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因非遗丰富而多彩。但同时,贫困也是贵州最大的难题。
贵州非遗和自然生态更多地依托和承载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中,但它们同时大多又是极贫村。抓住其振兴,就抓住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多彩贵州发展的“牛鼻子”。在江县城26千米之外就有一个这样的传统村落——丙妹镇大歹村。从江县是贵州脱贫攻坚最难的县、大歹村是从江县最难的点,可谓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全省最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大歹村有287户人家,人口却达到2 047人。平均每个家庭有7口人,最多的一家有11个孩子。加上山高坡陡、耕地稀少、无产业支撑等因素,造成该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2.56%。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实现2020年贵州全省脱贫的目标,2019年10月,贵州省纪委书记亲自挂帅督战。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无亮点、产业基础不够坚实、教育和婚育观念严重滞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7大举措: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于规模化产业;切实组织好劳务输出工作,借助省交通厅帮扶契机,重点组织群众参加从江县基建项目,让群众离土不离乡;让人口劣势转为人口优势,同时增强教育力量、开设夜校、民艺培训等,让村民掌握技术,成为务工好手;做好民俗文化挖掘,突出亮点特点,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等。此外,为了早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帮扶单位在贵州省交通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同年11月,在贵州省纪委书记再次到大歹调研的头天一晚上,依据“做好大歹民俗文化挖掘——突出亮点特点”的精神,按照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非遗助力扶贫、非遗+扶贫促乡村振兴理念,通过省、州、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连夜碰撞和沟通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赵罡院长,“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文化旅游保护发展思路和非遗品牌出炉。围绕这一突出大歹苗寨亮点和文化旅游保护发展思路的主题,该如何呈现亮点呢?
2019年12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从江县大歹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完成,2020年3月《从江县大歹村乡村旅游节点方案设计》完成;尽管受疫情影响,3月中旬,经过贵州省非遗中心调研,结果发现,这个仅有2 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而且除了大歹村,在附近的小融、大融、代家寨、老或等村,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因此,通过对周围各村寨的梳理,将各个村落的非遗项目“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文化旅游“非遗走廊”。在专家指导下,帮扶工作组按照“山脊上的非遗走廊”这一主题,通过普查、发现、梳理、整治、建设,通过以共同绘制了“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手绘导览图为抓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统一指挥棒运用好。
2020年4月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跟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组织专家到大歹村,不仅对当地居民进行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还建起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扶贫家庭工坊”。经过短短5天的培训,村民就能以不同于以往的材质,绣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如此一来,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手工艺产品很快转化为订单。
与此同时,大歹村围绕“如何保护和治理”“怎样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组织跨界专家探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从种树和培植花草入手,通过环境整治开始推进实施,例如增加了废弃水池的功能性建筑物、增设文化娱乐生活场地、利用旧房屋改造成非遗餐厅、恢复苗族鼓楼等。并且,所有工作都遵循了传统村落保护原则,按照文物建筑的修缮要求——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原环境,较好的呈现人文和自然状况。例如,苗族鼓楼的修建,不仅要按照传统工艺修建完成,修建者还必须是当地工匠。而且,修建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当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挖掘、保护和抢救。经过系列改造升级,大歹村的整体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呈现出活力、活態。
基础工作推进的同时,接下来就是培训和宣传推广,通过拍摄“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宣传片、手绘旅游导览图等。借助电视台、互联网、直播平台等媒体力量,当2020年7月30日开园时,大歹苗寨的文化内涵、饭稻衣棉的农耕体系和鼓楼、民居、禾晾、仓房等干栏建筑群纷纷得到了游客的赞许,展示的手工艺品也广受青睐。10月4日,十月黄金周期间,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用3分59秒专题播报“大歹苗寨走上旅游脱贫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从2020年7月31日开园到10月底,3个月时间,已接待游客8 000多人次。
帮扶工作为大歹村注入了活力,也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村民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接纳新事物,为大歹村的未来增添更多希望。
聚有情怀的人,做有温度的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振兴大歹苗寨,我们看到了发挥“专家作用”和“典型示范”的重要性,值得大家深思。乡村振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工程,点多面广,需要做到精准,且一村一策,需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智慧和全程参与作用。
01 人文与历史
学术主持:陈红雨
参会嘉宾:徐艺乙 赵农 金江波 王子怡 董波
分享内容:
《滕固的河南古代文化遗产考察与研究初探》 韦昊昱
《<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唐代茶事、茶器考辨》 高登科
《雨花茶人,皆为“茶业革命者”》 陈盛峰
《中国传统插花装置“锦洞天”的文化诠释与艺术创意》 徐寅岚
《书画装裱修复――器利益工的实践与感想》 白玉
《青铜器修复――工具创新与技术发展》 冯向伟
《从“鉴真坐像”寻找夹纻工艺历史文脉》 陈文楠
《浅析宋代戗金漆器的艺术文化内涵》 高裕华
《浅析中国传统玉雕与当代雕塑之关联》 钱亮
《三种传统题材玉雕的当代审美》 黄峰
传统工艺振兴需要回归到传统工艺本身,以此为出发点,从工艺的历史文脉、美术史等对传统工艺进行研究。现在做非遗研究有从各个领域进入的人,对此,赵农建议:“关于传统工艺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尽量从文献和文物考证上找,虽然方式比较传统,但要将这一学科较好发展下去,就必须一点一点把这件事情做实。”
对传统工艺发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对此则表示,从历史上看,只要沿着传统规范做,肯定不会错。但无论怎么做,要想发展就必须把传统工艺“吃”透,再微调式地往前一点一点发展。如果要想得到突变式发展,目前似乎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我们的传统是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逐步加入各种观念,才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了传统工艺中的“设计”:“中国的传统工艺讲的是艺匠,是指通过手工艺完成的手艺人。但现在有不少人用‘设计来解释中国的传统工艺,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西方的设计才500年,用500年的东西概括中国5 000年的东西,怎么可能装得下。”
02 材料与工艺
学术主持:林海
参会嘉宾:孙建君 陈敬 郭艺 钱竹 李智伟 程颖
分享内容:
《大庆油陶对油田废弃物的再利用》 欧爽
《藕丝织物植物染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 朱晓琳
《传统扎染工艺的材料创新》 丁会
《加牙藏毯的“技”与“忆”》 张超
《刺绣在奢侈品中的应用》 张鎏鑫
《少数民族织物色彩认知现状及应对措施》 何燕玲
《木粉工艺在漆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杨慧超
《因石施艺天工开物 镌刻雕镂琢出传奇》 雷石金
《俏色巧雕――玉雕设计独特性探索研究》 林陈黄
中国有很多的材料与对应的工艺,如大漆与漆艺、玉石与玉雕、织物与刺绣等,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对于材料的研究不仅深入到材料本身,甚至细致到每一种材质、每一种色彩、每一道纹理。大家从人和自然的角度深入到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材质化学特性等,然后与日常生活器具结合,并且其他材料的应用也可以进行新的尝试。
传统工艺在当下怎么运用?面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提出了方向参考:一是传统工艺需要完整地传承传统的技艺手法,二是通过新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技艺进行更好地结合,三是提取元素通过全新的阐释设计产品。此外,她还重点提到:“在考虑文化和材料的关系时,应该首先增加材质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高材料的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则表示:“传统工艺的发展是由自身的材料、物质、工艺所决定的,无论是坚持传统还是走高端路线,都要遵循规律,创新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地积累。”
03 地域与生态
学术主持:祁春英
参会嘉宾:岳青 龙佑铭 张玲 刘大志 杨丽
分享内容:
《河套地区面塑的造型特征及其民俗文化内蕴――以内蒙古杭锦后旗为例》 刘雅超
《基于非遗传承视角的辽宁麻花布技艺保护与发展研究》 肖飞
《紫砂的“工艺界”――以丁蜀镇潜洛村为例》 朱翎叶
《凉山彝族漆艺的改进与创新》 杨绍骏
《转化与活用――传统漆艺的当代叙事方式》 曾静
《新媒体时代的黎族艺术传播》 符攀婵
《基于数字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陈亮
《云南少数民族土陶功能的文化内容研究》 赖军
地域和生态决定了民族文化的特性、特质、特征,会孕育出带有地域特色的东西,例如辽宁的麻花布、海南的黎锦等,都是当地人经过成百上千年发展、提炼后积淀下来的东西,都嵌入了独特的DNA在里面。因此对于它们的保护,不能局限于单一性的项目保护,应该拓展到项目周边的生态,注重整体性。所以,非遗保护的目的实际上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保持文化的创造力。
对于“如何有效保护非遗的生态和文化”,海南热带海洋大学教师杨丽则表示:“传统工艺进步的方向是‘好材料+好工艺+好形式,要加强对材料和产品设计形式的研究。只有通过设计真正进入生活才能活态传承下去,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同时,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研究员祁春英也针对传统工艺的现状谈到,非遗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外界的介入和干预,丢失了民族基因,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这是值得警惕的。并提到“昨天保护激活,今天传承共融,明天创新时尚”,这句话不仅对当下非遗传承指明方向,也是对未来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04 发展与创新
学术主持:张毅
参会嘉宾:马盛德 杨阳 罗振春 孙凝异 朱钢 王文业
分享内容:
《从“佛山木版年画”到“解忧年画铺”》 刘钟萍
《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日常生活逻辑――以“嗜闲居”团扇工作室为例》 靳璨
《濮阳麦秆画的传承与振兴》 高小兰
《冀派内画的传承与创新》 苗建强
《论传统工艺美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之路》 钱盈盈
《从文旅到文创的创造性转化――以坡芽歌书为例》 陆林锋
《消失的“猪缸杯”――品牌授權在文创产品研发中的意义》 杜凡怡
《以艺术设计教育为切入点的非遗研学》 陈凤仪
《高校非遗传承发展体系构建――以徐州香包为例》 孙亚云
传统工艺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以现代思维方式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在做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或文旅融合时,开发产品和文化展演是两条主要路径。
文创产品需要挖掘传统工艺或者非遗项目上的内容,再通过当代化或地域化运用。对此,中华手工杂志社副主编孙凝异提到,创新与发展需要关注到项目研究、传播研究、技艺研究、学术研究4个方面,如果能够兼顾到这些,并将它们进行有效整合,将会对传统工艺振兴更有启发意义。
同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前巡视员马盛德提到,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传承,为了民族而传承,为了生活而创新,要做到世代相传和文化共享。并重点提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统到现代转换的一个关键。创新有它自身的规律,需要在学好传统的基础上耐心坚守,经过历练后进行。所以,转化和发展是比较难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创新,先继承传统,留着血脉、基因,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代生活。而且创造性转化不是所有人都能干,也不是刻苦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天赋和才气。