养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它是由国际思维大师设定一个“目的地”,让各国儿童通过破冰活动、即时挑战等项目的完成,让儿童经历创意思维和学习的过程。在这项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开发出“目的地想象”的思维工具,并赋予常态化的课程实施。
6.万物图鉴。
以具体的某一种事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专题的形式,让儿童经历“观察—调查—记录—实验—研究—设计—制作”的小组学习过程,进行思维发散,创造实践,以丰富多彩的“图鉴”呈现研究成果。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开展了“校园植物志”课程活动。在学校创意学习和创意思维的引领下,儿童自主选取一种校园内的植物,自主设计并完成“观”“种”“探”“绘”四个内容的学习。活动重在引导儿童从自己感兴趣的常见植物出发,通过观察、对比,从中发现真问题,提出假设,动手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乐趣。从科学、人文和艺术的多重维度,扩展视野,逐层深入,适当挖掘延伸,完成探究式学习,最后回归校园,完成校园植物地图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